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普陀寺

 hsgzlgg 2019-10-24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是闽南乃至全国闻名的佛教寺院。整个寺庙建筑群背依秀奇群峰,紧邻厦门大学。南普陀寺起源于唐代,曾数次被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建,因其与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济寺同为主祀观音菩萨,又地处普陀山之南,故名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导游图

       南普陀寺的山门,分为东、西两座,山门上都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题词“鹭岛名山”。

著名因明学家、书法家虞愚为山门撰写对联,东山门为“喜瞻佛刹连黉舍,饱听天风拍海涛”;“连黉舍”即指不仅院内设有1925年创办的“闽南佛学院”,又毗邻“厦门大学”,一墙之隔,却两种意境;古朴与摩登并存,小和尚和大学生为邻。 

西山门为:“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道出了南普陀寺依山面海、佛境清幽的景致。

山门两侧的石狮。

 山门背面。匾额是“五老凌霄”。五老峰,乃南普陀寺后面的五座山峰,依次为钟峰(一峰)、二峰、中峰(三峰)、四峰、鼓峰(五峰)、凌空而立,远远望去,宛如五位老髯面天盘座,丛树若须,云雾似袖,故名"五老凌霄"。

      寺庙前方是如来佛塔、万寿塔。分别建于1993年和1994年,是由寺庙信徒捐资兴建的。万寿塔,高约18米,左右分别建有一座。塔为印度佛教建筑风格,顶端层层托起;高耸云大,中部四面刻有佛法修行的各种雕像,底部为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问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一般用作佛像、佛塔或神宪的台基,用以显示佛或神的崇高和伟大。

中部四面刻有佛法修行的各种雕像。

万寿塔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


    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的如来佛塔,高5米,为汉白玉塔,共有7座,整齐有序地排列于方寿塔前。中国佛寺建筑,原与印度相同,没有殿堂,只建塔藏舍利。为了表示敬重,塔位于寺庙中央,作为寺庙的主体,四周围绕着僧房。后来,佛像供奉于殿堂,殿堂与塔并重,但塔一般建于殿堂之前。南普陀寺也不例外。 

  在如来佛塔、万寿塔前,系一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放生池。放生池内鱼龟的数目达到了极限,龟鸭相处也相安无事。

从放生池看南普陀寺非常壮观。

     这里提倡每人一支香,香资自愿,随喜功德,(笔者说的是真正的自愿,几角、一元都可以,没有人会给你脸色看),这里不烧高香,不搞添油,没有算命、问卦。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1925年会泉法师任南普陀寺方丈时重建的。

正殿两侧门栋上,分别镌刻着“山含瑞气”,“水带恩光”。它既是对此处山水的赞美,也是对佛祖恩泽的颂扬。

 “水带恩光”

          正殿柱子上镌刻着“分派洛伽开法寺,隔江太武拱山门”的楹联。“分派”道出了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传入前就分成了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又称为大乘佛教,主要区域有中国内陆及西藏地区、'蒙古、朝鲜、日本等;南传佛教又称为小乘佛教,主要区域有锡兰、蒙古朝鲜、日本、等;“洛伽”系梵名,意即普陀洛伽山。“拱”即拱卫环抱之意。此联道出了从南变形洛伽分支出来的佛教,在五老峰下建了南普陀寺;鹭江对面的南太武,拱卫着佛寺的山门。 

其匾额系1981年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厦门考察时题写的。

      南普陀三个大字,天津晚清书法家吴铁珊书写,黑底金字,圆圆满满,厚重沉实,此对联已臻化境,其字有百炼钢化绕指柔之感,非浅学陋识所能!

正门右侧题诗:民国甲子年,佛心圆觉耀中天,烁破群昏镇日乾;及早回头谁是我,钟声撞彻未生前。晋江曾遒书、许缨权敬。

题诗:为十方常住,四十九年说向谁,扬眉瞬目悟真机;青山欲吐本来面,绿水长留性月迟。住山印月撰、王凯臣、王地臣敬。

对联:手执金鞭,降伏心猿意马;按琵琶絃,弹破苦空色壳。张蛟龙口,吞来离垢珍珠;眼看宝座,分明宝相法身。

两侧有暗八仙瓷画。

南普陀寺正门口立着一对石狮。一股南洋味道!

