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懿:沉得住气,方成大器!

 雅博学苑 2019-10-24

“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知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陈希夷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你们用5年做成的事情我用10年去做;你们用10年做成的事情我用20年去做。如果这样还不行,我就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到80岁把你们一个个送走以后再来做。”

这简单的几句话,不仅可以看出俞敏洪的好心态,更为我们揭示了他能够成功的一大必要元素——沉得住气。

越沉得住气,越能拿得住事。一个沉得住气的人,绝非一个简单的人。其心中必藏着千丘万壑,遇见事情自是不会慌乱,而是沉着应对。

靠着沉住气成为人生赢家的,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便是一位。他的一生经历大起大落,最后就是靠着冷静、隐忍,沉得住气走上了人生巅峰!

1

面对敌人,沉得住气

魏文帝本来无甚才略。死后,儿子明帝继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坏。其时司马懿屡次带兵在关中和诸葛亮相持,又平定了辽东。

——吕思勉《中国通史》

三国时期,蜀魏相争。五丈原一战,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不便。彼时诸葛亮疾病缠身,他深知战事久拖不利,急于速战速决。司马懿正是识破了这点,任凭蜀军在阵前叫骂,只管紧闭营门。

诸葛亮又生一计,他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裙衫。意在嘲弄司马懿:“躲在城里不敢应战,像个女人一样,算什么好汉!”面对挑衅,司马懿不为所动,甚至将送来的裙衫穿在身上,笑纳了诸葛亮的这份“厚礼”。这番作为,让诸葛亮的计策落了空。

五丈原上,蜀魏两军对峙百日,直到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军中。蜀军不战而退,司马懿不费吹灰之力就除掉了平生的劲敌。

2

面对猜疑,沉得住气

据说,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有人为曹操解梦:槽即曹氏,马即司马氏,食槽则预示着司马氏将侵夺曹氏政权。

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觉察到他有雄豪之志,不禁深感忧虑。曹操虽然很赏识司马懿的才干,却也害怕其图谋政权,并不信任他。

司马懿看出曹操对他多有疑虑。曹操给他的官位很低,并且对其功高不赏,他非但毫无怨言,还依旧勤奋工作,作出满足现状之态,好像对权势漠不关心。

没有急于证明自己,收揽更多权利和名声,让司马懿有了立足之地。沉住气,韬光养晦,慢慢蒙混了老奸巨滑的曹操,消除了对他的怀疑和警惕。

3

面对诱惑,沉得住气

明帝死后,子齐王芳年幼,司马懿和曹爽同受遗诏辅政。其初大权为曹爽所专。司马懿托病不出,而暗中运用诡谋,到底把曹爽推翻,大权遂尽入其手。

——吕思勉《中国通史》

魏明帝死后,由曹真之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

面对权利的诱惑,曹爽并没有忍住,肆意弄权,建立自己的小政治团体,排斥司马懿,独揽朝廷大权。明面上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则用这个地位尊贵却无实权的位置架空司马懿。

反观司马懿面对唾手可得的权势,却没有着急;面对曹爽的打压,也没有奋起反抗,而是沉住气,选择了告老称病,暂时退让,等待时机。

称病期间,他暗中结纳、畜养心腹死士三千人,笼络对曹爽集团的独断专权不满的大臣们。直到天时地利人和才发动著名的“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手握大权,奠定晋朝的根基。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诸多英雄欲统一称霸,都没有成功,最后的江山却落到了不起眼的司马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司马懿善于审时度势,不冒进,沉得住气。

易中天教授曾在《闲话中国人》说过,人贵在有三品: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沉得住气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生活智慧!

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

历史是令人着迷的。那些有趣的人物故事与历史事件,那些封刻在石板上的字符,那些在时间齿轮下涌现出的战斗英雄,无不在催动着我们去寻找那些尘封的印记。

作为中国人,首先应该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

然而,中国的历史悠久又庞杂,几千年连续不断,想要理清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一本书通贯了各时代,尽显中国历史大势和发展脉络,想要读懂中国历史看这一本就够了!

那就是易中天推崇的“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先生代表作《中国通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