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乳腺上长的肿瘤,一般是正常细胞发生改变,失去控制,便导致乳腺癌。 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乳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容易患乳腺癌。所谓高危因素是指与乳腺癌发病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而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具有的危险因素就称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肿瘤侵犯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若癌细胞阻碍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即乳腺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像橘子皮一样。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乳头回缩等症状。建议每月1次乳腺自查,绝经前妇女应选择月经来潮后7-14天进行,绝经后妇女每月固定1天。看外观:大小、形态是否对称,乳头有无内陷,乳房皮肤有无橘皮样变。触摸:手掌平伸,四指并拢,用手指指腹轻压乳房,依次触摸外上、外下、内下,内上,系统检查有无肿块,因外上是乳腺癌的高发部位,故外上为重点自查区。切勿提捏,提捏易把正常乳腺组织当成肿物。最后再轻挤乳头,看有无异常分泌物。乳腺触诊:方法简单,但是非常必要,通过专科医生触诊,能发现乳腺细微的形状或轮廓改变,触诊包括整个乳腺和区域淋巴结。中国人乳腺癌发病高峰较靠前,乳腺相对致密,故超声是重要的乳腺疾病筛查手段。它适用范围广、重复性强、无创、操作简便、无放射性,能发现囊性、实性、增生性等多种乳腺疾病。体检时,超声发现的乳腺结节按照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进行分类,如下:
乳房摄片能将乳房疾病的细微改变反映出来,并对乳房深部不易扪及的微小病灶亦可显示出来。这对早期发现隐性乳腺癌,提高手术治愈率有积极作用,目前国内外都已相继应用于临床。 好莱坞知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于2013年5月14日对外公布,通过乳腺癌易感基因检测发现,她从母亲那遗传了突变的癌症易感基因BRCA1,患乳腺癌的几率高达87%。为预防乳腺癌,她进行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手术,术后她患乳腺癌的概率将从87%降到5%。 这一事件引起大家对一类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重视,及对一种与癌症有关的基因BRCA的注意。 BRCA1和BRCA2均为肿瘤抑制基因,当这两种基因突变时,患乳腺癌、卵巢癌、输卵管癌等的风险增加。相较于一般人群, 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乳腺癌发病风险提高了10-20倍。尤其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者,特别是一级直系亲属(母亲、姐妹)患有乳腺癌者,建议行乳腺癌基因检测。切除肿瘤及部分病灶周围健康组织,术后一般接受放疗。化疗指的是运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手术和放疗杀伤特定部位的癌细胞,而化疗对人体全身起作用。化疗可以消灭已扩散到全身各部位的癌细胞。中国人群乳腺癌诊断时年龄主要集中在45-55岁,一般建议40岁以上人群进行乳腺癌筛查,40-69岁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或乳腺超声,致密型乳腺推荐两者联合,70岁以上有症状或可疑体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对于一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每年一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常用的彩超和乳腺X线检查之外, 还可以应用MRI等新的影像学手段。保持良好心态: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减轻工作压力。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尤其是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水果蔬菜的摄入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