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世间谁人能书,八面出锋?!

 天涯若比邻印军 2019-10-24

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千古不易由此而来,写书法以笔法为首要,笔法不过关写书法徒有其形。可以说关于书法的笔法,从古至今无所不用其极,各类笔法的解释千变万化,其中以米芾的“八面出锋”最有争议。

“八面出锋”

自米芾提出“八面出锋”以来,没有停止争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书法先贤书论,各有各的理解,甚至望文生义,当然谁都可以发表高见,只是不要过,真有人画了示意图来解释“八面出锋”笔法,真是不敢苟同,谁有本事能写出八面出锋的书法?除非是一个大墨点,那就是不是八面了,是飞花四溅。

“八面出锋”,有两层含义,一是“八面”,二是“出锋”,要理解它们的正确含义。笔者以为,“八面出锋”主要是指笔法。“八面”的“八”应该是虚词,就像“一言九鼎”“八面玲珑”之类的虚词,实际上是指多种变化;“出锋”指书写书法时充分发挥毛笔锋颖性能。

笔法是书法的精髓,是书法技法中的基本功。除了赵孟頫强调笔法,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也说:

“书法在用笔,用笔贵用锋。”

书法用笔主要是书写点画时在起、行、收过程中笔锋起止行走变化,要靠执笔和运腕来实施。在笔法和结字两者相对而言,米芾更注重笔法,有说米芾卖弄技巧也不为过,当然米芾有那个本事。

米芾像

再就是可从运笔角度、速度和力度几个方面来理解“八面出锋”。无论是藏锋入笔还是露锋入笔,毛笔与纸面都构成一个角度,角度不同就产生不同的笔势。速度的变化可以写出直曲、生涩的线条。米芾的“刷字”源于其用笔迅疾劲健,尽兴尽势,追求韵味、气魄和力量,最主要是追求自然,痛快淋漓、奇纵变幻的气势,把性情与创作时的一瞬间感受发挥无遗,米芾真正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孙过庭《书谱》。

米芾 《临沂使君帖》

“八面出锋”的另一层含义是中锋、侧锋等多种笔锋运用结合。米芾书作中有很多他人不常用的用锋法,或者是更高明、更巧妙的运用,如逆锋、侧锋、驻锋和拖锋等。除此而外,米芾还善于铺毫和把握书写速度与线质关系。“刷字”在表现早米芾铺毫用笔。铺毫万毫齐力,提按顿挫皆有,使点画筋、骨、肉相称,不僵弱,不尖细。否则,写出来的字就会干枯无血肉,骨气荡然无存。善用锋者力求笔锋着纸的每一根毫芒都能起到作用。

米芾《西掖黄原拓》局部

乍看米芾的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个性鲜明,用笔率意,笔法变幻莫测,有书法先贤形容米字“痛快淋漓、风樯阵马”,米字成了“狂、怪、险、绝”代表,笔者认为恰恰是一个“刷”字才让米芾写出了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米字”。古人说,书法贵在有筋骨、有肉、有血,显然这是生命最基本的三要素,具备了三要素一个生命的躯体便产生了,再加上思想精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这里应该是古代书法家把书法赋予了生命的艺术,活灵活现。米芾的不羁的用笔,个个具有生命力的“米字”在他的笔下诞生。

刘熙载《书概》云:“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米芾写书法行笔速度,决定其笔画线条扎实,有力。

米芾《盛制帖》

米芾所处的时代是北宋,紧接晋唐,再由于他的集古对前人的经典杰作深入领会,对书法技巧的重新再认识,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行书是晋唐之后有一变,走出了晋唐藩篱,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塑造了宋书法既有个性的张扬,又有对书法技法的深刻把握,形成了“宋尚意”的书法审美。

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局部

米芾在书写时的运笔可以说是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如其用锋颖很短宋笔,书写半寸见方的小字翰札,方寸之间极尽笔锋之变化。大字名篇,用笔则更加率意,笔法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运笔书写过程中能从任何一个方向调整笔锋,收放自如,如他总结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老米的书法功力已达极高境界,遍临百家“至老既成,不知以何为祖”

原句: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本始自成家,人见人不知以何为祖也”。米芾《海岳名言》

可以说米芾的笔法玩到家了。

综上所述,米芾所谓“八面出锋”,是功到自然成。试想,以米芾引领北北宋书法潮流的“宋四家”之一的身份和资质,站在书法艺术的高度说这番话,史可以理解的,断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一家之言,共同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