还有一对石象,地道印度风格。

天王殿内。

侧柱联:整日镇山门始如不动,长奉护佛圡处雾圆通。

西侧柱联:入此门先餐兜率一古佛,登斯殿后礼须弥四大天王。

       弥勒佛盘坐天王殿正中,倚着布袋,托膝袒胸,席地而坐,十分可爱。常有“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等楹联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

       弥勒菩萨龛前何心濬所书横额“龙华三会”。龙华三会的由来:佛曾预言,弥勒菩萨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生于第十三劫,继承释迦牟尼的佛位,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在龙华树下说法三次。佛教将这三次说法称为龙华三会。

       在弥勒菩萨两侧,是四大天王。许多地方的天王殿,都是四大天王供奉在前,大肚弥勒供奉在后。这里缘何前后置换?导游说:天王在前,他的威严会让香客却步,直接影响寺院的收入;弥勒在后,他的善颜会让香火流散,寺院就可能入不敷出。南普陀寺天王殿让天王与弥勒位置的调换,如此改革,弥勒的善颜在前,让香客趋之若鹜;天王的威严在后,减少香火的流散。如此宽进严出,香烟自然鼎盛非凡。

    天王殿的背面,上悬挂的“千佛应身”额匾。 

        护法天神韦驮,他面朝大雄宝殿,凛然威武,神情肃穆。韦驮双手合十将杵搁于肘间意味着什么?它表示本寺宇为十方丛林,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僧一律接待,且不受停留时间之约束。若是韦驮以杵拄地,则表示本寺宇非十方丛林,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僧只接待膳食三日,其余停留时间概不负责。也就是说本寺宇为非接待寺。在南普陀寺,韦驮以杵拄地,则表示寺宇为非接待寺。 这是以前制作的。现在,接待了。

       上方悬大红底、金字“千佛应身”匾。下边韦驮菩萨佛像两侧的楹联:宝伞盖张,覆遍洞天福地;青锋剑利,劈开受锁情枷。

       天王殿后两侧廊院,有对称排列的钟楼和鼓楼。它们是1921年转逢和尚任方丈时募建的。钟楼上悬有宏钟,楼下供奉着地藏菩萨,道明和尚为地藏菩萨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侍。

    鼓楼上置有大鼓,楼下供奉着伽蓝神关羽。

       传说关羽被杀后托梦给湖北当阳玉泉寺普净大师:“还我头来,还我头来!”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的头向谁去讨还?关羽顿然觉悟,皈依佛门,成了伽蓝神,即寺院的守护神。关平成为其左胁侍,周仓成为其右胁侍。

       大雄宝殿是佛寺正殿,又称“大殿”。于1957年1月27日修缮完工,其建筑颇具园林色彩。在广场上有2座白石宝塔,名为“报恩塔”,是善男信女们添油香于1992年修建的。佛教讲究报三宝恩,即:报国家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 

 报恩塔

广场正中有一座智慧灯。

       屋背呈卷棚式弧形,燕尾式飞檐,如弯月起翘,紫燕凌空,显得轻巧、灵动,与墙身的平实、稳重形成鲜明对照;显得更为庄严、秀丽,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建筑特色。

      梁顶屋脊雕有九鲤化龙、麒麟奔走,凤凰展翅等图案,都是用各种瓷料剪贴镶嵌而成,长年风吹日晒,颜色鲜艳不变。这种剪瓷、嵌瓷工艺,都是闽南古建筑的传统技艺。这种技艺的特点在于它所用的泥浆特别讲究,采用红塘泥、白灰、碎纸捣碎搅和而成,黏性良好,经久不脱。

正匾“妙相庄严”,出自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见观自在菩萨妙相庄严,威光赫奕。”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禅机莫泄, 道引目标观碧莲。园觉无边, 普天重巨思古远。 

