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融让梨

 byzxzjk 2019-10-24

孔融让梨----一个逻辑不能自洽的故事何以流传几千年

作为汉朝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广为传颂的,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四岁时的一段“行为艺术”,《三字经》记载为“融四岁,能让梨”。

“孔融让梨”二千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一种道德模范,教育人们要“懂得谦让的礼仪”,2007年,国家邮政总局在六一儿童节发行了“孔融让梨”的特种邮票,用以弘扬这种谦让的美德。

但也存在另类的解读。一种说法是,孔融之所以让哥哥吃大一点的梨,是担心如果不让梨,哥哥会打他,这当然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但前提是哥哥也要和孔融一样是谦谦相让的君子。问题是两个君子在一起,让来让去,这个梨最后只能烂了,否则这个故事的逻辑不成立。

无独有偶,在大洋彼岸,有一个约翰争梨的故事。话说成功人士约翰,在回答心理学家的访谈时,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小时候母亲的一次分苹果,约翰的故事是这样的;小时候,有一天约翰的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约翰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约翰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他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约翰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美国版的“约翰争梨”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反观孔融,就这样一个逻辑不能自洽的让梨故事,却常常被家长、老师、领导拿来做说教,其实是在鼓励好人应该吃亏,但为什么好人要吃亏?好人吃的亏被谁赚了去?答案是坏人,好人让的越多,坏人得的越多,这样的故事,还是不要上演的好。

可能有人要问我了,难道你的意思,是鼓励争吗?当然,现实中,为一个梨或者其他东西,争的头破血流的不少,争,作为一种最原始的手段,其背后的规则,是力大者胜。而相较于力大者胜这种原始规则,我们其实已经有了更多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比如两个人分一块蛋糕,如何保证公平呢?现成的答案,是切蛋糕的后取。不需要道德上比出高低,不需要体力上比出胜负,事就这么成了。

我们的生活中,缺的不是道德,是规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