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庐山花径与李拙瓮 蒂尕字禺草号汉阳

 paila51 2019-10-24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几百年来同好多唐诗宋词一样,日久弥新,让世人络绎不绝地吟唱。

从庐山牯岭街往西南方向,约走2公里,就来到誉为庐山第一景的“花径公园”(原称白司马花径),此处风景宜人,文化底蕴浓郁。

“花径公园”位于海拔高1035处,曾是庐山历史上的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人们誉为匡庐第一境“花径”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地方。唐朝元和十年间大诗人白居易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任江州司马时

朝)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九日,白居易和庐山东林寺法寅大师等17位好友,一同从他新建遗爱诗草堂出发,到位于庐山顶的大林寺游玩。当他们一行人,来到大林寺地界时,就强烈地感觉到,此处气候与山下景致截然不同。已暮春时分,山下面的桃花现已凋谢,而此处的桃花却含苞欲放,仿佛又回到了早春二月的时光;白居易顿时被眼前的春色所吸引,感慨万千,犹感激发像遇到知音一样。随口诵出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句绝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意犹未尽的他,提笔下让后人寻觅千年的花径二字,此字经刻在石壁之上,才几经沧桑流传至今。从此以人们白居易当年赏桃花称为白司马花径 

说完花径二字的由来,再谈谈花径公园的前世今生。说起钟灵毓秀的“白司马花径”,其景点形成时间并不远,也就是上世纪二十世纪末三十世纪初的事。寻觅、挖掘、修缮景点的不是外人,他就是隐居的庐山的汉阳学子李凤高。

李凤高字翥林号拙翁,湖北汉阳县北乡人(今武汉市东西湖区泾河街)。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生。其父岁贡生李隽文因仕途不畅,故将希望全寄托在儿子李凤高身上。哪知李凤高弱冠之年家道中落,不得不弃学从商,待到经济稍有好转,又回学府继修学业。并以府学考试第一名考入两湖书院,才华出众的李凤高,很快就博得恩师张之洞赞许誉为高徒。

在两湖书院读书时,李凤高还获”李惊坐”的雅号。身为湖广总督字孝达号香涛的香帅张之洞,常行走于两湖书院,香帅有个打瞌睡的习惯,入坐后喜欢闭目养神,还能及时入睡,奇怪的是,此时,只要有人在香帅耳边提起李凤高三字,香帅立马就醒,院内诸生为之笑谈,并送李凤高“李惊坐”的雅号。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十五日,李凤高作为江西巡抚派遣的学部视察员,前往日本东京美术学校考察办学之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作为候补知县的李凤高,任江西学务所图书课副课长,这年他创办《江西学务官报》,此报于光绪三十五年(1909年)停刊,一共出刊二十六期,这是江西教育界所办的第一张官方报纸。

辛亥革命后,武昌军政府委任李凤高为恩施县知事,因政绩卓著,先后出任上饶、陇南、新淦等县知事。沉浮宦海的李凤高,一官蹭蹬,未尝挂环,深感仕途艰险不安,仍读书惬意和洒脱。当得知委任他为彭泽县职务,便大喜道:“吾今其为陶渊明乎......”遂效仿陶公渊明,辞官归隐,隐居到梦幻般的庐山中。他将在山上所建寒舍称作“慕陶庐”,还刻上 “辞彭泽宰,近粟里居” 一印为念。

李凤高上山后,热心参与庐山建设、服务工作,为景区铺设道路,在电力、通讯、卫生、安全设施上出谋划策。在此期间,他还出任庐山董事会的董事之职。

1929年秋的一天,李凤高和往常一样走出“慕陶庐”,到大林寺遗址附近转转,希望寻觅到白居易留下的蛛丝马迹。紧走慢走间,忽听叮咚的敲打碎石声,他顺着敲击声走去,只见见几个采石工正在用力凿石。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竟在石匠脚下,一块裸露岩石上隐隐约约显示着字,他急忙快步上前,好家伙!还真的刻着有字,顿时心跳加快,几乎跳出嗓子眼......那块石板上的“花径”二字清晰可见,字径足有尺余,大字旁还撰有小字,可惜,岁月侵蚀字体剥落实难辨认。今终于寻觅到遗失上千年的“花径”二字,此乃喜从天降!李凤高连忙请几位石匠帮忙,将此石板小心翼翼地抬到一边放好,并千叮嘱万嘱咐石匠师傅不要再碰它。随及赶回慕陶庐叫人星夜搬运回庐,保存以备修景点之用。

清(朝)·查慎行的那首《大林寺上人茅斋》 :“盘烟下层霄,山骨微负士。阴阴日光淡, 漠漠风气古。宝树压桥低,一溪环菜圃。香山旧吟地,花径兼宿莽。废寺亦荒凉,半间用茅补。孤清耐久坐,客至何必主。林静无匿声,虚檐应樵斧。 ”中对“花径”的追述。进一步阐述白乐天(名居易)当年游大林寺时的惊讶,与意外欣喜,及现荒废后的惆怅。

“花径”二字的发现,进一步激发李凤高修筑“白司马花径”的信心。为官清廉的他手头拮据,为重建“白司马花径”胜景,他决定下山筹款。下山不久就得到胡幼腴、方耀庭、张季郁等朋友相助,严孟繁还特地为此捐地。

很快李凤高就在大林寺的遗址上,重建“白司马花径”、景白亭等文人景点、种下五百多株桃树,还原了唐代桃花遍野的胜景。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政府又在“花径公园”内挖地造湖,十一万平米的花径湖,波光鳞鳞清澈见底,四周风景宜人,游兴络绎不绝。由于湖型像古琴,又名如琴湖。

共同的爱好,相似的经历,让李凤高与张季郁走到一起。李凤高在上庐山前,为了更好保护多年收藏的文物,特将手中文物、字画包括文天祥四水归原砚等精品,一并转让给老庚张季郁,希望好友能永久性地保存珍藏好。他还帮老庚抄写出七米二长的“黄向坚孝子传”,整卷书写得劲健丰腴,大有一气呵成之概。

一九三一年“白司马花径”景白亭等建成,李凤高为此留下诸多墨迹如隶书撰写花径“花径山寺,咏留诗人”门楣两边的对联撰写的“花径景白亭碑”、“天赐泉”、“南无阿弥陀佛”等留给后人欣赏。

丁丑年(1937年)三月一日,李凤高与筱卿葵生贤、竹林大林僧清源一块步行至“白司马花径”中的景白亭,见补种桃花已盛开,但游赏一天后,仍不见他人,深感白居易所言极是,“名利诱人”的话不假,特赋诗一首,“丁丑古历三月一日与筱卿葵生贤、竹林大林”寄示奉持索和:

白傅昔年游赏时,山灵故遣芳菲尽。

倘如今日春三日,花放何须更作诗。

名缰利锁叹滔滔,谁识深山洞口桃。

白傅原是无迁谪,缘明佛理故清高。

人间花事斗鲜妍,此地当年若让先。

久绝贪争白太傅,相看相感意缠绵。

隐居庐山“慕陶庐的李凤高,徜徉山水间。为避日寇战火,1938年移居江西南城麻姑山,1944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岁。1946年其遗骸移葬庐山东林庐旁。2004年,政府将李凤高墓收录到第五批九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



 附:现李凤高的后人,仍居住在东西湖区泾河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