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贡嘎山“攀登者”

 dandong819 2019-10-23

文/长袖

本文字数:约2000字

阅读时间:约5分钟

国庆电影强档《攀登者》上映当天票房过亿,好评如潮。影片讲述了几位登山队员不畏生死,勇攀珠峰的故事。珠峰虽是世界之巅,但它的攀登难度却不是最大的。今天,我们来说一说攀登死亡率远超珠峰的贡嘎山和“攀登者”的故事。 


走到山脚下

横断山脉孕育了众多川西秘境,比如以陡峭险峻的冰川闻名于世、被称为“蜀山之王”的贡嘎山。率先对该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是西方人。1877年,英国人威廉·吉尔溯长江而上,穿越川康地区后进入缅甸。之后,吉尔出版了《金沙江:穿越中国内陆和藏东至缅甸之旅纪事》一书。在书中的一幅插图中,他首次将贡嘎山标注出来,这是公认关于贡嘎山的最早记录。1879年,一位匈牙利探险家通过远距离测量,确定贡嘎山的大致高度为7600米。随后的几十年里,探险家和传教士们来来回回,多次探测贡嘎山,给出了五花八门的测量数据。这些数据虽然来之不易,但我们没办法确定彼“贡嘎”即此“贡嘎”,毕竟主峰周围有14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

1922年,美籍奥地利学者约瑟夫·洛克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后的20多年里,他一直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处游历——拍摄照片、测绘地形、搜集标本,同时进行纳西文化的研究。1928年,洛克在从木里去稻城的途中看见了远处的雪山,他写道:“天气晴朗,放眼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200公里以外的两条雪山带,还有一座巨大的雪山巍然耸立,直入云霄。我查了地图,试图在那个方向寻找它的标识,可惜一无所获。当时我就决定在第二年去考察那座壮观的雪山,揭开它的秘密,后来证实我当时看到的就是从未有人涉足过的木雅贡嘎。”1929年春,洛克从丽江沿着马帮路出发了。探秘贡嘎并非易事——洛克面临的不仅仅是恶劣的天气和崎岖的山路,更危险的是一路土匪横行。所幸之前结交的“木里王”为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木里王是当地香巴拉木里的首领,为人十分和善。由他出面与匪首交涉,为洛克扫清了沿途的障碍。在一个晴朗的早上,洛克在贡嘎寺后山脊上拍到了贡嘎山主峰和周围几座冰川的照片。他说:“它是我亲眼所见的最美丽的山峰,皑皑白雪覆盖着的金字塔露出了灰白色,又突然变成了金色——太阳正在亲吻它们。等待了五年之久,这一刻,任何文字都是多余的。”243张彩色照片和503张黑白照片,这是世界上关于贡嘎山最早的影像记录,而洛克也成为走到贡嘎山脚下的第一个西方人。他在随后发给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电报中称:“木雅贡嘎山是地球最高峰,海拔30250英尺(9220米)。”为纪念约瑟夫·洛克,他曾经走过的路如今被徒步者称为“洛克线”。


1929年洛克拍摄的贡嘎山


当时,第26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两个儿子也在川康地区活动。罗斯福兄弟是为捕猎大熊猫而来,并未对地理环境作过多考察。在1929年出版的《追踪大熊猫》一书里,罗斯福兄弟标注了贡嘎山,还在3万英尺的海拔旁边打了个问号。他们似乎对贡嘎山高度的准确性存有一丝怀疑。


成功登顶

1930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发表了约瑟夫·洛克的《贡嘎荣光》一文,还附上了他所拍摄的照片。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神秘和照片中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众多美国探险家。有一队探险家于1931年来到中国,准备向贡嘎山发起挑战。当时恰逢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正值多事之秋,探险队的申请迟迟没有获得批准。直到1932年6月,国民政府外交部终于为这支“西康探险队”颁发了游历护照。探险队计划经由重庆、成都、打箭炉(今康定)至大雪山;目标是测定大雪山某高峰之高度、采集动物标本、登顶以及医术考察;为期约一年。探险队成员都有丰富的野外探险经历,其中还有一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毕业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932年6月3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外交部批准美国旅行队大雪山(贡嘎山)之行事致中央研究院公函


按照惯例,中央研究院与探险队签订考察限制条件,对他们的考察路线和成果利用作出明确规定。对于中央研究院提出的要求,探险队照单全收。紧接着,他们以最快的速度签订协议,申报用品清单,探险队终于成行。探险队兵分两路,阿瑟·埃蒙斯和理查德·波德塞尔先从上海出发前往康定,做前期的准备工作;泰利斯·穆尔和杨帝泽稍后与之汇合。四人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侦查地形,反复测量并多次尝试攀登。终于,1932年10月28日,阿瑟·埃蒙斯和理查德·波德塞尔从西北山脊路线成功登顶,这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后来出版的《在云端——征服贡嘎山》详细记录了他们的登山过程、测绘结果,并刊出了顶峰的全景照片。西康探险队发布了贡嘎山的高度为7590米,所谓的“海拔疑云”终于揭开。他们成功登顶又成功下撤的记录保持了25年之久。直到1957年,新中国的国家登山队——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来到贡嘎山,一行6人登顶,3人在下撤途中遇难。据不完全统计,从贡嘎山被发现到如今的150年里,共有32人登顶,20人遇难。

1924年6月,英国著名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准备第二次攀登珠峰。临行前被问及为何要登山,他说“因为它(山)就在那儿。”后来,马洛里和队友长眠于皑皑白雪中。大自然面前的人类何其渺小!一阵风、一场雪就可以将登山者的足迹抹去。然而,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又何其伟大!从古至今无数登山者不畏生死,前仆后继。“千崖一微径,异代几攀登。”或许,攀登的精神就是对未知领域永不停歇的探索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