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商隐《如有》赏析

 拓学苑 2019-10-23

如有

唐代李商隐

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 
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帏。

注释

原编卷三"五律"。汲古东涧朱本入"新添集外诗"。屈本入卷三"五言律",姚本入卷五"五言律"。冯浩曰:"原编《集》外诗。"

瑶台客:瑶台仙女。瑶台,传为神仙居处,亦以喻月宫。

相难:责难于我。难,诘责:相,指代副词,偏指一方,此代我。

菡萏:荷之华。

浦:水滨,亦泛指江河池塘之水面。

结响:声音、韵调。

译文

仿佛有一位神仙客,和我相互问难,然后又要求回归。

这位变化难测的仙客,他手持绿扇,仿佛芭蕉展开了绿叶;他身披红衣就像荷花一般的红衣。

去了,他渐渐地远了,我看到一道强光远传浦外也听到一道轻烟中集结的声响,渐渐地显得轻微。

猛回首,只一寸残焰孤单地颤抖;我只好让它陪伴我独坐重帏。

创作背景

李商隐大和(827-835)初学仙玉阳东山,大和三年(829)末离云山"独下",入令狐楚天平幕。"玉阳之恋"遂告一段落。此诗写梦忆,见其于年轻时一段恋情之耿耿不忘也。诗作自在此后,或在大和间,或多年后偶然忆及,积思成梦,因梦增思而作此也,约写于大和四年(830)夏天。

赏析

全诗基本上就是由几个没有联系的意象组合而成:缥缈无形来去无踪的瑶台神女,碧绿的铺展开去的芭蕉,火红的攒聚一起的菡萏,若隐若现的浦外远光,似有似无的烟中之响,还有回首时重重叠叠的锦帷绣帐。浓与淡、光与影、远与近、虚与实、色与声错落有致地叠加缀连,使人恍惚置身于一个朦胧的梦里,沟通了的各种感官,打破了物质与精神、幻想与现实间的僵硬界限。

首句写如有一美人,来自瑶台。次句言相逢却又为难,来而未久,复即分离归去;三四句承一句瑶台客,写其初来,原来是芭蕉展叶,可近却扇,菡萏摇花,得近舞衣;五六句承二句相难索归,言岂知浦外传光,仍可望而不可接烟中结响,终可闻而不可及。逐渐远去消失不见,翩然而去,这一句除了色彩的奇特外,还有光感与声音,光,从水边散开,远远的,是迷惘的;声,从烟雾中传来,轻轻的,是沉闷的。实实在在的声音惊散了梦中虚幻的光,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之中。七八句点醒"如有"二字,言本无其人,本无其事,仅梦中如见有人,如逢其人,梦醒之后,良宵烛下,却是空闭重帏,帏中的人已不知所踪。全诗绝妙好喻,瑶台客是高贵仙子。相难索归者,借故而去。绿扇红衣者,自露转圃之意后。光远响微者,空欢喜一阵,所求仍远,所得实微。作者因此乍阴乍阳若明若暗,恍惚迷离,莫测其意。特别尾联点题写此段情事,有不堪回首的感慨,吐露的是无穷的回味与无可奈何的感叹现实是残酷的,天人一方,诗人也许已感到,对所爱之人的思念将是遥遥无尽期的了。十个字用得极其蕴藉、含蓄,纯用景铺写愁绪,"回首"看到的,包括"良宵"回忆的都是过去,不复重来的过去了。

诗中为表现难言的隐情,用美丽的意象织就了一幅色、光、声互动的艳丽、神秘的图画。这幅画色泽鲜明,从色相看,有红、绿的区别;以色调论,基调为芭蕉的暗绿,缀以荷花的粉红。长裙大块面的绿与短衣散状的红是面与点的映照,暗绿与粉红则是色度上暗与明的反差。诗人对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对比原理运用得大胆泼辣,在冷静中让明快而热烈的情感借朦胧的梦境得以宣泄。

这首诗代表了李商隐主体风格的一种,美丽华缛,意象密集,传递的消息轻远而飘逸,而迷茫和空灵贯穿其中。

名家点评

清·程梦星:此亦艳诗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下)

清·姚培谦:此忆梦中所遇也……良夜重帏,觉来唯有浩叹而已。(《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五)

清·屈复:本无其人,意中如有红衣绿扇之人索归难我。浦外光远,烟中响微,实无其人,唯良宵烛下,独坐重帏而已。(《玉溪生诗意》卷五)

清·纪昀:不甚可解,语亦未工。(镜烟堂本。)不甚可解,格亦卑下。(《玉溪生诗说》卷下《抄诗或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