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9岁女性患盆腔炎、阴道排液等症,多地求医未果,中药3个月见效

 仕仕霖霖 2019-10-25

朱某某,女,39岁。

患者孕2产0,2次药物流产。2001年11月12日因“药物流产不全” 行清宫术,术后出现阴道大出血,伴高热及下腹痛,用克林霉素及新生化冲剂14天后阴道出血干净。此后出现经期延长,持续13~15天方净,经常出现下腹隐痛,腰酸痛。2005年因不孕行宫腹腔镜探査,术中示宫颈内口组织较硬,有阻力,宫腔镜无法进入;盆腔粘连,右侧输卵管梗阻;大网膜黏于左侧膀胱腹膜返折处,与乙状结肠一起覆盖左侧附件。2006年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示:宫腔形态异常,左输卵管伞端粘连、积水,右侧输卵管梗阻。2007年3月出现经前半个月阴道排液,透明水样,无异味,2~3小时湿透一片护垫,久坐起立后排出量增多,持续至月经来潮。经北京某医院行宫腔镜检查,发现距宫颈内口3cm处见一假道,四壁光滑,因假道底端距子宫浆膜层仅0.2cm,未予处理。2007-2010年分别5次于某医院行试管婴儿,均以失败告终。

患病期间,曾于北京及外地多家医院就诊,历经宫腹腔镜、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试管婴儿、抗生素及人工周期等多种诊疗手段,均未改善症状,未能怀孕。2011年3月14日为治疗下腹痛、阴道排液、经期延长等症状就诊于本院。当时患者下腹隐痛、喜温、拒按、伴有腰酸;阴道排液,水样,清稀无味;经期延长13~15天。患者面色苍白,瘦弱无力,自觉乏力明显,怕冷,食欲及睡眠可。大便正常,夜尿多,舌质淡黯,边有齿痕,脉细弱。经中药温肾健脾,祛瘀除湿之法治疗2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下腹痛减轻,阴道排液量减少,由2~3小时湿透1片护垫减为1天仅用2片护垫,经期也恢复至7天,量色正常。此次为进一步巩固治疗,并为不孕寻求最佳诊治方案于5月10日住进本院。末次月经2011年4月30日,带经7天。近2天阴道时有排液,量少,每天只用2片卫生巾。无下腹痛,饮食及大小便正常。

妇科检查:外阴:已婚未产型;阴道:畅; 宫颈:光滑;子宫:前屈位,正常大,质中,活动可,无压痛;附件:左侧附件轻度增厚,无明显压痛,右侧附件无增厚压痛;清洁度:I度,未见滴虫、念珠菌。

西医诊断:①盆腔炎性后遗症;②阴道排液;③月经失调;④继发不孕(左输卵管伞端粘连、积水,右侧输卵管梗阻)。

中医诊断:①经前泄水;②经期延长;③断绪。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湿瘀互结。

治则:化瘀利水,温补脾肾。

处方:桂枝,茯苓,丹皮,赤芍,桃仁,三七粉,蜈蚣,生黄芪,鹿角霜,巴戟天,鹿茸蜡片(单煎),白英。

配合中药灌肠、热敷等治疗3个月后阴道排液基本消失。

[按语]患者病情较为复杂,经西医多方诊治症状不能缓解,今求助于中医。作为中医大夫,应善于从复杂的症状和体征中收集相关信息,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患者形体瘦弱,素体阳虚,加之堕胎及多次检查和手术又加重体虚。气不摄血则经期延长;气虚不运,水液停留则阴道排液,质稀无味;气为血之帅,气虚推动血行无力,故血行瘀阻于冲任胞脉。不通则痛,则发为下腹隐痛。平素怕冷、乏力、夜尿多。舌质淡黯,边有齿痕。脉象细弱均为脾肾阳虚之象。故病位在冲任胞脉,病性为虚实夹杂,证属脾肾阳虚、湿瘀互结,治宜温肾健牌,祛瘀除湿。故选近2个月处方,重在化瘀利水调经,佐以温补牌肾。以张仲景之桂枝获等丸为主方,桂枝温通血脉,导引三焦为君药;配合淡渗祛湿之获,活血化瘀之桃仁、丹皮、赤芍、三七粉及蜈蚣,共奏祛瘀除湿之功效;白英取辨病论治之意,清热解毒抗炎;生黄芪健脾益气,鹿角霜、巴戟天、鹿茸蜡片温补肾阳。根据疗效判定,此方效果显著,本次治疗应继续守方,待症状彻底缓解后,重以温补脾肾收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