妙相 :指佛的相貌 

庄严:   佛家语。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称为庄严。今人以端庄而有威严为庄严

 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

       据此对联可以看出:南普陀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寺庙对着南太武山。这就将寺庙开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也就是说寺庙的历史距今已有1200多年。五代即有宗师结庐而住,经释清浩改建称为泗洲院,宋初叫无尽岩。宋人滕翔有诗云:“海翻波浪绕群峰,无尽岩前此界空,不是灰心求佛者,片时难在寂寥中。”到了宋朝治平年间(1064—1067)重建复原名叫普照院、普照寺,元代至正年(1341)被废,明洪武(1368)才由觉光(断臂禅师)重建,明末又毁于兵火,清康熙21年(1875年),安徽池洲青阳人喜参和尚发心重兴,使山门增彩,寺宇重光,朝拜的人逐渐增多,康熙22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厦门,就普照寺旧址复建殿宇。施琅一直认为渡海东征时得到了菩萨帮助,为报恩特奏请皇帝复建并增建大悲阁,辟为观音菩萨道场,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改称为“南普陀寺”。聘请临济宗三十五世传人慧日法师为开山第一代祖师。

     宝殿墙上,有“清树摇风”、“楚江秋吟”等山水鸟画,有“禅河沐浴”、“六年苦行”等释迦牟尼诞生故事的连环壁画。这些故事皆传自印度,而用金粉画于黑板之上。两侧的石柱上有对联。

       大雄宝殿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多采用花岗岩石、辉绿岩石及红砖料,特别是石柱、石梁、石础、石路、石斗拱、石栏杆,独具闽南民间建筑特色。屋檐下的垂莲柱头绽放着一朵朵莲花,这在佛教里叫做“一步一莲花”,莲花上面站着飞天和神仙,雕刻的非常精美,栩栩如生,看到这些小饰件,可以感受到那些创造他们的闽南工匠们是何等的智慧和手巧。 

       大殿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多种形式。南普陀寺的大雄宝殿主要供奉“三世佛”,又称“三身佛”、“三方佛”。其中供奉于中间的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传记和三藏取经的故事。释迦牟尼佛两旁,还有两个尊者,东边是释迦大弟子迦叶尊者,西边是释迦堂弟阿难陀尊者。 

    据说这尊佛像当年用了100多块香樟木雕楼而成,高约三丈,加上莲座、须6弥座、石坛,高约6丈。因而,人们只能仰视,成为“瞻仰”之势,无形中增添了几分崇敬之情。释迦牟尼雕像装金时,用去黄金60余两,真正成为闪闪发光的“金身”。根据佛经说法,佛身如同紫金,形成“金身”,寓意一心向佛,矢志不渝。 

对联:现自在身,愿众生共渡慈航,早超苦海; 救将来劫,望我佛宏施法雨,力挽狂澜。

最右侧竟然是中国财神爷打扮!

最左侧是谁?

在释迦牟尼佛像前面,还供奉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

 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墙上也有精美的木刻画。

      大雄宝殿两侧各有一间罗汉堂,塑有十八罗汉,每侧九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十八罗汉,无论是其身材,还是面容,一反通常癯瘠瘦削和古怪的相貌,显得衣冠整肃,仪态丰盈,颇有几分盛唐风韵。



       罗汉的右侧有一块乾隆55年的《普陀寺前捐廉墁地树栅碑记》。清 刘嘉会  辉绿岩质。圭首。高2.50米,宽1.25米。正文仿宋体字。石碑裂缝里有不少游客插进进去的硬币。

地面莲花浮现,令人忆起足踏莲花而生,一步一莲花的佛陀。

殿中巨大的法器。

        南普陀寺的第三座殿是大悲殿。这座殿阁建于明朝,原为木质结构,1928年因香火过盛被烧,1930年,南普陀寺住持太虚法师重新修建。1962年,又进行一次大翻修,主体改用钢筋水泥结构,但保持其原有的木构斗拱,而斗拱不承受屋脊的重量,只是作为装饰之用。     大悲殿正门前台阶左右两侧,屹立着对称的两株菩提树,更增添了禅寺的雄伟、庄严、肃穆的气氛。    

  大悲殿前柱联:真观清浄观,广大智慧观;妙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慈悲精神是佛教教义的核心。《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悲的定义就是“拔苦与乐”,为人解除痛苦,并给予快乐。

      大悲殿屹立在石阶之顶,高约20米,呈六角形的建筑格局,三重飞檐,如龙腾空,彩绘装饰,图案优美。殿顶正中立着一个葫芦宝塔,宏伟壮观。据说,大悲殿是全国唯一可以使用和皇宫一样规格的行制,就是她的屋顶,这在全国绝无仅有,举世无双。

