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陶器古所无,问谁作者时与徐。 泥沙入手经抟植,光色便与寻常殊。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 陶瓷的长相,则是靠釉彩来装饰打扮的。 白胎瓷及生坯都需要精心装饰,烧成后才能美丽大方,赏心悦目,陶瓷彩饰则起了“梳妆打扮”的重要作用。 陶瓷彩饰大体分三大类,什么是“釉上彩”和“釉中彩”还有“釉下彩”呢? 釉彩可以从五个方面区分 1、制作步骤、过程不同 2、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3、外表不同 4、分类不一样 5、色料不同 一、 制作步骤、过程不同 釉上彩 先要烧成白瓷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创作,最后窑烧而成的,故画作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釉中彩 在已经带釉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彩绘完成后又覆盖一层釉,再进行高温烧制。 釉下彩 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直接用色料进行创作,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色料可充分渗透在瓷器当中。 二、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上彩 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创作完画作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釉中彩 将施过釉的坯胎先经800℃低温素烧,然后彩绘,接着又在表面喷一层薄釉,再经1060—1250℃的高温快烧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 釉下彩 1 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2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则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三、外表不同 釉上彩 很多日用瓷多采用这种方式,色料颜色有几百种,表现力极强,色料的最终烧成温度很低,烧成之后色彩的变化不大。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如经长久的摩擦侵蚀,易于脱落变色。由于釉上彩的色料中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所以日用瓷如发现有脱落的现象,最好不要使用。但一般情况下比较新的日用瓷没有脱落迹象的还是安全的。 釉中彩 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面软化熔融,使这种新颜料的颗粒渗入釉内,当冷却后釉面封闭,花色便沉浸在釉中使外观变得滋润恍月,细腻晶莹,颇有釉下彩的效果。这种用高温快烧颜料装饰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色彩玉润柔和,制品耐机械磨损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强,同时彻底解决了陶瓷器‘铅毒’的危害。 釉下彩 画法是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四、分类不一样 釉上彩 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还有印花、贴花、刷花、喷花等其他种类。 古彩 粉彩 釉中彩 绘画,贴花为主。 绘画 贴花 釉下彩 其实真正来讲,釉下彩起源于汉末三国时期,只不过当时只是很简单绘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烧造釉下彩,在唐代中期才开始,盛行于晚唐,衰于五代时期,所以讲唐代是南方地区青瓷窑场比较重要的地方。到了元·明·清时期,釉下彩可以讲是景德镇窑最巅峰的时期,也就是后来青花瓷的代表作,当然也有釉下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青花 釉里红 釉下五彩 五、色料不同 釉上彩 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特点:釉上彩颜色清晰鲜艳、凹凸有致,但容易釉彩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磨损。 釉中彩 在生坯上一层釉料,然后在表面上彩绘完毕后,再在绘画的表面全部覆盖一层釉。 特点: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上釉烧制,如同对照片进行塑封,彩绘在上下两层釉料中间会渗透,呈现一种晕染的感觉。 釉下彩 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快速区分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小知识! 用个最简单的比喻,你肯定能看出来窗花是贴在玻璃外面还是玻璃里面。 一个道理,釉色是浮于器物表面还是与瓷器融为一体,看一看,再摸一摸,很容易判断。 釉上彩很容易区分,绘制在釉面上的图案有一定的厚度,对着光看有凸起的感觉,用手摸也能察觉出来。 釉下彩和釉中彩的表面光滑,可以看出图案是在表面透明质层的下面的,但这两者需要专业人士才能区别。 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当个好学生,当然就不担心突击检查啦,大家好好学习,多点积累,你就是下一个专家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