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尿生殖窦内侧腔室: 汇合的Müllerian管下端处的Müllerian结节与窦阴道球融合形成阴道板。阴道板由下至上逐渐管道化,第5个月时变成管状形成下段阴道,因此阴道上、下段来源是不同的。这个由尿生殖窦深部-阴道板复合体形成的腔室称为尿生殖窦内侧腔室。 3.尿生殖窦外侧腔室: 早在妊娠第3~4周,后肠的尾侧部分扩张形成泄殖腔,来自原条的中胚层细胞延伸入泄殖腔膜,在中央和两侧分别形成隆起,以后发育成阴蒂、小阴唇和大阴唇。这个由尿生殖窦浅部-生殖褶复合体形成的腔室称为尿生殖窦外侧腔室。 与基于功能性解剖的TNM分期不同,发育解剖学建立了基于腔室的发育学肿瘤分期(ontogenetic tumor stage,oT),oT1~4期分别为肿瘤侵犯亚腔室、腔室、晚期元腔室和早期元腔室。依据不同的腔室采取不同的手术切除范围。例如,对于oT4期女性生殖管道肿瘤发生多个腔室的转移,可以采取扩大的盆腔内切除术(extended endopelvic resection),切除范围包括Müllerian腔室、膀胱腔室甚至直肠腔室。 五、"直肠腔室"的思考 虽然盆腔解剖结构的发生主要有3个来源,即尿生殖窦、中肾旁管和中肾管,见图8。但是要明确"腔室"理论所认可的胚胎来源实际非常困难,比如尿生殖窦上、中、下段分别参与形成膀胱、尿道和生殖器。因此,"直肠腔室"的具体界限及亚腔室的划分目前并不明确。胚胎学上,尿直肠隔与泄殖腔膜的融合导致泄殖腔的分隔,这是肛门直肠和尿生殖系统发生的关键。Gupta等因而称之为"伟大的分隔"。 泄殖腔膜也随之被分为背侧的肛膜和腹侧的尿生殖膜,肛膜外方的外胚层向内凹陷形成原肛,发育为齿状线下段的肠管,而齿状线上方的直肠来源于后肠(内胚层),因此,"直肠腔室"至少存在两个亚腔室。但是具体的划分实际非常复杂,比如尿直肠隔实际是中胚层来源的,Höckel将其划入尿生殖窦内侧腔室,因而直肠癌手术Denonvilliers筋膜是否应该切除值得商榷。尿直肠隔也把泄殖腔肌肉组织分为前、后侧,前侧肌肉组织以后分化为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以及会阴膜,而后侧肌肉组织则分化为外括约肌。现在已明确,直肠系膜和内括约肌是同一胚胎来源,而外括约肌来源于中胚层的骶椎体节。 由此提示,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手术)切除了外括约肌、部分肛提肌,较之于经腹前切除术就并不一定能够增加肿瘤的根治性。内、外括约肌是两个胚胎不同胚胎源性的观点,也为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提供了理论基础。 六、未来与展望 膜解剖和"腔室"理论都是以胚胎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却反映了不同的肿瘤外科理念。"腔室"理论提出了新的肿瘤根治原则:完整切除肿瘤所在的腔室,手术部位不再是以器官为中心,而是同一原基来源的"腔室"组织。因此,以原基为导向,界定出人体的"形态发生单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同时,应对肿瘤细胞局限在同一胚层来源的组织内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这有可能揭示出肿瘤发生和转移的新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