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本草坊 今天 大家在服中药调理身体时一定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药需要饭前服,有的药需要饭后服,有的药需要餐间服,还有的药需要睡前服……,这服药时间对药效到底有何影响呢? 其实,这服药时间还真是一个大学问,大家都听说过子午流注吧,搞清楚子午流注的规律,你自然就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了! 子午流注是中医的一个理论,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中医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一日十二时辰之中人体气血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环环相扣,十分有序。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根据子午流注学说,人体生理功能、脏腑活动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这对不同功效的药物服用时间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阳药用于阳长之时,阴药用于阴长之时,升药用于升时,降药用于降时。 凡是需要借助人体阳气,来扶正祛邪的,如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方药,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 凡是需要借阴气祛邪的,如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镇静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方药,宜于傍晚或午后服用。 皮肤病的外用药,晚上用药比白天用药疗效显著。 服用解表药时如病情许可,可于中午以前阳分时间给予,顺应阳气浮升,有助药力驱邪除病。 泻下药则遵“日晡人气收降”之论入夜睡前服用,药物的药性特点与人生理活动的昼夜节律相同步,就能获得药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个思路,就是中成药的不同时间的服用方法。 补中益气丸:早晨,饭后九点左右服用; 加味逍遥丸:中午,十一点到一点间服用;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晚上,五点到七点间服用; 如果有瘀血,可以加服三七粉一克,西洋参粉一克,一天两次,饭后服用,可以疏通气血,打开经络,有利于中成药的吸收。 (孕妇禁用) 以上只是一个用药思路,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方向,大家在用药时还是要遵医嘱,问清楚用药的注意事项,这样才是为身体负责任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