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布匿战争-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

 陆一2 2019-10-24

公元前203年乌提卡战役之后,秋天,汉尼拔终于离开纵横十六年的意大利。一直处于优势的汉尼拔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撤军绝对困难重重。他首先处决了拒绝返回非洲的两万名士兵,接着又杀了不加入运输行列的五千匹马及数不清的大象。此一悲剧让汉尼拔顿失雄厚的战力。

汉尼拔率军从克罗敦出发,沿海路转经哈德鲁门坦去尽量搜集骑兵,这个行动使迦太基城中的爱国者大感兴奋,于是他们拒绝批准和约,并拘禁罗马使臣。为这个奸诈的行动所激怒的西庇阿在公元前202年,拆了他在突尼斯的营帐,向巴格拉达斯河流域进军,一边走一边烧毁沿路的村庄,用恐怖手段恐吓迦太基人,同时也切断迦太基城的主要粮食供应来源。这种行动使迦太基城中的居民大为恐慌,迦太基政府再三催促汉尼拔立即与西庇阿决战。于是几天之后,正在北进的汉尼拔不得不拆了哈德鲁门坦的营帐,转而向西进发,并以强行军追赶西庇阿军。

汉尼拔朝内陆方向的北非古城札马(撒玛)前进,它在迦太基城西南方120公里处(今卡夫地区),相隔五天行程,此时汉尼拔拥有58,000名步兵、6,000名骑兵和80头战象(亦有说为五万步兵、两千骑兵)。但是汉尼拔从意大利带回来的兵马中,除了两万名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之外,其他皆是训练不足的士兵。尤其是马匹,不论质或量都居劣势。在那里他接到一个恼人的情报——马希尼萨(马西尼沙,玛西尼萨)率领6,000步兵和4,000骑兵已经与西庇阿(斯奇皮欧,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会合。使得大西庇阿拥有了四万步兵和四千骑兵(亦有说为8,700人)。从数量来看,两军的兵力相当。可是大西庇阿的大军,自来到非洲之后,一连串的战斗不但吸取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更是士气大振。其中由曾在迦太基奋勇杀敌,熟知迦太基战法的豪雄马希尼萨所率领的东努米底亚精锐骑兵更是所向无敌。

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两位伟大的统帅在迦太基城与乌提卡之间的一片平原上相遇了,这就是军事史上著名的扎马会战。

这是一片开阔地,迦太基人在此缺乏水源,而罗马则可利用其骑兵优势。汉尼拔见势不利,便请求和,西匹阿拒绝,只得列阵开战。

在素质和训练方面,汉尼拔军远处劣势,故布阵带有冒险性。当时他的部队由三部分组成:其嫡系远征军、迦太基城防军以及临时招募的非洲兵,前二者战斗力强,而后者则靠不住。因此,他将城防军置于最前线,配以利古里亚人和高卢人的辅助队;非洲兵为第二线,他自己率领总预备队,构成第三线。在一线前面,布置了80头大象。2,000骑兵置于两翼,迦太基人居右,努米底亚人居左;由于骑兵太少,他无法再施迂回至敌军的两侧翼的坎尼战术了。其计划的正面突破,这是一场赌博,成败关键在于大象队,如大象听话,则乱正面之敌,这既可使一线出击有利,又可使二线新兵士气顿增,最后,凭借第三线精兵作决定性打击。

罗马方面,西匹阿仍是传统的三线阵法,不过稍有改变,将第二、三线各中队与第一线各中队对齐,使方阵产生许多通道,以让敌方战象通过。他本人率老兵组成第四线。意大利骑兵居左,马希尼萨所率的努米底亚(努米蒂亚)骑兵居右。为了同迦太基的战象斗争,西庇阿指定了专门投掷手。
  据波利比乌斯记载,会战由两方的努米底亚骑兵开始,同时汉尼拔命战象冲击,但由于罗马军队投掷手机智行动,并用喇叭和号角发出强烈的喧嚣声,汉尼拔的左翼大象受到罗马人号角齐鸣、惊天动地的惊吓,调头后冲,致使己方的努米底亚骑兵大乱,马希尼萨乘机率骑冲击,很快将敌赶出战场,并开始追击。中央大象虽然冲进罗马方阵通道,却很快被制服。接着意大利骑兵击溃了迦太基骑兵,并猛烈追击。骑兵追出战场后,双方步兵开始短兵相接。