      大悲殿顶雕塑有彩龙吐珠,昂首欲飞,系采用闽南的建筑技艺剪瓷技术建造的。附属的斗拱,雕梁画栋,以及人物、莲花、走兽、飞鸟、鼠虎、草尾等,均以朱红色为底,以绿、黄和金箔点缀,鲜艳突出,不入俗套。

       大悲殿后面门庭上方横匾:住大慈悲  廊柱楹联:五老此留形,清浄为心皆补怛;普门无定相,慈悲济物即观音。

       殿内奉祀着观音菩萨,正面是双手观音,其作三面为48臂观音,掌中各雕一只小眼,手上各持一种法器。菩萨手中持的轮、螺、伞、盖、鱼、肠等法器,象征着吉祥如意;刀、枪、剑、戟,是用来降伏妖魔鬼怪的。其中,有的观音菩萨双手托起,寓意托起日和月,意味着佛法无边。 

       殿内的弓形藻井,全部用木料制成,不用一根铁钉。藻井在我国古建筑中出现很早,应用范围很广,它有使建筑物凉爽的实用价值,犹如伞盖,使建筑物协调,自然而又富丽堂皇。 

 雕梁画栋

       在大悲殿之后是“藏经阁”,此阁建于1936年,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上为歇山式屋顶,下为西洋式架构,重檐双层阁楼。上层藏经,下层法堂。二楼有宽敞的天台,三面台廊护围,依栏远眺,巍峨的前三殿尽收眼底。

       木料采用防腐防潮性能良好的缅甸上等柚木,并喷上汽车用的哑光漆,不仅光可鉴人、潮气不侵,门户浮雕、梁柱、斗拱等精美的木纹也清晰可见。

       法堂门前廊柱楹联: 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后末世能书写读诵受持。

藏经阁

       二楼正中安放着一尊白玉卧佛,雕成释迦牟尼涅槃前,那种视死为“羽化升天”的安详的姿态。“涅槃”意即“灭”,也就是佛经所称“圆寂”之意。“涅架”是佛教修行者要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这尊卧佛长约4米,神态自然,慈祥和善,极其柔美,真正体现出佛教修行者走向极乐世界的那一种潇洒自然的风姿。这里还珍藏中外佛典经书数万卷。其中较为珍贵的是《碛砂藏经》、《明大藏经》、《佛说阿弥陀经》、《血书妙法莲花真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其中,《佛说阿弥陀经》是著名高僧弘一法师的手稿。《血书妙法莲花真经》是由明朝祟祯年间信徒及沙弥尼刺血写成的。《大正新修大藏经》是日本外务省1936年赠送的,共一百卷。在琳琅满目的文物中,有唐代铜佛像,清代瓷塑济公活佛,近代木雕“五儿戏弥勒”,还有明朝名匠石叟所造的如意观音和观音菩萨甘露像、铜铸八首二十四臂观音,973年(即宋朝开宝六年)铸的铜钟及香炉、七宝铜塔等。 

       明朝时福建省德化县有一个名叫何朝宗的人,是个雕塑白瓷造像的能工巧匠。何朝宗一世只雕塑十八尊观音。在南普陀寺的藏经阁楼上,展示的仅是其中一尊,系瓷雕艺术中十分难得的珍品。这尊瓷观音和一般瓷不同,是乳白色的,叫白绽。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光泽润而明亮,胎釉浑然一体。这尊观音造型别致,面部刻画细腻,神态安详,线条流畅自然,是瓷雕艺术中的珍宝。

      繁复精美的藻井,中心是莲花图案,周围分布着象征吉祥的蝙蝠图案,并有百盏精巧的LED冷光灯点缀其间。门户关闭时,仰望藻井,如见繁星点点,令人如沐佛光。

      南普陀寺西侧是闽南佛学院校舍。闽南佛学院创办于1925年。1937年,因日本侵略厦门而停办,历时12年。当时,闽南佛学院由转逢和尚、会泉法师、常惺法师、太虚法师信持,曾一与武昌佛学院复办,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材写了匾额。目前,学院有学员200余人,分男生班、女生班。闽南佛学院前后造了10届毕业生,680余人。有许多已成了佛教界知名人士,至今仍在内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地布道施教。

