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曾为很多红色电影绘海报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10-25

        今年70岁的张北平年轻时曾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在黑龙江黑河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之后,他参军入伍,负责放映电影并制作宣传幻灯片。转业后,他先后在高密影院和潍坊影院负责画电影海报,曾为多部红色电影画过海报,很多潍坊人应该都看过他画的海报。退休后的张北平专心从事绘画创作。10月22日,记者见到了刚从蒙山写生归来的张北平,听他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

        17岁时到达黑龙江黑河接受上山下乡再教育

        10月22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民生东街上的奎文区交通局宿舍,见到了70岁的张北平,老人正在创作一幅画作。“我昨天刚刚从蒙山写生回来,趁着有灵感,赶紧将写生的素材画下来。”见到记者到来,张北平打开了话匣子。

        1949年12月,张北平出生在益都县(现青州市),从小就喜欢画画,初中时开始接触连环画,他的作品深受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张北平的父亲是一位老革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担任过益都县县委书记。受父亲的影响,1966年9月底,17岁的张北平跟随山东省的千人“上山下乡”大军,从青州坐火车到黑龙江省黑河接受上山下乡再教育。

        当时和张北平一起到黑河上山下乡的还有益都县的20多名热血青年,他们都分到了黑河的一个林场里。黑河位于中国的最北端,气候寒冷,条件艰苦。“现在回想起在东北的那段时光仍然很怀念,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但是那里的人都很善良,对我们也很好,在那里我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张北平说。

        1967年春天,张北平因忍受不了东北的艰苦生活,跟着三个年纪比他大的人从东北林场跑了出来,打算回山东老家。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走了20多分钟,碰到了一位赶着雪橇的老人,把他们几个人送到了黑河火车站。到达火车站后,张北平和同伴们扒上了一辆开往山东的运木头的火车,走走停停,几经辗转,历时一个星期,他们终于到达了潍坊的坊子火车站。

        “在火车上的时候,我们被一个火车司机发现了,不过那位大爷很好,没有赶我们下火车,还每天给我们送来几个馒头和一壶热水,让我们非常感动。”张北平说,回到青州之后,他不敢回益都城里的家,一直躲在益都乡下的老家,跟着大伯、叔叔们一起到油坊里工作,不过,在那里他得到了不少锻炼。

        入伍后分配到放映队负责放映和制作幻灯片

        1969年,张北平入伍参军到了河北省的一个部队。入伍之后,部队领导得知张北平会画画,便把他分配到了电影放映队。当时的电影放映队一共有4个人,一名司机负责开车和操作发电机,一名放映队长负责协调影片,还有2名放映员,张北平就是其中一个。

        当时的放映员不仅仅是负责放映影片这么简单的,更重要的是要会做幻灯片,因为放电影之前要先播放宣传连队的幻灯片,而这些幻灯片都是当场制作的。“我们两名放映员一个能写会画,一个会吹拉弹唱,幻灯片就是我们两个协同创作的。”张北平说,当时,电影放映员工作虽然辛苦,却是一个很风光的职业,每到一个连队,都是连队干部陪着吃饭。

        张北平回忆说,有一天下午,放映队到达部队基层连队,他们先找连长、各班班长召开了座谈会,了解了各个班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人物等,以便利用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做成宣传幻灯片。确定好宣传人物之后,张北平又找到这个人聊天,通过交流、观察等找出更多创作素材。

        那时的幻灯片都是在玻璃上制作的,一个人物需要画20多块,播放时间为5分钟至10分钟。张北平在一个长6厘米、宽6厘米的玻璃片上刷上白粉,把竹筷子削尖,在白粉上刻画人物。为了防止损坏,画完后再在上面盖一块同等大小的玻璃。“20多块玻璃片要展现出整个人物的学习、生活、训练等场景,将整个人物故事组织起来。”张北平说。

        制作好幻灯片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给另一名放映员,他会根据这个先进人物的事迹进行曲子创作。这名放映员也需要提前了解连队的情况,首先摸清连队里面哪个省份的士兵比较多,如果是河南兵比较多,那他的曲子就会创作成河南豫剧,以此类推,山东吕剧、河北梆子等都是创作的曲类。

        到影院为电影画海报,很多电影看过近百遍

        喜欢绘画,又有在部队放映的经历,1975年,张北平从部队转业后分到高密影院做放映员兼美工,主要负责画电影海报和放电影。

        在高密影院时,张北平主要在城区放电影,偶尔会到农村去。当时的农村没有电,他们随身带着发电机,用大金鹿自行车驮着发电机和放映机,来到村里后找个宽敞的地方放下设备,然后与村里交接,村里做好准备工作后,他们开始放电影。“当时老百姓的娱乐项目少,到村里放电影很受欢迎,老百姓都用板凳或石头提前占座,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大家也看得津津有味。”张北平说。

        当时有些电影有海报,有些压根没有,张北平的任务是根据电影的内容提前画出电影海报进行宣传。“当时的电影海报都是画在墙上的,画面巨大,有时仅人物的两只眼睛就要画上一天。”张北平在高密影院工作了3年后,调到了潍坊影院干专职美工。

        上世纪70年代,主旋律电影不断发展,张北平曾为《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平原作战》《渡江侦察记》等优秀影片画过宣传海报。从事电影放映工作多年,当时的许多电影他都看过近百遍,电影情节及人物台词他都记得十分清楚,时隔多年后的今天,很多电影中的经典台词他仍能一口说出来。

        1984年年初,潍坊艺校举办首届美术班,张北平受邀参加学习。1985年,经单位推荐,张北平又到山东工艺美院装潢系进修,在这里学习了2年。1987年毕业后,他到了潍坊电影公司,在宣传科负责电影宣传工作,直到2009年退休。

        “以前进村放电影是收费的,现在国家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由政府买单,不用村里出一分钱。而且新影片在城区电影院与全国同步上映,农村放映队也很快就能播放最新的电影,人们太幸福了。”张北平感慨地说,现在电影的拍摄技法、画面质感都精美绝伦,电影发展太快了,令人骄傲。

        记者 刘燕(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人物小档案

        张北平,男,1949年12月28日生,青州人。1966年到黑龙江黑河上山下乡,1969年参军入伍,1975年转业到高密影院,1978年调入潍坊影院,1985年经单位推荐到山东工艺美院进修两年,1987年进修毕业后到潍坊电影公司宣传科工作,直至2009年退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