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好型人格:你对得起别人,但你对不起自己

 wwm5837 2019-10-25
有多少孩子,连愤怒的勇气都没有?

小时候的我们,活在父母的期待中,被教育着要做一个听话、懂事、讨人喜欢的“好孩子”。

上学时的我们,活在老师同学的期待中,被要求着做一个乖巧、礼貌、讨人喜欢的“好学生”。

长大后的我们,活在同事恋人的期待中,被希望着做一个热情、随和、讨人喜欢的“好同事”“好恋人”。

却从没有人要求我们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

  1   

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同事、好恋人”有错吗?没有错。

但习惯于忽略自身感受,取悦讨好他人,变成讨好型人格,有错吗?有错。

奇葩大会中蒋方舟提到过: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关系是什么?是你敢于和他争吵,将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展露给他,这就是你和另外一个人产生了真实的关系。 

蒋方舟7岁写作,9岁出书,19岁考上清华,年纪轻轻就成为杂志副主编,一直是人们口中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却在二十多岁时猛然发现,自己从没有与另一个人产生真正的关系,哪怕是最亲密的恋人关系,自己也从不敢向对方说“不”。

杨紫在一次节目中有过这样的表达:自己从小活在大家眼光下,永远是大家眼中的“小雪”,活在别人的想象中,而自己也一直在努力活成大家喜欢的样子,这一度使自己很累很累。

大学入学那天,老师指着全班说: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杨紫突然意识到,大家看到了真实的自己,还能继续喜欢自己,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俞飞鸿在一次采访时谈到过,自己从小就不会表达愤怒,不会和别人发生冲突,长大后第一次骂人,事后感到非常轻松。

  2   

人有七情六欲,不满被长期压抑在心里,再隐忍的人也会爆发。学会说“不,”是很多孩子从童年时期便缺失的一部分。

看似完全不需要讨好别人的名人也会有这种困扰,何况是我们普通人。

讨好型人格并不是病,而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倾向,表现为过度考虑别人的感受,极易感到愧疚,无法拒绝别人的要求,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乍看之下讨好型人格与情商高十分相似,细看却十分不同。同样是让别人感觉舒服,情商高的人会在让别人高兴时取悦自己。

而讨好型人格表面看起来人缘很好,但有时却正好相反,越是讨好,越是会将一些很正常的关系变的不平等。

一边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一边在随和的面具下失去自我,也失去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关系。

  3  

曾听到过有被家暴者不愿离开家暴自己的人,还帮着隐瞒事实,被家暴后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一遍遍反思自己,说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13岁的房思琪面对补课老师的侵犯,说服自己将这种罪行理解为“爱”。

一件性侵儿童的新闻曝光,就意味着7起案件已经发生,儿童性侵案中七成以上为熟人作案,叔叔、舅舅、伯伯、邻居......面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有的孩子即使意识到这是不好的事情,也不会反抗。

有的孩子在被校园暴力后,讨好巴结霸凌者,努力维护他们,甚至希望自己能融入欺负自己的人中。

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即使别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有的人意识到问题,也很难改变自己。

他们习惯将一切差错从自身找问题,不去相信事实,百般为难自己,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还会带来长久的抑郁和焦虑。

  4   

讨好行为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有,平日里讨好恋人使关系更加亲密,讨好老板升职加薪。

让别人开心,用这种相对容易的方式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人类进化多年得到的生存智慧。但如果追溯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就和原生家庭以及在成长中的人际关系有很大关联。

在有的家庭里,孩子不能拥有自己的意见和自我,一但发出与父母不同的声音,就会受到父母的否定、指责甚至打骂。

长期在这种“关系虐待”中长大的孩子,会默默形成讨好父母的习惯,长大后便将这种讨好转移到对恋人、对朋友、对同学......

孩子在成长中如果经历了某种形式的人际关系创伤,极易对自我产生一种否定认知,如果这段时间父母没有正确的安抚和开导孩子,有的孩子便会选择封闭自我来保护自己,而有些孩子则会用讨好别人来换取更好的人际关系。

教育孩子避免成为讨好型人格,不是教孩子不能有讨好行为,而是教孩子不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上。

让别人开心的前提是不能丢掉自己的自尊和自我,面对无理的要求和伤害时,勇敢说“不!”

生而为人,何必抱歉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