      闽南佛学院太虚图书馆新馆位于南普陀寺功德楼三楼,据馆长题戒法师介绍,目前馆内藏书2万余册,其中包含近千册古版书、线装书等;除了经藏,馆内还有不少历史和古典文艺书籍,藏书丰富。

图书馆北侧是方丈楼。匾额上“方丈”二字,是乾隆年间进士、文华殿大学士蔡新手迹。

  大悲殿东侧有客堂、斋堂等建筑。

客堂

斋堂

里面有两个匾额“无我”和“随缘”。

     “无我”,即无私,凭吾辈修为、悟性难以做到,佛光在前心向往之。不妨退一步,将小我化为大我,处事平和,心有菩提是为善的法门,也是善于待已的法子。对已“无我”便会宽厚待人。

       还有海会楼。这里是品尝南普陀寺素斋的地方,南普陀寺的素斋独具特色,素斋因南普陀寺而闻名,又为南普陀寺吸引了更多的信众和游客,以致成了南普陀寺的一宝。

       从藏经阁东侧上山。大清同治己巳(1869年)季秋月重修御碑亭.南普陀.芷江李成谋.京山曾宪德.松州马珍.鹭江曾文章泐石。上面“石林“,是嘉庆庚申年白庆徕题镌。照片中间篆体字,是易顺鼎(1858)在南普陀与岳嗣佺好友题刻:光绪乙未(1895)九日.蜀人岳嗣佺尧仙、楚人易顺鼎实父、陈昌昙粒唐同游.时天风吹衣.海波如镜.感珠崖之新失.闻玉门之被遮.匡衡之疏无功.弦高之志未竟.俯仰徘徊.百端交集.题此以志岁月.昌昙书.(陈昌昙.暂无考)


美国东方舰队赴厦献赠银杯记事石刻

石刻行楷书,幅高0.8米,宽1.6米。落款“阖厦官绅再志”。清宣统二年(1910年)季春,美国海军东方舰队提督哈卜率“差利司顿号”等5艘军舰赴厦门,举行献赠银杯纪念品的仪式。清政府为此专派海军提督程璧光率海圻、海琛两舰赴厦门迎接。厦门官绅遂勒石记述此次涉及中外邦交活动的经过情况。

“佛法无边,普渡众生”

对面石刻。

“此石似心形宛如佛心的表现”张扬着佛学的浩瀚与人们对佛法的流连。


 “慈航恩溥“:晋江蔡孝固题.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慈航恩溥:广施恩德,普度众生

       黄和平题刻“处世规范“:“爱国忠忠贞贞,敬乡敦敦睦睦。侍亲孝孝顺顺,持家勤勤俭俭。为人堂堂正正,接物诚诚恳恳。执事兢兢业业,求知切切实实。生活朴朴素素,休闲轻轻松松。___黄和平书.一九八九年三月”

     洗心池。《易经》中有“洗心革面”之语。陆游《自咏》诗曰:“晨兴聊取经遮眼,夜坐时凭《易》洗心。”在此池边静思自省,修身养性,亦当视之作“洗心”之举,当能洗尘涤垢,祛恶从善吧。

洗心池中佛龛,很多游人往里丢钱币。洗心池能洗去心中尘垢,却如何洗去丢入池中的铜臭?

池边大石有石刻“饮和泉”,还刻有道光七年的字样。

洗心池右侧的石刻。




       清道光年间,名书法家吕世宜,曾用隶书题石“都放下”,又与诸官绅题刻:“大清道光十有二年岁次壬辰( 1837)年七月五日已酉富阳周凯.侯官杨庆琛.龙溪孙灵鸿.同安吕世宜.海澄叶化成同游.世宜录石。”吕世宜,字可合,金门西村人,别名“西村”。道光壬午年举人,博学多闻,金石很有研究,家藏碑铭石版。每见古人真迹,彝器金石刻,奇书妙画,变卖家产也搜集。

       郑观应来南普陀,偕友人游记题刻:光绪十又九年岁次癸巳中秋前五日,偕粤东郑陶斋官应、皖南吴劍华广霈来游。坐石亭上,听泉声冷然,蝉声悠然,遂觉白日可弄,清都咫尺也。蜀西罗应旒星潭甫题。

