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来作协】杨桐︱记忆中的电影放映队

 陈晓春 2020-07-30

记忆中的电影放映队

文/杨桐

我调到农村电影放映队是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县电影管理站下设5个电影放映队,后来增加到8个队。每队3个人,负责两个公社(乡)的电影放映工作。除去春节期间对电影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外, 近10个月的时间活动在农村的生产大队(村)和小队(屯)。当时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电影放映队可是那个年代农村娱乐活动的一支主力军,当听到要到队里放映电影的消息时,社员(村民)们会奔走相告,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

那时交通很不方便, 每到一处就要事先与第二天要去的地方取得联系, 下家就套着两匹马的“二马车”到上一处接放映队。车上要装放映机(仿苏联“乌克兰”造的长江FL-16型)、扩音机(电子管)、音箱、银幕及银幕杆,还有几个装有电影拷贝的铁皮箱子。当时,有的屯子没有电,还要装发动发电机、一桶汽油,加之车上坐着放映员及住宿行头,满满一车,车老板甩着大鞭子“啪啪”几声脆响,“二马车”直奔生产队队部或小学校。生产队长就开始安排放映员食宿,通知社员晚上要演电影了。夜幕降临,天渐渐黑了下来,我们支好了银幕(社员们俗称“幔帐”),这时幕布前后、矮墙上已黑压压坐满了人。随着一股乡下人很少能闻得到的汽油味,电锅(发动发电机)“突突”响了起来,一盏白炽灯也发出耀眼的光芒。扬声器里传出了电唱机针头划唱片的吱吱声伴着的音乐声,且都是红色歌曲。音乐一停,生产队长就有话要说了,刚才还吵声一片的场地一下子鸦雀无声。记得江桥公社胡勒大大队的支部书记借着社员集中,还有音响的时机,讲了很多话,可都记不清了,只有讲的 “够带嚼子瞎勒”、“锅盖没盖严咋冒出你来了”,“骒马驾辕尿鞧”等歇后语,或者说是俏皮话,至今难忘。

开演前,放映员要预告演出影片有几部及片名,还有注意事项, 一个老大妈好奇的问我,“你怎么跑匣子里去说话了呢?真好听啊。”这时,人们的目光不由自主的投了过来。我熟练的挂好了片,启动放映设备,放映机上两个小脸盆般大小的片盘缓缓转动,一束放射状光柱直射到白幕布上,露天电影开始了!首先放映的都是《新闻简报》,内容多是毛主席接待外宾和工农业等战线上的创新和劳动成果,人们都称作加演片,然后两部放映故事片。记得那时放映的影片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俗称“老三战”。还有《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等战斗片,很受社员们喜欢,特别是孩子们的喜欢。有一回放映由王心刚主演的,可谓新片《侦察兵》,把侦察兵演的神乎其神,夸大张扬,可那时的人们好不容易看到了新片,无比激动,跟着剧情的发展鼓掌呐喊。有些好热闹的小青年和孩子们得知下一个放映点后, 串联好伙伴们, 第二天吃完晚饭,跑十几里的路去接着再看一遍,享受期盼已久的乐趣。

那时,我们农村放映队的队员们,常年在农村的生产队间循环放映,吃着一天一换的百家饭,睡在临时安排好的老乡家里,很多家都有臭虫、墙上满是黑血点,跳蚤也经常光顾,所以我们要带上杀虫药,围着被褥撒上一圈,才能入睡。天暖时,我们干脆睡在学校教室里,用四个课桌拼出木床,睡的还很安逸。那时虽然苦点累点,可是看到了社员们对我们渴望的眼神和一张张笑脸。一种欣慰的感觉油然而生,同时心中也伴随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豪。


作者简介

杨桐,1951年12月出生于齐齐哈尔市,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县图书馆退休。现任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在《小城往事》《记忆不能忘却》《泰湖诗词选》《泰来文学》《泰湖诗词》《泰来桑榆诗刊》《龙沙诗词》等书刊上发表。2016年被授予齐齐哈尔市《百姓学习之星》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