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大街小巷中满是青衣罗衫、裙袂飘飘、仙气十足……给人一种时空交错之感。“汉服”话题持续占据微博时尚美妆榜TOP 3,粉丝量甚至多于“穿搭”“刘雯”“美妆”等更为大众的话题。#汉服#话题截至目前,更是吸引21.4亿的阅读量。如今,每年的三月初三被定为‘中国华服日’,各地也开始举办推广汉服的节日。在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服承载的不仅是一种生活美学,更是无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延续。传统的汉服一般为深衣,多崇尚黑色,用色较深,更能彰显古朴之美。到了魏晋南北朝,汉服受到胡服的影响,根据社会发展、人体的舒适度、审美的变化而不断进化。有了窄袖、短衣、长靴等元素,更利于运动还有骑马射箭。晋制汉服上襦一般是交领襦,襦裙的明显特征是上衣短下裙长,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宽袍大袖,衣袖翩翩,给人以自然洒脱、清秀空疏之感。唐朝的女子以丰腴为美,礼服多以合宜的袒胸、低领、大袖为主,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舞,显得格外飘逸。齐胸襦裙在唐朝仕女中非常盛行,现在保留的不少古画、出土文物中都有它的踪迹。宋朝的时候理学思想盛行,在“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束缚下,人们抛弃了奢侈浮华的作风,崇尚俭朴、清雅。那时流行“女子学恭俭超千古,风化宫娥只淡妆”的说法。与宋朝相反,明朝是一个追求华丽的朝代。明朝的服饰,从衣料、色彩到纹饰无不一派艳丽之气。汉之古朴,唐之飘逸,宋之淡雅,明之端庄... ..每一种款式,都曾惊艳了岁月。2003年,有位电力工人身着自己缝制的汉服走上郑州街头,声称想要复兴汉服文化。随着汉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关于如何定义汉服,是整个汉服爱好者圈子里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说要严格遵循形制,考据古书的记载、出土的文物,让每一件汉服,都有据可循。他们效仿古人的生活,茶道、古风茶话会、书法、风水、妆发课、及笈礼.....感受悠悠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有人说传统的汉服款式过于厚重,不利于日常出行。要跟随时代改良,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演员徐娇将古风元素与现代服饰融合,开创自己的汉服品牌,推动汉服日常化,做出了很多轻便又好看的新式汉服。两派人各执一词,口水战打了多年,让很多想要接触汉服文化,却担心触碰条条框框的普通人萌生退意。其实,每位同袍心中都有同一个梦,梦里有诗,有酒,还有最美的衣裳——汉服。小文的一位好友开始接触汉服时,只是单纯觉得好看,一时兴起买了一套。后来她渐渐开始研究汉服背后的文化,意识每个时代的汉服背后都藏着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故事。汉服文化为她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也让她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她就会精心的化一个妆,约上三五同袍,穿汉服出行。美国、日本、泰国、韩国、西班牙......她把汉服的美带到世界,当别人问起,她都骄傲说“这是汉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们,自觉的背负起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小文认为,汉服在当代,必然有它符合历史逻辑和审美逻辑的新变化。 与其纠结呈现形式,不如回归我们复兴汉服的本质:传承自己国家传统服饰与文化的魅力。近年来,制作精良的古装剧层出不穷,《琅琊榜》《香蜜沉沉烬如霜》《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自带流量的影视剧与明星,扩大了汉服的触及范围。而互联网的发展,给汉服文化提供了更高效的传播方式。在去年首届中国华服日的直播中,创下了B站直播在线人数最高的记录。抖音APP上排名第一的汉服话题视频数量达到67万个,累计播放量突破180亿次。有网友说:汉服不是一瞬间火起来的,而是那些披着床单的人长大了。也许,每个人儿时都曾有个武侠梦,身着飘逸长袍,仗剑走天涯。 随着勇于探索新事物的90后、00后长大成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江湖梦转为迷恋汉服的风韵;并将对汉服的这份热爱,延伸到书法、乐曲、茶饮等中国传统文化上来。《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东晋汉人政权南迁,用的词就叫“衣冠南渡”,说明衣冠本身就是文化和文明的符号。与此同时,服饰还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服装在中国社会里不仅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它往往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符号,其中蕴含着很多的象征性和意识形态的理念或其背景。”这样的热情背后,是越来越浓的民族自信,以及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这份“美”。《国家宝藏》呼吁每一个人“守护历史,守护华夏衣冠。” 但小文认为,了解关注传统工艺、传统服饰,就是守护的一种行动。曾经,穿汉服出街,很多人会误以为是和服或是韩服;如今,汉服回潮,我们终于找回属于自己的东方美。小文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在传统节日时换上自己民族的服饰,让汉服之美惊艳世界。文 | 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