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法的终极奥秘

 家有学子 2019-10-23

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技法诸要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然有字体风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一致的。

对这句名言,几百年来,“用笔为上”是得到了普遍承认,但总有人对“用笔千古不易”提出质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仅以楷书的永字八法为例,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同的特征,运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征,怎么能说明用笔不变呢?楷书已是如此,更何况篆隶行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同字体风格,笔画形象变化无穷呢?

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对笔法融会贯通的层面。的确,入门时,觉得一个笔画有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不同书体有不同字体的运笔诀窍,丝毫混淆不得。当功力和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渐发觉不同的点画运笔彼此之间大有可通之处,都符合某种必须遵守的规律,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笔画自然生动有力,而不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即使笔画外貌模仿出来了,也必然是形象虚浮、神态呆滞、僵硬造作。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正是这种运笔必须遵守的深层规律。兼毫毛笔,初学首选

所谓“笔法”,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多种书体之中。

关于书法笔法,至今有很多争论:

一派是主张 运腕 的,以沈尹默为代表,认为手指不能动,指一动,腕力就没有了,只有 指力了;

一派是主张 运肘 的,以祝嘉为代表,要求指腕皆不动,以肘移来去,若指腕一动,全身 之力就不能贯注笔端了;

一派是主张 运指 的,比如沈曾植、张裕钊、李瑞清,好象他们不转指就写不出碑的各种 棱角。

关于中锋和侧锋, 历来也是吵架的重点:沈尹默说要笔笔中锋, 周汝昌却说除非写篆书, 否则只要切起就是侧锋了, 根本不可能存在中锋。有的人说侧锋就是偏锋, 也有人说是侧锋 也可以纳入中锋的范畴。

我个人是倾向于结构生笔法这个说法的。从古到今,运笔方式方法都是有迹可循的,无外乎那么几种,基本属于固定的技术,但是为什么相同的笔法能够衍生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呢?这个就肯定跟个人的控笔感与个人对书法的理解不同吧。书风代表一个人的性格倾向是有一定道理的。

书法首要为笔法, 历代书法家都对笔法十分重视。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 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据。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掌握古人留给我们的笔法要领,去运笔书写运用笔法的时候,不见得就是紧随法度的,这个法度是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传递到手指,由手指输出的时候是有一定的误差的,那么恰好就是这种误差,造就了书法的自然。因为法度标准是固有,而手工书写才是根据法度的自由表达。

所以说 “笔法” ,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多种书体之中。内在联系比较紧密。有的时候你把笔法想得过于神秘,那么它在你心里不可逾越的成分就会增加。也会固化你的思维,并且导致出不来,最后困死。如何把握这个尺度,就是个人领悟了,就如张旭传授颜真卿笔法时说过的,书法要靠个人领悟。这才是最关键的。

用笔的原则是互为联系,互相生发的,笔毛柔是的,一受力即弯倒,我们却把它撑起来立着使用,“立”就说明利用了笔毛的弹性,触纸才有力;同时又是方向顺着用的,力量分布均匀,线条饱满有立体感,立和顺,就是达到了中锋,中锋是运笔的核心,起笔的逆锋铺毫,是为了获得行笔的中锋,所谓“逆入平出,万毫齐力”;收笔无往不收使笔锋还原,也是为了下一笔的中锋;笔画路线转换了,就随势换用相应的锋画,八面都自如的得以运用,八面生势,也就保证了在任何方向角度保持中锋。当然,中锋是相对的,锋不时有偏侧倒下的情况,但仍然是充满弹力,能一倒即起,由偏转正,势险而力劲,这叫侧锋。这些就是古人所谓的“笔法”,旧纳起来不过几句话,来得却艰辛,具有原则性和指导性的意义,弄通了,行、草、篆、隶用笔的诸般变化,自然能豁然开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