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 初学格律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弄不清楚平仄。普通话好的朋友告诉我:用新韵,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没什么难的。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弄清平仄后,多读唐诗宋词,看到平仄有疑问的,再去查平水韵,看是不是古今发音不同,这样很快就通今识古了。 但现在问题是我从小在河南农村长大,那个年代老师也不要求普通话必须过关,现在还真回忆不起来哪个教师教过我普通话。印象最深的是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教“国”字的时候,扯着嗓子领读:guó,guó,中guāi的guó。门外看门的大爷来一句:中国的锅就是比外国的锅好!不是手不溜,怪袄袖,我确实不会普通话,怎么办? 经过摸索,找到了一条适合我自己的方法:方言类比法。 河南人讲普通话很难改掉河南口音,为什么?因为河南话的读音接近普通话,只是声调与普通话差别大点儿,上学的时候最害怕的语文题就是给汉字注音标调。如果把河南话和普通话搅在一起,恐怕越搞越乱。后来我决定从自己最熟悉的方言入手,来分辨平仄。方法如下: 在普通话中找四个代表字,许多书籍推荐 妈、麻、马、骂, 普通话,正好一二三四声 在河南话中,妈发音近普通话中的二声,麻发音近普通话中的四声,马发音近普通话中的一声,骂,与普通话发音差别不大,四声。但在韵母是ie\ue,在普通话中读四声的字,在河南话中大多读一声,如:叶、月、越,铁等。 虽然知道这些,但在实际运用中并不方便。那就跳过这些,直奔结果:遇到不知道平仄的字,就直接用方言读出,再和四个参照字反复诵读比较,接近哪个就是哪个,然后再通过字典或者网络工具确定是否正确。才开始的的时候,准确率大概只有70%左右,这也是不小的成绩。经过20天左右的努力,基本是解决了平仄辨别。 熟悉了对联和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后,就回忆自己从小学开始还能记起的诗词,遇到似乎不合格律的,就查平水韵来看是不是古今读音不一样。如读到“天寒白屋贫”,用普通话,五连平。按格律,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一查平水韵,白、屋都是古入声字,古仄。再看下去发现:珀、百、拍、伯、泊、箔、帛、柏,都是入声。猜测入声字的形声字也是入声,反之亦然。再查资料,了解更多的辨别技巧。很快就跨过了平仄关。 后来我把自己的体会分享给了一个有同样困惑的朋友,结果他用了一周就找到了窍门。让我不得不服气智商的高低是有先天成分的。 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如果能给朋友们多少有一点儿启发,也不枉在键盘上抠半天了。 |
|
来自: qweasdzxcrty >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