最初,汉尼拔一方占了优势,但由于第二线未能支援,致使一线逐渐后退并终于向后逃跑,为了夺路,与第二线自相砍杀。罗马的一、二线兵相互配合,向前推进,紧逼着他们向第三线退却。由于汉尼拔的第三线拒绝让路,他们便绕过侧翼,落荒而逃。此时战场景象十分凄惨,尸骨堆山,血流遍野,西匹阿命令清扫战场,以便作最后攻击。他将一线士兵撤到两翼,命二线与三线士兵以密集队形前进,与汉尼拔的第三线进行最激烈的苦战,由于双方数量、精神、勇气、兵器大体相当,故战事迟迟不决,双方都发挥出最大的勇气,奋力拼杀,互不相让。如果这次战斗只剩下步兵来决胜负,那么汉尼拔也许还可以战胜。但是西庇阿的运气却太好了,正在这个紧急关头,马西尼沙和纳利乌斯追击逃卒的骑兵赶回来了,他们向汉尼拔的后面冲锋,许多人就站在原有的行列中被砍倒,致使迦太基军彻底失败,汉尼拔率少数骑兵逃回了哈德鲁门坦。。

此战中,罗马方面仅损失1,500余人,迦太基则有20,000人阵亡,20,000人被俘。这是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遭到失败。从此,迦太基一蹶不振,罗马终于成了西部地中海的霸主。

这次会战之后,西庇阿并未立即向迦太基城进攻。依照李维的说法,他是认为如果他去围攻该城,那么不等大功告成就会被召回,反而让他的后任坐收结束战争的荣誉。而波里比阿则说由于罗马人的自尊心,所以他宁愿采取宽大的态度。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颇有疑问。真正的理由是西庇阿对长期围城战并无充分准备。象汉尼拔一样,他对野战固然很拿手,可是对围城战却并不内行。此外,战争已经延续了十六年之久,罗马人也已经疲惫不堪。无论如何,如果围城则必须花费很多时间,因为迦太基的城塞工事是十分坚固的。(迦太基城建立在一个小山上,靠近一个半岛的顶点,这个半岛与大陆相连之处为一个宽约三英里的地岬。这里有三道防线,最外面一道的城墙高四十五英尺,每隔二百英尺就有一个碉堡,封锁线内的半岛,周围约为三十英里。所以事实上迦太基是一个巨型的特强要塞,储备有各种必需品,足以支持长期的围攻。)所以最好是与迦太基缔结和约,而不是去占领它,因此西庇阿提出的和平条件非常宽大而且聪明。

公元前201年双方订立和约,双方同意的条件如下: 
  (一)除保留十艘舰船外,迦太基交出所有战象和战船。
 
  (二)未得罗马同意之前,迦太基不得发动任何战争。
 
  (三)同意马西尼拉在他自己原有的王国中复位。
 
  (四)五十年内向罗马赔款赔偿一万塔伦(他连特)银币(共值2,970,00英磅)。 

为保证履行上述条件,迦太基被迫向罗马交出100名名门子弟作人质。而且,按照西庇阿的意愿,汉尼拔实际成为迦太基的政治首脑。与他对敌人的仁慈相反,西庇阿对意大利人中的叛徒十分残酷:来自拉丁城市的人被斩首,若是罗马人则会在十字架上钉死

这些条件为罗马元老院和人民所接受。斯库拉德在他的《罗马政治》一书中说:“这位汉尼拔的征服者除了证明他在军事战略上具有天才以外,在政治方面也获得了胜利。他成功谈判一个聪明的和约,如果汉尼拔只是在意大利被击败,决不可能获得这样一个和约。他的成功应归功于罗马人民的热心和忠实的支持。”蒙森是这样评论的:“政治问题的决定,可能应归功于这两位伟大的将军。他们所提出和接受的和平条件是能作为一种公正合理的限制,一方面限制了胜利者的凶狠报复的心理,另一方面也使失败者不至于铤而走险,困兽犹斗。汉尼拔对无可避免的事情敢于接受;西庇阿在胜利之后,知道持盈保泰,这都可以说明这两个伟大的对手都是有着高贵心灵的政治天才。”

经过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迦太基沦为了罗马的附属国,罗马取得了对西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成为西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国家。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同时又向地中海东部进行侵略。当时东部地中海有希腊马其顿王国、埃及托勒密王国和叙利亚塞琉古王国等,这些国家都已趋向衰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