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火天大有_元_享 2019-10-24

清军入关是明清革鼎之际的一个重大的事件,是关系明亡清兴的一个分水岭,因为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深居东北一隅的满族的历史,更是改变了中国随后两百多年的历史进程。然而对这一事件的是与非,历来有很多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尤其是自辛亥革命以后,更是对清军入关这一举动完全的持一种否定的意见。例如,郭沫若先生就持一种完全否定的观点,甚至认为清军入关是一次“种族的悲剧”。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那么关于清军入关这一历史事件,有人说它是一场国家的统一战争,亦有人说它是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民族的征服战争;有人认为是“不幸”,有人则认为是幸事。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

入关前大明王朝基本社会情况

明朝自中期以后便开始慢慢的走向了下坡路。闭关锁国,宦官外戚趁机干政等一系列的事情的发生。到明末的时候更是有增无减。另外,崇祯继位后的几年到十几年间,西北地区的多年大旱,无数人流离失所,难以为生,其结果直接导致很多人铤而走险,选择以叛乱的形式来获取生存下去的机会,而崇祯为了镇压叛乱却加征赋税,结果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形成了四股主要的政治力量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角逐。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除此之外,西方殖民者也早已经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当时的大明王朝,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沙俄侵略者于清军入关的前一年也已派出远征队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可以说彼时的中华大地早已处于外敌的威胁和内政的混乱的险峻形势下。

而此时除清朝一方外,另外三方的所建立的政权,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弊端都无力承担统一中国的重任。因此这一重任就历史地落在了清朝一方。而清朝一方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的条件,那就是必须要入关。

入关的利弊

清军入关的利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元代开始就基本奠定了现今的疆域。到明代时边境地区出现了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组织。但是彼时的明王朝不能有效地克服这种分裂现象,巩固国内的统一。

明中期后,当时的欧洲很多国家(如葡萄牙、英国、西班牙等)的船只相继来到中国沿海,通过各种方式来侵略中国的领土,明军不断进行反击,同时俄国人也越过乌拉尔山,到达西伯利亚,并向我国东北边境进犯。这些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在外部已构成对中国的威胁。巩固统一和结束分裂已是中国各族人民发展国内经济和抗御外来侵略的迫切需要。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而清军的入关后建立的清王朝,对进一步巩固了国内的统一,制止了外来侵略者的进犯,无疑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

入关后,李自成和张献忠率领的农民军“不幸”失败了。清王朝镇压了农民军余部和南明诸王的联合抗清斗争,初步统一了中原内陆。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波及十一省,康熙亲率清军平定三藩,随后又进兵台湾,这对巩固对内陆的统治。长期的承平之局出现了。

接着,清王朝又转向巩固对新疆、青海和西藏的统一。清王朝自康熙开始,经雍正、乾隆两朝,不断的进行各种平叛战争,如西藏大农奴主的叛乱、勾结沙俄,制造分裂的准噶尔部叛乱、南疆回部叛乱等的。最终都取得了胜利。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而这一系列胜利也宣告了分裂分子的破产,加强了清政府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管理。经过康乾雍三世的不断努力。清王朝的北界到外兴安岭,西至葱岭,南极南海诸岛,东滨大海,出现了“大一统之规模,洵亘古所未有”的盛况。

除此之外,为捍卫国家主权,清王朝同中国的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例如,沙俄侵略者对黑龙江地区肆行侵占和屠杀,遭到满族居民和清守军的英勇抗击。最终摧毁了俄国的殖民据点雅克萨城,使得雅克萨城的俄军死亡殆尽。迫使俄政府同意谈判。最终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遏制了几十年沙俄对黑龙江地区的侵略活动。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清政府之所以能够保卫中国的疆土,抗拒外来侵略,长达二百年之久,这与清兵进关后,进一步巩固国内的统一,保持了一个强国的地位,有直接的关系。

即使到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但始终未能得逞,主观上这主要是中国各族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进行坚毅不拔的英勇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行动,但客观上我们不容忽视的是,自清兵入关后,中国的统一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与日俱增,各民族的向心力加强,从而使得外国列强完全瓜分中国变得很困难。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2、对封建社会进行了重要改革

明代的封建社会很大一个特点是广大人民仍分属于封建国家和私家地主所有。明自中期后,土地兼并成风,当时的土地大部分都被这些不同阶层的地主所占有,他们役使着占全国人口多数的佃户和雇工人等。

随后的农民战争中,这些受压迫的人民纷纷造反,耕种诸王贵族庄田的佃户,瓜分了庄田,而清廷承认庄田归原种之人,即佃户所有,不少官僚豪绅地主的田地也被农民瓜占,得到清廷的默认。许多佃户在战争中缚笞地主,“杀主踞田”,地主匍伏在地。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到清初,大部份佃户的地位明显变化,根据记载,已出现了:“昔则田东分尊,今则佃户风炽,借端负抗,几有尾大之势焉,”的局面。