右侧石刻

“无罣碍处”

        该词出于自达摩祖师《一心戒文》,意思是:没有牵挂阻碍的地方。潘天寿《回忆吴昌硕先生》一文时,有一句“無罣碍处生阿寿”。

清政府迎接美国舰队石刻,石刻行楷书,幅高1.4米,宽2.5米。

       “光绪三十四年冬十月大美国海军额墨利提督座舰路易森那号、乏瑾昵呵号、呵海呵号、咪率梨号仝石乐达提督座舰喊士肯车心号、伊令挪意司号、肯答机号、凯尔刹区号来游厦门。我政府特简朗贝勒、梁侍郎、松制军、尚方伯、海军萨提督带领海圻、海容、海筹、海琛四舰及阖厦文武官绅在演武亭开会欢迎,联两国之邦交,诚一时之盛典,是则我国家官绅商民所厚望者也。”

       宣统二年季春,美国舰队哈卜提督又率5舰来厦门赠献银杯,感谢1908年那次盛情款待。因此又在南普陀留如下石刻:"宣统二年季春,承大美国东方舰队哈卜提督座舰差利司顿号、可利乏兰得号、察单奴嘎号、黑聆那号、偎拉路毕司号献赠银杯,以报戊申欢迎之雅,兼作纪念。我海军处亦专派海军提督程璧光,带领海圻、海琛而舰来厦领杯,并鸣谢忱。用缀数言于石,以示不忘云尔。阖厦官绅再志。"

江西余江吴迈题诗。心如此石复如铁,备受千磨与百折,为谁辛苦为谁忙?欲把强权一扫灭!吴迈(1885一1936),男,汉族,江西余江人,著名律师、爱国志士。

对面的石刻。

第一排

抗战胜利后率队收复台湾的李友邦将军启程前手书的“复彊”二字。

 第二排

       左侧: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题刻。“甲戌之春,余奉命统师筹防闽峤,镇守鹭江。险要为省会咽喉,往来实海邦门户。绸缪宜急,保卫非轻。……提督全闽,忝捧丹墀凤诏。肩兹钜任,绩惭未著于三山;握此重权,心只常盟于一水。矢丹忱而报国,谨酧九陛之殊恩;垂青简以书勋,用勉三军之同志也夫。”

       右侧:“祝国佑民”

第三排

以下自左至右:

“慈悲为念  孽海波平”

“褎中东海”

       其中“褎”字是“袖”字的异体字。左侧行书题款:“光绪辛巳四月杨浚书”。字幅高1.00米,宽0.80米。四周镌方框,下部雕瓶座为饰。苏轼的诗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东坡先生在山东胶州湾游玩,将海滩上的卵石,揣在袖中,就敢说将东海藏在了衣袖里,实在是浪漫。细品,确实有味,壮阔无边的东海,装进小小的衣袖中,是将这万丈的风光与豪情装进了胸膛,这种小小的风雅,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文化中最富妙趣的地方。

       山阴虞愚教授次太虚大师原韵石刻:“鹭江浩瀚复何极,万顷惊涛撼佛庐。风啸北关古天堑,云封太武旧仙都。钟声洗断英雄泪,树隙描成村落图。无数暮烟怀古意;高呤直唤海天苏。”

     民国纪元庄希泉游南普陀留词一阕(苏淞书):“云气路成龙,霞吐长虹,夕阳红下最高峰,我自磨涯书可句,不为纱笼,海阔天空,古今凭吊几英雄,明日偏舟春水涨,万里长风。”

继续前行。

常随佛学”

爱国将领蔡廷锴手书“大好河山”

   金炉亭,两石直立为柱,一石横躺作顶。

旁边的清心源。专卖南普陀素饼。

敬业亭

       花岗岩亭柱上用金字纂书写了一副对联:“五老凌霄参宝相,取经归途说圆通”。“五老凌霄”是厦门八大胜景之一,指五老峰五个山头直立于海滨,峥嵘凌空,时有白云缭绕,远远望去,好像是五个须发皆白的老人翘首遥望茫茫大海。

《五老峰》

       黄仲训1920年题,黄仲训,号铁夷,福建南安人,泉州府秀才,近代越南富商。1916年春回国定居。

“心即是佛“石刻:佛历二五三四年仲秋.台湾圣灵寺住持释令能.钵弟子郑西明.吴氏宗.李祖振敬献。心既是佛:

一颗佛心,宅心仁厚,善念长存。心即是佛,佛即是生,诸佛心内众生,念众生心中诸佛!

