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午流注是哪位中国古代科学家提出来的,和生物钟有关系吗?

 岐黄堂中醫 2017-10-04

子午流注应早于春秋以前,源于阴阳、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的五行休王,即是现代人称的“生物钟”。五行体王,在春秋时代己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而用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判断病势的进退、转归和预后。



五行休王,中医又称五行囚王。休王,是休、王、相、死、囚的简称,是标志精气活动量的多少、盛衰、消长的符号。五行的精气与时令相当的称为“王”,生王者称为“休”,王之所生者称为“相”,相之所克者称为“囚”,王之所克者称为“死”。相,提示精气始升,王是精气盛极;休、囚则依次下降,死是精气衰极。五行休王是我国古代医家认识自然界万物生长化收藏规律及人体五行精气活动节律的一种理论。它认为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变化,是由一切生物体内五行精气的盛衰消长来决定的,五行精气的盛衰消长,是由时间来制约的。五行休王的节律,主要有一日或一昼夜、一旬(十日)和一年等节律周期。



子午流注源于“五行休王”,子午是地支的一和七两个数,十二地支为什么独取子与午呢?是因为“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流注是指体内气血运动变化的状态。中医认为十二条经脉对应每日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随时而变,血气应时而至为盛,



血气过时不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所谓刺其去来,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随而济之,接这些原则取其穴,以获取其良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子午流注法注重时间条件,以自然界周期现象与人体气血五行休王的情况相配合。



在中医典籍《灵枢》、《难经》、《黄帝内经》都有详细的记载,《黄帝内经》还有十二时辰养生法等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包括因时取穴法,是根据气血流注,五行休王,盛衰开阖的道理,运用天支地支为演绎工具进行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取穴方法



包括日干支推算法、时干支推算法。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指因时辨证取穴法中,以当日当时的天干所代表的相关腧穴为取穴原则的方法。还有子午流注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灵龟八法



飞腾八法都是子午流注在中医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中医在临床诊治中讲究择时服药法、四季服药法、月节律服药法。补阳药宜于清晨服用,乃取阳旺之时,使人之阳气易复;利湿药宜于鸡鸣时服用,如鸡鸣散,以择五更鸡鸣时服药而命各,其疗效与合理择时服药密切相关;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如《内经》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此天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宜早不宜夜。汗药宜在午前服用,此时气机上升,人气倾向于外和表,当顺其势而发汗,如王好古说“日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阴之分,不当发汗。古曰汗无太早,汗不厌早,是谓善次。”益气药升阳之药宜于午前吸用,罗天益认为“使人阳气易达故也”;泻下药宜于午后或入夜服用,李东垣认为“乃当日巳午之后,为阴之分时下之”,张隐庵等注《伤寒论-叙例》谓“秋宜下者,日晡人气收降,因服下药,亦顺天时之大法也。”滋阴药宜于入夜服用,乃取阴旺之时,阴药易于发挥效应之理;安神药宜于夜卧时用,以顺应人体昼夜寤寐之势;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病前服药,赵献可说:“若未发之时,当迎而夺之。…若正发之际,当避其锐锋。”拉经脉气血流注节律择时用药,具体方法是先辨虚实,五行休王,大凡实证,通过脏腑定位,在其经开之时,宜泻其有余之邪,邪去则正安;对于虚证,宜在经开之后一个时辰(二小时)应用补气、养血、滋阴、助阳、调和脏腑等法以取得较好疗效。四季用药法,中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月节律用药法,中医认为,人体气血有与月亮盈亏同步的月节律,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认为“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以及“上弦调经,温养补益”法、“月望逐瘀,理气通消”法、“下弦安胎、固摄安保”法、“朔时止带,除湿健脾补肾”法等等都是中医据人体生物钟节律(五行休王、子午流注)在临床诊疗上的具体应用,在春秋就广泛应应用于临床并记载于《内经》、《难经》、《灵枢》等经典著作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