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让过于“工作留痕”成为常态

 百炼成钢wzb 2019-10-23

(作者:莫昌池)

干工作留痕迹做记录,这本是干部对工作的态度,也是记录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以备开展其他工作时作为参考。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作头绪的增多,迫于各种压力,“痕迹管理”悄然兴起,凡事都要求“工作留痕”。这表面上看似有存在的必要,实则危害重重。

基层干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别忘了拍照留记录,上面检查的时候要用,不然工作就白干了”。被过分追求痕迹化的工作,实则是背离了工作的初衷,忽视工作实效。如组织一次集中会议,除了各种会标轮流上阵外,参会人员在这个会议室拍完照后再到另一个会议室拍照,俨如“群演”一般,到处串场子。还有的图文并茂、逻辑严谨、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迎查材料数不胜数,试图“瞒天过海”“一比高下”。

这种过于“留痕”的工作方式长期下去会极大挫败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对基层来说既是增加无形的负担,也是偏颇了工作重点;对上级而言往往只是一些纸上谈兵的“成果”,缺少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方针政策,这最终受损的是人民群众。

出现工作过于“留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上级的原因,也有基层的原因,还有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从上级层面来讲,不健全的检查考核机制是催生“工作留痕”的根源。考核机制把“空口无凭,有痕为证”作为轴心,一项工作的好坏重点落在档案资料上,由板板正正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来说明,却忽视对工作实际的考评。甚至出现侧面给予做好“工作留痕”的错误导向,即一项工作只要有相关记录就不扣分,而缺少相关记录就不得分。久而久之,就会被迫处处“工作留痕”,工作中想的不是如何干好工作,而是想着如何应对检查考核不出问题;从基层来讲,虽有迫于上级要求,不得不“工作留痕”,但实际上还是缺乏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存在重安排部署,轻落实跟进的不良工作作风,片面认为只要工作有痕迹就万无一失,缺乏真正为民谋福祉的群众观念;从社会层面来讲,当前由于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个别群众因考虑自身利益对党和政府还稍有偏见,认为政府“不作为”、“乱作为”,基层干部不得不留下自己的工作痕迹,把自己真实的工作写照记录下来,一定程度上也让“工作留痕”成为一种常态。

如何避免过于“工作留痕”,笔者认为,首先,要把握好度,“工作留痕”的初衷是通过保存下来的文字、影像等资料有效还原干部对工作的落实情况,供日后查证,一些好的经验性的总结和过程梳理可以作为今后开展其他工作的他山之石,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所以,对有必要的工作还是要做好留痕工作,但不可过分追求。其次,作为上级部门,要充分斟酌,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考核机制,尤其是对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常态,穿针引线干工作,只有“执针人”引好线,针才能走得正,花才能绣得好,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所以,在考核中要多以实际工作成效和群众的口碑作为考核依据,坚持以实绩论英雄,不以纸上较高下的原则,摒弃纸堆里考核的方式。第三,作为干部自身,要树立务求实效、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多些实干精神,少些虚头巴脑,要把工作痕迹永远留在群众心里,而不是永远留在纸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