“心即是佛“石刻右侧

“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迎面巨石上,刻着一个特大的"佛"字,高四米多,宽三米多,几乎占满整个石面,石刻之左右侧分别行草书落款:“光绪乙巳年(1905年)四月佛浴”及“持名弟子振慧敬书”。笔圆润丰满,粗犷豪放,刚劲有力,好像用如椽大笔一挥而就,为国内罕见。


    "佛"字岩左侧,有侨胞捐建的对南普陀寺中兴有建树的景峰和尚与喜参和尚墓塔。

后面是 石刻“圆通”和双狮戏球。“圆通”意思是“道理圆融而无碍”,佛经中解释是:“妙智所证之理曰圆通”,这是观音菩萨的别号。

两塔前方有清水亭。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水远山长别有情”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清朝施琅大将军的“为善最乐”。

      "石刻天书" 为梵文,就是“嗡嘛呢叭咪吽”。右上角“佛庵二千五百三十二年二月十九圣诞日奉刻”,左下角署名是法国观音寺沙门释真常拜题。这些刻字就在寺庙背后不远处的路边的一块大石上,六个字的笔画与同安发现的大体上相近,字要大一些,字体如正楷,方方正正,端庄雄伟,并且字字紧连。

   还有外国字,应该是阿拉伯文吧。

山上一处可以“请”佛像的地方,十分壮观。




穿过一线天,继续攀登。

太虚大师造像碑亭。

       民国三十六年(1947)3月17日,太虚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厦门分得舍利多颗,三十七年由其皈依弟子蔡吉堂、许宣平、虞愚等为建舍利塔于虎园路半山堂。1984年迁建于南普陀寺后五老峰山顶太虚台上。太虚台前亭后塔。

匾额:“作如是观”

泛指对某一事物作如此的看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亭中立一石碑,高约2米。

      石碑上镌当代画家丰子恺为太虚大师造像。造像法相庄严安祥,神态栩栩如生。像下有书法大家虞愚题铭,铭志大师住世大德。

于右任题《太虚大师舍利塔》

太虚大师塔

快到顶了!

山顶的亭子。

南普陀山顶可以俯瞰寺庙全景。

还可以看到厦门大学全景。

顶峰上最高处的岩石。

驴友兴奋至极。在最高处的岩石上留影。

从西侧下山。

兜率陀院

       是转逢和尚任南普陀寺都监时建的,太虚法师任该寺住持,在此讲"慈崇三要",也是寺中退休和尚与高僧大德静养处。大醒法师为纪念太虚法师,在这里成立慈崇学会,近旁建太虚大师塔和纪念亭。

       棱形院门上有“兜率陀院”四字。名字生硬,却寓意极深,佛教典籍中,这是弥勒菩萨弘法超度众生之处。院内庭园宽阔,原为退养长老安居静修之所。高台处原是佛堂,设宗慈坛供弥勒如来,现改作茶室,面目全非。形之不存,神韵顿失,痛呼可惜。

兜率陀院再上去是“阿兰若处”,这是高僧修行之处,闲人禁入。

石刻“法界”

会泉和尚塔

妙湛和尚舍利塔

       历任中国佛教协会谘议委员会副主席,福建省及闽南佛学院院长,并南普陀寺、鼓山涌泉寺、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等方丈之职。世寿八十有六,僧腊五十六。荼毗后所得舍利,多呈瑞象,四众叹为稀有。

普照寺

普照寺遗址。只剩下一个修身的山洞。外边新修了亭阁。寺前一尊观音立像。

左侧穿过石径,有转逢和尚墓塔。

后是石刻“法性常留”   。叶恭绰题。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

       塔的西侧石壁上有明万历抗倭名将陈第、沈有容题书石刻,铭记着二位友人叱咤风云、抗击红夷的战斗情谊。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陈第与沈有容来厦商赴台大计,同登五老峰所作:“万历辛丑四月朔,三山陈第、宛陵沈有容同登兹山,聘望极天,徘徊竟日”

