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诗评》浅析(十一):什么是结响?写诗在音韵上如何和谐?

 饮膳道人 2021-10-31

《续诗评》浅析(十一):什么是结响?写诗在音韵上如何和谐?

《结响》

金先於石,馀响较多。

竹不如肉,为其音和。

诗本乐章,按即当歌。

将断必绩,如往复过。

萧来天霜,琴生海波。

三日绕梁,我思韩娥。

说起结响,有一个概念需要先澄清一下。现在有很多学习古典诗词的朋友,在评价一首诗的时候,喜欢把“结句有响”,简称为“结响”。但是,这是对“结响”的错误的理解。所以,有的朋友在谈及《续诗评》的结响一品时,会错误地认为这是有关于结句的内容,但是,往往很多事我们不能看字面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结响呢?李商隐曾经有一首比较晦涩难懂的诗,有一个很现代的名字,叫作:如有。我们知道,李商隐的诗很多都是很隐晦的。比如他的《锦瑟》、《无题》。这一首《如有》,也是比较晦涩的:

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

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

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

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帏。

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史》中间是这样评价李商隐的““他往往把浓烈的情思隐藏起来,用一些片段的意象,把诗的情思和意境表述得朦胧倘恍”。这一首《如有》,就是这种类似于“意识流”风格的最典型的表现。所有的意象是无序的片段组合。一会儿是天上的瑶台,一会儿是地上的芭蕉和菡萏;一会儿是屋外的浦外传光、烟中结响,一会儿是屋内的寸焰、重帏。初读上去,很难理解。

但是,如果我们知道这是李商隐对梦境或者是思想活动的记录,那么,这一切就很好解释了。

《续诗评》浅析(十一):什么是结响?写诗在音韵上如何和谐?

“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我们说,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当做梦境的记录,就很容易理解。梦醒之后,眼前看到的是什么呢?是芭蕉展开绿扇一样的叶子,未开的荷花舒展开了红色的花瓣。古人一般把未开的荷花称之为菡萏,也就是花苞的意思。

比如:李璟在他的那首著名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的《摊破浣溪沙》的上阕,就这样写道:“菡萏香销翠叶残”,如果我们理解了菡萏是花苞的意思,就明白这个开头有多凄凉了,你看,荷花刚刚结了花苞,就香消玉殒了,叶子正在翠绿的时候,就残缺不全了,事物还没有展开最美好的一刻,就已经消失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痛楚和凄凉啊?但是,李商隐看到的不是凄凉,是一种夏初繁荣的景象。

《续诗评》浅析(十一):什么是结响?写诗在音韵上如何和谐?

“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随后他的视线转向远方,河里入海口的地方波光凌凌映射到很远的地方,烟雾中有轻微的律动。注意,这里面的“结响”,是指的大自然有韵律的声响,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的声音。

那么,我们为什么这样说呢?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风骨篇里面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他说: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续诗评》浅析(十一):什么是结响?写诗在音韵上如何和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勰所说的“结响”,指的是林间自然形成的如同天籁一般的声响,很有韵律,好像是竽瑟调和一样。

当然,我们以这首诗作为例子,目的并不是讲李商隐的隐晦难懂。我们的目的是首先阐明“结响”的真正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去理解袁老夫子的结响这一品。因此,我们说,这一品所讲的并不是很狭隘的结句的问题,而是如何调谐诗中音律的问题。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歌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实质就是传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我们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就是因为好的诗歌,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事实上,从一开始,我们的古典诗词就有讲究音韵美的传统。比如:《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

《续诗评》浅析(十一):什么是结响?写诗在音韵上如何和谐?

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主要有:押韵、对仗、声律、句式等。关于押韵、对仗、声律我们大家应该了解的都很多了,这里我就不再详细讲了,这里我重点和大家聊聊句式。

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长短和音步(顿数)按一定的规律安排。那么,究竟什么是“音步”呢?音步是一种语音群,它是组织诗歌节奏的基本单元,其功能相当于音乐中的拍子。简言之,音步就是诗的音节。在音步划分上,四言诗有两个音步,五言诗有三个音步,七言诗有四个音步。诗歌有了和谐的音步,就能让人产生一种音韵之美感。对于一篇作品来说,有的要求句式整齐,各句音步大致相同。如: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这首绝句每句七字四个音步,七言绝句的音步都要这样。

有的要求词语的自然读音也要服从音步的需要,以求音节之美。如: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按自然读音三万里和五千仞应连续,而“里”与“河”、“仞”与“岳”不应连接,但在绝句的音韵模式里,必须改变其自然音读而服从音步格式的需要,否则就破坏了节奏的美感。

词的句式长短不齐,富于变化,比近体诗句灵活,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全有。一字成句的,如周邦彦的《十六字令》:眠,月影穿窗白玉钱。无人弄,移过枕函边。

这里短短16个字共4句,就杂用了一言、七言、三言、五言共四种句式,而且极尽参差跌宕之变化,造成了悦耳的音乐效果。再如陆游的《钗头凤 》: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该首词的上下阕末句的三叠韵“仄、仄、仄”,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一种一字句。二字句就比较多见了,平仄格式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的均有,如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的“知否,知否”,即为“平仄”搭配的二字句。三字句至七字句,在词中使用最多,其平仄搭配多是取五、七言律句的部分或整句,但也有不少是作拗句的情况。八字句往往是作上三下五句法。九字句往往作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通常是用两个律句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十字句比较罕见,如辛弃疾《摸鱼儿》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十一字句的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长句也好,短句也好,长短相间也好,在文学上各有各的功用,各有各的音韵美感。短句简洁明快,节奏迫促,一般宜于表达强烈鲜明的思想;长句严密深沉,节奏舒缓,一般宜于表达委婉细腻的感情;长短句并用,参差错落,别有一番韵味。但是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写诗,一定要考虑音韵上的安排,只有合理的安排,才能使作品读起来流畅,才能引人入胜,这也是结响所给我们提示的东西。(待续)

《续诗评》浅析(十一):什么是结响?写诗在音韵上如何和谐?

《续诗评》浅析(十一):什么是结响?写诗在音韵上如何和谐?

来源:小徐春风润物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