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餐后1小时、2小时和3小时啥时血糖最高?为啥只看餐后2小时血糖?

 曾大霖 2019-10-24

“我有糖尿病,经常和亲朋好友一起吃饭,边吃边聊差不多一个多小时,这餐后2小时血糖该怎么测?”相信很多糖尿病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这需要了解血糖与进餐的关系以及进餐后血糖的变化规律。

糖尿病人都知道,平时监测血糖最主要的是测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测空腹血糖很好理解,它反映的是进餐后8-12小时的血糖,排除了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但吃了饭后血糖肯定会升高,为什么平时只要求测餐后2小时的血糖而不测餐后1小时、3小时等时间的血糖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做一个小测试:你认为餐后什么时间血糖会达到最高点?

餐后1小时餐后2小时餐后3小时不好确定

您选择的答案是什么呢?正确的答案是“不好确定”,很多人可能会说“难道不是餐后2小时血糖会达到最高值吗?”,当然不是,为什么呢?

餐后血糖之所以会升高,是因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入血液的原因。从进食开始,食物首先会在胃中被研磨并与各种消化酶混合,但胃并没有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吸收功能只能在小肠中完成。

正常情况下,从食物进入到胃中,再从胃中将食物排入小肠,一般是从进食后15分钟左右开始,也就是说进餐15分钟后小肠开始吸收食物中的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血糖开始升高。随着胃将越来越多的食物排入小肠中,血糖会越来越高,但什么时间会达到最高点却因人而异。

这是因为不同的人胃排送食物进入小肠的速度不同,正常人一般在餐后30-60分钟左右,呈现排送的高峰,血糖可能达到最高点;但年龄比较大的人、胃动力不足的人、卧病在床的人、身体虚弱的人等等,排送的速度比较慢,排送的高峰就会延后,血糖的最高峰也会延后。

所以,要找出每个人餐后什么时间血糖会达到最高点很困难,无法判断每个人餐后什么时候血糖处于最高值,也没有必要对每个人进行检测。

但在进餐后,有一点却是每个人都一样的,那就是在餐后2小时胃中的食物基本全部排送进了小肠,小肠对食物中的葡萄糖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基本完成,但此时并非是餐后血糖的最高点,因为在小肠在吸收葡萄糖的同时,机体也在不断消耗着血糖。

正因如此,要想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人血糖水平的高低,只能选择所有人相同状态下的血糖值才有可比性,而餐后2小时的血糖正好符合这种要求,于是临床上制定了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4.4mmol/L-7.8mmol/L之间为正常值的标准。

综上所述,要检测餐后血糖的正常与否,只有检测餐后2小时的血糖才更具有实际意义,才能对血糖是否异常、是否发生了糖尿病做出明确的诊断。

需要说明的是,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半小时内吃完,至2小时测得的血糖。有些人可能会说,这顿饭吃得很慢,吃了一个多小时,甚至两三个小时又该咋办?

首先这种吃法很不科学,有害于胃肠功能,特别是对糖尿病人的血糖的波动影响很大,是应当避免的吃法;其次,在这种情况下用餐后2小时的血糖标准来要求肯定是不合适的,可以用一个单的办法来做基本的判断,那就是进餐中任何时间检测的血糖都不应超过11.1mmol/L,否则即提示血糖处于异常状态,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

【如果此文帮到了您,点个赞打个赏点击关注吧,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