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说:项羽最恨秦人,还残暴的坑杀二十万秦降卒,为何灭秦后不杀光秦人?个人认为这是对项羽本身认知的错误。 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阶层,项氏一族在楚国有着较高的地位。秦灭楚国,使得项氏一族遭祸,项羽也和叔父项梁流落他乡。项羽在反秦的过程中杀秦卒二十万,焚烧秦国都城,因而很多人认为项羽最恨秦国人。项羽的屠杀也成为了项羽备受指责的地方。因此就认为项羽要杀光所用秦国人,这显然是不对的。 ![]() 首先,秦统一天下后迁关东六国二十万人到咸阳,项羽屠杀咸阳时,就不仅仅是杀秦国人了;再者项羽在征伐齐国时同样有过屠杀,这些人也并非秦国人,因而也就不能认为项羽最恨秦国人要杀光所有秦国人了。 其次,硬要说项羽最恨谁,恐怕在当时的秦国人中非章邯莫属了。楚国灭亡后项羽跟着项梁流落关中,项梁成为项羽最亲之人,其渴望项羽成才,授课,教习兵法等。可在定陶之战,项梁败于章邯之手身死,项羽打败章邯之后就应该杀了作为秦国人,又是杀害自己叔父的人。可结果项羽并没有杀章邯,反而封章邯雍王,镇守秦国大本营,这是多大的度量和气魄。 ![]() 可能,有人会指出项羽,巨鹿之战后项羽杀死秦国降卒二十万,就是对秦国人仇恨的报复。从史料记载来看,秦人投降后项羽并没有杀戮,而是继续由章邯统领一起向秦国都城进发,行至新安时秦兵议论担心兵败秦王朝统治者会处死其家人,项羽和部将商量后才做出屠杀秦降卒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秦军官兵人数仍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可见,此时之所以屠杀秦国二十万降卒,是由于秦兵和关东六国人的矛盾以及秦兵不服存在着反叛的危机。 ![]() 综上所述,项羽在反秦斗争中虽多有杀戮,但被杀的对象却不仅限于秦国人,也存在着因为文化矛盾等不得已的杀戮行为,因而不能认为项羽的杀戮是针对秦国人的。我们之会有项羽残暴,痛恨秦人欲杀光秦人的认知其原因多为史料记载的误导。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对比司马迁所写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会发现司马迁在写二人时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写项羽他侧重于武力杀伐,单纯的展示其军事方面的成功;写刘邦时,除军事成功,还多有用人纳谏,安民举措等。这样的对比就更加表明项羽的残暴,刘邦得天下的合法性了。 ![]() 然而事实上,刘邦在反秦的过程中也是存在着屠戮城池的行为的。项羽也并非就是一个杀人狂。《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登基后和群臣议论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淮阴侯列传》中韩信也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陈平也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这些跟随刘邦打败项羽的人,多半也都认为项羽是爱人,慈爱的。 ![]() 从楚汉战争中也可以发现,彭城之战时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以此要挟刘邦,结果刘邦无情项羽也没有杀刘备的父亲,反而说天下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战争让百姓受苦,可见项羽对百姓亦是有怜悯之心的。甚至最后兵败乌江时,不忍心杀自己的马,把它送给乌江亭长。吕马童带领汉军是来杀自己的,临时前还说和吕马童是老相识,把自己的人头送给他。乌江庭长来接,项羽本可渡江的,可最后选择自杀,从他送马,送自己头颅的举动来看,谁能说他最后选择自刎为的不就是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吗? ![]() 中国有句俗语:“成王败寇”,历史上因失败而被打上“寇”标签的人物,许许多多。然而项羽虽然最终战败,但却不失为“失败的英雄”他一直为后世所称道,岂能说他就是残暴的呢? |
|
来自: 刻在星星上 > 《310-博史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