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日好词:醉后明皇倚太真,李清照说的是那种树的果实?

 昵称32901809 2019-10-24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采,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宋朝李清照《瑞鹧鸪·双银杏》

秋日好词:醉后明皇倚太真,李清照说的是那种树的果实?

初衣解诗:唐朝写银杏的极少,倒也没有其它的原因,此树藏在深山,生长在亚热带或者热带地区,以长安为皇都的唐朝,南方多属荒芜之地,所以这样的奇珍异宝,却无缘大唐歌赋。

但是宋朝就不一样,南方经济发达,林木大量发现,居然还有这样一种树,叶子像鸭掌,果实白净,金秋如蝴蝶飘舞。更难能可贵的是它长寿。在崇尚长生和长寿的传统中国人的心里,你见过3000年的树吗?银杏就是。

说天上的蟠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银杏树虽然没有蟠桃那么的传奇,在人间也是一个异数,自然开花结果的银杏树,通常要到30或者40年的树龄。如果你吃下银杏果,那其实和长生果没有什么两样。祥瑞啊祥瑞。

而且银杏是分公母的,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稀奇。如果想要银杏树结果,需要雌雄同种,让两棵树对望着长大。现代科学也证实了银杏是雌雄异株。

而且它的树叶是高端黄,它的果实白中带黄,金尊玉贵。所以在古代至少在宋朝,银杏果应该是比普通的水果要贵。

让我们看看,李清照是怎么来形容和发掘银杏的?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这个“都”是当装扮华丽而讲,说银杏的姿态雍容华贵,银杏果也如此,那酒杯前的黄柑橘和他比都逊色。

“虽然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这典型的是拿银杏当贵族讲,说它只是流落江湖,黄叶飘飘,白果傲然,虽然处在江湖之地,人就不捡那种雍容气度。

秋日好词:醉后明皇倚太真,李清照说的是那种树的果实?

“谁叫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这个真真是神来之笔。用什么来形容银杏树和银杏果呢?这样华美的树和果实,只有唐明皇和杨玉环可以享用吧。但这个诗又是一种描摹神态,因为银杏果的圆润可爱,配上了金黄的树叶,两个银杏果放在一起,明黄色的底子,金色的果,一副皇家气派和温婉。那只有喝醉了的唐明皇和杨贵妃才是这个样子啊。

这个形容越看越有味,用并蒂莲,比翼鸟形容唐明皇和杨贵妃,都没有眼前的这对银杏来得更有色泽和形态的神似。在宋朝其实戏曲也相当的发达,舞台上的唐明皇和杨贵妃通身穿黄,他们的爱情也黄灿灿的。用水果来比,自然柑橘的黄要逊色银杏的黄。看到柑橘一脸的疙瘩样。我看到这里笑了起来。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这个就是俏皮话啦,我把你们分开来吃,可不是有意要分开你们,我要先尝一颗杨玉环,我再要尝一颗唐明皇。

这首诗词可以称为小众诗词。但是如果你细细读下去,会觉得非常的有味,而且也让人忍俊不禁。既说明了银杏树是雌雄难得的千年古树,也俏皮地用杨玉环和唐明皇的爱情故事作比,也突出了银杏树的高贵。那是流落江湖的贵族,连同银杏的爱情。

秋日好词:醉后明皇倚太真,李清照说的是那种树的果实?

银杏树和银杏果在民间因为不可多得,后来一直是作为高档的观赏树木。

在溥仪《我的前半生》里,有这样一则记录,说西太后慈禧对醇王府颇为猜忌。所以仍然慈禧太后立的光绪帝包括溥仪,都是出自醇亲王府。纯清王府的陵墓上,有一颗巨大的银杏树,不知谁在太后面前说,纯王府出了皇帝,是因为种了这棵白果树。因为“白”和”王”连起来不就是一个“皇”字吗?慈禧听了,立刻叫人到妙高峰把白果树砍了。溥仪说,引起慈禧太后猜忌的,其实不仅是白果树,而是怕醇王府有当权的野心。

这样的说法却令人们对银杏树更加的感兴趣。

原本那就是王者之树呀。你看看它金秋时,通身着黄,没有一点杂色,那本就是中国传统色彩中最高贵的颜色。

秋日好词:醉后明皇倚太真,李清照说的是那种树的果实?

而且沐浴在银杏金灿灿的色彩和太阳里,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无比的温暖祥和。

说一点题外话,关于皇家用色,皇帝可以用明黄,皇后和亲王可以用杏黄。而少年的溥仪,就是因为自己的亲弟弟溥杰,穿了一件杏黄的衣服,他看作了明黄,而大发雷霆。那么银杏树的黄究竟是明黄还是杏黄呢?

如果知道的,请给我答案哦?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采,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秋日好词:醉后明皇倚太真,李清照说的是那种树的果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