而这一切都是清廷反对地主的不法行为,承认了佃户反封建斗争的成果。

又如康熙二十年,清户部通令:“今绅衿大户,如有将佃户、穷民、贫民欺压为奴等情,即行参劾”。当时的《大清律例》规定;佃户不能欺慢地主,拖欠租税,但地主虐待佃户也是违法的,“凡地方乡绅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者照违制律议处”,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另外,清代逐步废除徭役,这一举措不只是关系小自耕农、手工业者、商人、作坊主的切身利益,而且对变化中的佃户也有很大的影响,佃户只向地主交租,不为地主服役,并有迁徙自由,不再依附地主。将力役之征改为雇工制。小自耕农除按田地交纳赋税外,没有差役和其他负担,以致出现了“民不知徭役”的局面。

清代改变明代把佃户列为畸零户或带管下户的作法,承认佃户是“良民”,户籍册上“有市民、乡民、佃民、客民之分”,佃户和其他民户并列,都是正式户口。并允许佃户的子孙参加童子试。他们从私家地主的控制下转移到封建国家的管理范围之内,结束了明中期以来的落后状况。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明代,在城市中是实行两税法和坊甲制,当时的手工业者,商人和作坊主苦于佥商召买和供应官府。而清代废除了两税法和坊甲制,推行一条鞭法,取消佥商召买,减免供应官府,对商人和作坊主只征商税,不派商役,对手工业者也分别征税,禁派工役。清廷裁减各处的关卡,对关津的陋规进行革除,禁止各项私费,有利于商品的流通。比起明代来,清代的手工业者、商人和作坊主获得了宽阔得多的发展天地。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以上这些的清王朝这些社会改革,基本都取得了成功,这为清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3、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入关后清王朝改革的成功,直接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从清兵入关到鸦片战争这段时间内,世界在风云变幻中生了巨大的变化,欧美的许多国家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而此时中国的封建社会此时也进入了衰落阶段,清军入关后,明末衰敝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并向前发展。出现了“承平百余年,海内殷富,为旷古所未有”之局面。

当时的中国虽处在封建社会,生产上进行的一直是手工劳动和手工操作的机器生产,但十八世纪中国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并不低于当时欧美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很重要的例子就是,当时的欧洲人还是在议论是用轮作代替休耕时,中国人早就不存在休耕的问题。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另外在工业上,十八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重视对铁,煤和纺织品的生产。而中国除这些工业外,还重视制盐业、陶瓷业、造纸业、制茶业、制糖业等生产。除出口外,主要适应三亿人口的需要,总产量比起任何一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来都要高。

当时的英国是欧洲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农业人口仍居多数。其纺织业,在十八世纪的主要是毛纺织业,其次是棉纺织业,在整个纺织业中存在着大量手工劳动,发明和改进的纺织机都是手工操作的。而这样的纺织业是很难与中国的纺织业相匹敌。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以上我们分析了清兵入关的一些主要的历史功绩。至于它的过失呢?我想最重要的莫过于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始于明代,清王朝沿续下来。清初实行海禁,断绝内陆和海上的往来,致使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陷于停顿。后统一台湾后,清廷开放海禁,允许商民“出海贸易”,同时,在广东的澳门,福建的漳州,浙江的宁波和江南的云台山等地设立四处海关与外商通商。

这些海关除与亚洲各国有商业往来外,也与欧洲商人有着贸易往来。但是当对外贸易还未大搞起来的时候,闭关的气氛又转浓了,清廷禁止中国商船到南洋贸易。当时英国等欧洲商人在沿海一带有许多非法活动,因此清廷在乾隆二十二年关闭了漳州、宁波和云台山三口,仅在广州留一口与英国等欧洲商人交易,后又作出限制外商行动的规定,最后全面地推行了闭关政策。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从明代起,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就以断绝,清代西班牙、荷兰、英法等殖民主义者又控制和侵占了东南亚一带,造成中国海上贸易的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清王朝不仅没有设法冲出去,反而实行闭关政策,等于把中国完全封闭起来,与世隔绝。而这种闭关政策明显是有有抵制欧洲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犯和扩张的作用,但最终却得不偿失,失去和减少了与欧洲人的接触,不能认识世界的形势,不能利用工业革命前的有利时机来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国内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其次,清军入关后对汉族人民的损害。从圈地、逃人到剃发令,这些措施基本都具有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性质。清统治者为保存入关前落后的生产关系,在近畿一带圈地,共圈占了十五万多顷土地,其中有荒田,但大部份是汉民土地,分拨给八旗王公宗室和旗丁占有,称作旗地。对汉民的骚扰甚大。

剃发原是满洲习俗,男子剃去头顶四周边发寸许,中间保留长发,编成长辫留在脑后,称作剃发或剃头。清军入关后,对汉人也限期剃发,但剃发令不严,不剃也可以,多尔兖还因“甚拂民愿”,允许汉人照旧束发。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清军入关?是“不幸”还是幸

但在顺治二年六月攻下南京后,多尔兖认为大局已定,又开始严下剃发令,限以旬日,不从者以军法从事。这样一来,江南地区的民族矛盾激化,反清浪潮四起,最终,清军付出沉重的代价,才将反剃发的抗清斗争镇压下去。

清兵入关的消极面除闭关政策影响较大外,其他都是局部的,暂时性的问题,不能同关系全局,具有长远意义的积极面相比。

写在最后:

清军入关不仅改变了清朝和满族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它结束了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因而对于其入关作用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我们也因此有理由可认为清军的入关是一件幸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说历史讲考古,旨在给你带来专业的、学术的历史和考古知识!也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