       沈有容,文武兼修、术德皆备,有勇有谋,为明代抗倭抗荷名将,也是收复台湾第一人,是宣城历史上少有的名宦代表。

      返回普照寺,继续下山。有一块大石,镌有“龙洲卧冈”,每个字约有一公尺,好似颜体。旁边有男显亲立,是块坟墓地。

石刻“龙洲卧岗”

       为明代抗倭名将陈第,沈有容的题名石刻。陈第,明代著名诗人,学者和音韵学家,曾向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献《平倭策》。沈有容,明万历七年举人,由千总、把总、参将升至总兵、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明万历年间,三入台湾,歼倭驱荷。这方摩崖石刻,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陈第与沈有容来厦同登五老峰所作。

禅堂

       禅堂是妙湛老和尚首倡建设,初赞其功者为童女郭姮妟(年十六,小名沙弥),助其缘者为女母李素美(又名真吾),而顶力出资赞助妙老完成功德者为女之母舅李传洪(又名省吾)。禅堂自1990年秋奠基,至1992年8月落成。凡筑基策划、监工、选材诸务皆自妙老之力。迄其成功时年亦八十四矣。始终参赞其事者为南怀瑾居士,时年亦七十六。

      禅堂静谧,四周花木葱郁,含笑花和桂花散发淡淡清香。山脚下曲径回廊连接小石桥,石坝上刻着“般若池”三字。般若池。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意为“终极智慧”,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庭院左侧有弘一法师纪念园。

       弘一法师(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著名高僧,我国早期研究和介绍西洋艺术的先驱者,在美术、音乐、话剧、书法、金石、文学、佛学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圆寂后火化,舍利子分葬于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

  弘一法师先后到厦门7次,或小住几天,或静修几月。南普陀、闽南佛学院小楼、万寿岩、妙释寺、鼓浪屿了闲别墅……都和大师结下缘分。

       弘一法师塑像由我国著名雕塑大师曹春生教授雕塑。弘一法师雕像的背景影雕,描绘弘一法师曾居住过的兜率陀院。

       1942年10月10日,西归前三天,弘一法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赠侍者。此为大师人间绝笔。右侧是南普陀寺方丈则悟大和尚撰写的弘一法师像赞。

弘一法师的金石篆刻。

慈善堂。上方有赵朴初的题字“慈善”。

寺院出口。两块牌子分别是“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和“慈善基金会义诊院”。

御碑亭

      1788年(即清朝乾隆五十三年)2月,清朝将台湾人民抗清复明的斗争镇压下去,乾隆皇帝为了炫耀他的功绩,亲自撰文四篇,并救令在厦门立碑,故称为“乾隆御制碑”。御碑亭原在天王殿前,四座方亭,重檐飞脊,葫芦结顶,黄色琉璃瓦熠熠闪烁着宝石般亮光。亭顶不设横梁支柱,斗拱榫卯建造成穹隆形无梁藻井。 碑亭里面,放着四只大石龟作为底座,驮着八块大石碑。碑文以满、汉文字分别镌刻,共八方,石碑各高2.5米,宽1.4米,正额篆“御制”两字,边缘雕饰龙纹,碑文书刻精湛,形制庄重。

       辛亥革命后,激进派因其属“歌颂封建王朝”的遗物,欲拆亭砸碑。社会舆论隆然而起,认为珍贵文物当为保留。云龙腾飞的御碑虽未砸碎,但无梁殿阁金碧辉煌的亭子却毁了,残亭裸碑成了院场上的疤痕。1895年(即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安徽省池州人喜参法师决心中兴南普陀寺,才把八块石碑从大石龟上卸下,移至钟楼下面,镶嵌在两边走廊的壁上,大石龟就当作寺庙围墙的基石。“文革”狂飙突起,御碑文字被凿得稀巴烂。改革开放后重修寺庙,残碑有碍观瞻,被清理堆放到西山门边。1986年国家重申报历史文物,只得重刻正面汉文与满文原碑粘贴,新建御碑亭。

       1957年7月22日,乾隆御制碑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涅槃藏”

前面有两个原驮碑的大石龟。

西山门内的石上树。

原驮碑的大石龟。后面是钱孔石。民间传说穿眼而过能转好运,行走路上可捡到钱。

真是一次愉快、难忘的旅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