文|福林妈咪
他是我二姨家的孩子,平时都不怎么见面,也就逢年过节去姥姥家时才能见上一面,关系也不是多亲近。我国庆节前趁着自己有空,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后,就去姥姥家看望一下,正好表弟中午放学去哪里吃饭。姥爷做了几个“硬菜”,有我爱吃的红烧肉。 而表弟看到之后两眼放光,二老还没动筷子,他拿着勺子就上去给自己碗里盛了三分之一。
这让我想起来他小时候,每每聚在姥姥家,中午吃饭时,二姨都控制着他。
每次表弟看到饭菜就激动地想上筷子,但总被二姨的唠叨搞得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同坐一张桌子上的其他弟弟妹妹喝着饮料吃着自己爱吃的,只有他吃几口就跑出去玩了。 而他现在吃饭像“饿狼”的样子,正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在自己有了零花钱之后,在学校吃零食也吃得很“疯”,已经褪去小时候的弱不禁风,完全变胖了,在谁看来都是一个营养过剩的胖胖,因为小时候不让吃的东西,长大以后,他吃了个遍。 而已还纳闷,明明每天管控着他的饮食,为什么还这么胖?二姨还有二宝,还是用同样的管教方式,每次聚在一起吃饭时,就能从二宝身上看到老大的影子。 这就有了疑问,你的严格管控,真的换来孩子的自律了吗?表弟现在的状态,就是最好的回答。 小时候,妈妈不让吃的,长大了,或者妈妈不在身边时,一定要吃个够,因为回家之后妈妈不让吃。以前别人给的零食,当表弟想伸手时,都被二姨一一回绝,他的那种绝望,完全变成了现在不受控的动力。 “越管教越失控,越自由越自律”我表弟正是那个“越管教越失控”的例子。 小时候的匮乏,在孩子有能力自我满足时,便会爆发失控去弥补匮乏爸妈的严格管控,过度让孩子去克制,这会带来一种匮乏的感觉。这么好玩不能多玩一会儿,这么好吃却只能吃一点,孩子不会考虑因为什么不能多玩,不能多吃,他只觉得不被满足。 等自己爸妈不在身边时,自己又有能力得到时,第一件事就是想要满足自己当时没被满足的需求。 我上初中时是寄宿学校,也有一个特别爱吃零食的同学,很胖,下课去小卖铺买很多回来,两个课间就能吃完,好几次吃得胃不舒服,但是她却说自嘲说:“不吃心理和嘴都不舒服,吃了胃就不舒服。”之后停了几个星期不吃零食了,但过一阵子又开始这样无节制地吃,吃坏了再停停,周而复始…… 感觉就像小宝宝的口欲期一样,没被满足时,长大了可能会变得喜欢啃咬指甲、咬嘴,这已经不是嘴巴上的匮乏,而是心理上的匮乏。 爸妈的控制,只会让孩子延迟爆发,并没有帮助孩子自律。 自律的形成,靠的是自己的意志力,而非别人的管控就像跟多下定决心减肥的人一样,之所以下定决心,是因为他们体会到肥胖带来的重重问题。 所以,适当放宽条件,你会发现孩子学会了自我节制。 我小的时候,吃零食,我爸妈从来不会不满足。尤其我姑姑,经常给我买零食,最爱的就是巧克力和山楂片。有一次,自己一天吃了一袋200g的山楂片,中午饭不怎么想吃,晚饭前就吐了,红色的东西,把我自己吓得够呛。我妈只说了一句:“看你还吃不吃那么多了……” 从那儿之后,再怎么爱吃山楂片,也都捏着量吃几片。 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伤了”,但是也因此学会了节制。 现在福林吃零食,我也不会去特别控制,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中,垃圾食品有很多,而孩子对这些根本没有抵抗力,如果爸妈一个一个去控制,那真的会很累。但是不管是幼儿园老师奖励的零食还是我买的零食,他都会放着慢慢吃。因为他知道有的东西吃多了上火,嗓子疼、咳嗽,难受…… “越管教越失控,越自由越自律”,用在孩子写作业上、睡觉上、时间管理上也同样适用。现在的孩子,写作业都要爸妈坐在边上吗?小学一二年纪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知道一下拼音之类的,但有的到孩子小学6年纪了,都还陪在孩子身边,原因是孩子不好好写,总是抠手抠橡皮、开小差。 老师是让家长监督孩子作业完成,但并不是盯着孩子完成。长此以往,不在他身边时他就会“放飞自我”,而那些留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反而作业完成率更高,孩子也知道不完成会被留校,会被叫家长,有羞耻心。 所以,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孩子会在自我实践中得到自我节制。 严格管控,其实是爸爸妈妈不信任孩子的一种表现,始终觉得孩子不行,不能自控。 爸爸妈妈们,其实孩子比你想的要优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