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哲学的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中医药学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探讨中医药文化与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发展中医药学。历史告诉我们,用西方的文化认同审视中医药学是不客观也是无益的,因为它首先是把中医药学放在了“是否科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与解读。只有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文化核心,才能客观解读中医,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 在中医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的沃土滋养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观: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协调平衡的运动观;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防治观等。中国哲学的智慧铸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方式和方法,运用"阴阳"二气既对立又统一的运动,认识生命健康和分析疾病变化;在治疗原则上注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学三个哲学观,它们构建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古代的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是其较高层次;而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演绎等较具体方法,则是其较低层次。 心物一元 任何把心物抽离的理论 都是片面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道器不可须弥离 可离者非道 因而见道 唯中医所论之道 百姓日用 故可常显验证 更易于普及 沟通道术 常见之术解道 故有志于哲学研究者 可学医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