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摘抄:炎黄苗裔与白马青牛<风雨飘摇中契丹人面临的中唐乱局

 金色年华554 2019-10-24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也即回鹘葛勒可汗十年、吐蕃弃隶缩赞赞普五十一年、南诏神武王始建四年、渤海文王大兴十九年、新罗景德王十四年、倭国孝谦女王天平胜宝七年,755)冬,安禄山以“清君侧、讨伐杨国忠”的名义在范阳(今北京)矫诏起兵反唐。

   《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摘抄:炎黄苗裔与白马青牛<风雨飘摇中契丹人面临的中唐乱局>3
            安禄山(生卒时间:703.1.22—757.1.29;僭位时间:756.2.5-757.1.29)
   这一年的早些时候,为了消除北境的边患,他派军在精心准备后对契丹发动攻击并大获全胜。契丹人只能继续投奔北方的回紇和东边的靺鞨。但是,在数世纪的民族融合中,居住在营州、幽州和河北北部的契丹人、库莫奚人已经深深汉化,如在安禄山的方镇行政机构及其反叛大军中,就有为数众多的契丹籍官兵,因为契丹人善骑射,安禄山在反叛前一年就一次晋升两千五百名契丹族、库莫奚族军官为将军或中郎将;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住所在今河北正定)方镇拥有汉人近四百万,但曾有近四十年时间先后由一个库莫奚家族和一个契丹家族成员担任节度使;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的魏博(住所在今河北大名)方镇,则有数年时间由一位库莫奚籍节度使管辖。

   《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摘抄:炎黄苗裔与白马青牛<风雨飘摇中契丹人面临的中唐乱局>3
          史思明(在世时间:703.1.21—761.4.22;僭位时间:759.2.3—761.4.22)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官军中,契丹人、库莫奚人的身形随处可见,这不仅因为唐朝本身就是多民族帝国,军队本身就是由多民族士兵构成,更说明契丹与各民族融合的深度。不仅如此,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卓越功勋、稳住了唐朝颓势、结束了百姓民不聊生状态的著名将领之一的李光弼,就是出自于营州的契丹人家族。
  契丹人经过唐廷的几次重大打击,不得不依附于回紇汗国,就没有能力在唐廷于中亚战败失利后趁火打劫,更不可能与近在咫尺的安禄山为敌,他们忙于处理第二次部落联盟结束后内部政局不稳的局面。但是,契丹已经不能抗拒中原的诱惑,就像一个发育中的孩童,每一次发现都出乎意料,每一次与中原的交往都是崭新的收获。于是,他们依然沿着祖先的足迹,沿着大唐的官道,一次次前往唐廷朝贡,仅从八世纪中叶到九世纪中叶百年间,契丹人派往长安的贡使使团就多达几十次、近千人次。
  对于这个小民族的来使,唐朝廷坚持着中国自古以来“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民族关系处理原则,每每薄贡厚馈、薄来厚往、殷勤款待,令契丹人与中原皇朝的心更近了。不过有所不同的是,朝廷已经不再像契丹第二次部落联盟时那样对其首领进行赐姓、赐婚、封官、进爵等形势的赏赐了,因为一来契丹已是唐朝友好藩属回紇汗国的属部,二来契丹屡次时服时叛也让唐廷心有余悸。
  总的来说,契丹人在唐中期(762-827年)的战略环境相对有利于其民族的恢复和发展,因为唐朝被西部边陲的危机搞得不亦乐乎,无暇顾及契丹,并且契丹当时毕竟是小民族,还不足引起大患。但是微观环境难尽人意,主要是安禄山系统的军阀系统对契丹的横征暴敛,发展前期对契丹人作为工具任意处置,在成为节度使后又毫不留情地对契丹人进行诛杀。
  好在安禄山没有把契丹人放在眼里,他的“宏伟目标”是灭唐,自己做中原大地之主,于是其主力部队纷纷杀向中原;再者,由于“安史之乱”不符合广大民众太平生活的根本愿望,因而在各族人民团结努力下,经过七年零两个月(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至唐代宗宝应二年正月,755年冬-763年春),唐朝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契丹人在这场战争中培养和锻炼了大量的本民族军事和民政骨干。
   “安史之乱”虽然被平息了,但是唐帝国付出的代价是惨痛和且无法弥补的,中央政权的衰微,反过来造成不得不依托方镇和少数民族部队,依靠后者就不得不下放更多权力,于是方镇日益成为“国中之国”,而中央政府渐渐形同虚设;在方镇内,节度使的权力之大完全形同“假皇帝”。战乱不仅使唐朝恢复中亚疆域的雄心化为泡影,而且为平叛不得不从西北、西南本已实力大损的军队中抽调兵力赶赴内陆“勤王”,造成边陲兵备空虚,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就是安西四镇和河西走廊尽入吐蕃人之手,唐朝对边陲各民族的管控从此也逐渐式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