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来在历史上应该属于一个少有人知道的将领,却拜一本叫《杨家府演义》的小说,还有其他与之相关的戏剧,使他的大名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一个原是英勇善战,忠义凛然的大忠臣,在小说中的形象却是个卑鄙的小人,这人叫潘美,不过,小说给他改了名,管他叫作潘仁美。 正史永远是敌不过小说戏剧的,因为能读正史之人毕竟是少数,而普罗大众的历史知识正是来自于这戏剧和小说,而且,更进一步地沉淀在血液中,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所谓忠奸美丑,小人恶人,好人坏人,皆缘自于此,很难以更正。 随着资讯的发达和便捷,现在知道潘美被冤枉一事之人已是多多,早已不存在为其翻案一说了,但是,在骨子中,人们还是习惯于将他置于坏人一列,因为,不如此就无法反衬杨家一门忠烈,所以,尽管大家知道其中有冤情,也不值得去深究了,否则,这些传统地戏剧和小说,如何还能看得下去啊,是吧。
而后世明知有悖史实,却架不住民众对说唱艺术和小说裨史的喜欢,造势是历代不断,评书《杨家将》更是将这一艺术形象发扬光大,现在甚至很多有关杨家将的旅游景点,也让这潘大人享受起秦桧之待遇,被做成塑像跪在杨业的塑像跟前,专供围观群众狠踩,常见场面是十分地热闹,尤其是小朋友们乐于为之。 潘美,字仲询,北宋初年名将,河北大名人,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因自小就受到了军队的熏陶,官至宣徽北院使。
及后复职,加同平章事,数月后病死,时年67岁,赠中书令,谥号武惠,配飨太宗庙庭,真宗朝又追封为郑王。 从上面简介来看,这潘美无论是生前还是生后,所享受的待遇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配飨太庙,那是一件无比荣光之事。
及郭威去世,传柴荣继位称帝,史称周世宗,潘美与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同为柴荣之心腹战将,并在关乎后周生死存亡的高平之战中起了关键作用。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他在陈桥兵变中,拥立赵匡胤,使其能顺利地黄袍加身,所以,他是大宋的开国大功臣,作为皇帝的赵匡胤对其当然是宠爱有加。
失去了保护伞的北汉很快开门投降,唯有后来被称作杨老令公的杨业,坚守北地一城之地,誓死不降,后来还是让北汉的皇帝前来劝降,杨业在大哭而拜后,遂降大宋,而潘美在此战役中,也因功被封为代国公。 如果历史就此打住,或者这潘大将军此时病逝,那么他是一位正能量满满的大宋开国元勋,他在历史上的声誉将是完美无缺的,后世再是想怎么黑他也是无可奈何的,然而,历史却在这时对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妄人行事的后果很是严重,不仅他自己在现在北京西直门一带的高粱河一战,被大辽美女太后萧燕燕所率辽军主力一举击溃,自己身受箭伤,乘一辆破驴车狼狈逃回,还连累攻打石敬瑭的潘美一军招致败绩。 燕云十六州是当年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曾向契丹求援,而契丹的出兵条件是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因而对于此时的大宋来说,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将是宋太宗等执政者完成大宋最终彻底统一的最大期望。
对此次征战的经过就不细述了,一是复杂,二是无味,三是谁对谁错难以说清,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潘美为主将,但实际掌控军队的是一个叫王侁的监军,他这名字是个生僻字,读作“shēn”,很容易读错的。
杨业自从归宋后,一直在潘美手下当副将,二人配合默契,屡立战功,关系融洽,而杨业在王侁的逼迫下出战,战前约定潘美和王侁埋伏在陈家谷口,待杨业退到此处时,以强弩接应。
不料王侁见杨业未归,竟独自率兵离去,潘美制止不听。剩下潘美势单力薄,又有掩护百姓任务,也只好离去。致使杨业退至陈家谷口,无人接应,被俘后殉国。
在当时的战后分担责任时也说明了当时之实情,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王侁则受到了撤职并发配的重罚;潘美受处罚后,自感内疚,一年后便郁郁而终,从潘美反躬深责,并因此而身亡能看出,潘美的为人还是厚道和善良的。 潘美的这次失利,只是他众多征战中的一次败绩而已,对此,《宋史》也没有大书特书,对于败因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诏内徙其民。会辽兵奄至,战于陈家谷口,不利,骁将杨业死之。”
以上便是这潘美人生的大致概况了,本身并无多少出奇之处,可是,在宋朝所处的环境中,由于对杨家将故事的情节需要,这潘美被硬性地加了进去,并作为一号反派人物闪亮登场。 至于原因嘛,那是可以想见的,南宋小朝廷被那金人打得是满地找牙,外患不断,那仅剩的半壁江山犹自难保,只能一味地屈辱苟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窝囊的一个朝代。 越是软弱,就越需要英雄故事来激励人心,满足一下虚幻的民族自尊,于是岳飞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便应运而生了。
我估计之所以黑这潘美而不黑王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首先,王侁是代表皇帝监军,黑他就是黑皇帝,不符合“为尊者讳”的潜规则;其次,潘美是主将,而这监军是个啥东东,仅凭这职务无以服众,大家也不知其权限有多大。 再有,潘美无论是职务还是声名,都要比王侁高出好多级,民间是知道主将是决策之人;最后一点,选他来黑,最合适的一点是潘美有外戚的身份,自古外戚的名声都很臭,于是,这潘将军就不幸躺枪了。 ![]()
作为对应,这潘家也潘龙潘虎潘豹地弄了一堆的恶人,当然,也不会放过那迷惑皇帝的宠妃,潘美的女儿潘娘娘。 不过,对这戏剧中的潘娘娘有必要说明一下,潘美是国丈不假,但是,他是后来宋真宗的国丈而非宋太宗的国丈,他同宋太宗只是亲家关系,这个就不算个啥亲戚了吧。 而他女儿嫁给宋真宗时,这赵恒连太子都不是,那时候的赵恒一门心思都放在我们成都的花鼓女刘娥身上,所以,根本无宠爱一说。 ![]()
最后再说一个能说明潘美是个有情有义之人的事,那是陈桥兵变后,他收养了周世宗柴荣的儿子,要知道,这可是对赵匡胤是有着很大威胁的,而他却不避危险,将前皇帝的儿子养大成人,不是一忠心耿耿,心胸坦荡之人,是做不出来这样的事的。 一个一生对北宋鞠躬尽,死而后已的名将,身后被黑得如此之不堪,可真是太冤枉了,史上怕只有那陈世美可以与之比肩,看来,这男人名字中有这个“美”字,怕是有飞来横祸的,哈哈,玩笑话哈,别当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