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我们要推出一个新专栏“古史新说”,有料有趣又有味的历史故事,希望你喜欢。 三里屯的灯红酒绿,与洛阳二里头的蓖酒芬芳,相隔着几个世纪。 但是,今天依然能从商代青铜器中,嗅到芬芳千年的酒香。 古老的商代,没有科学,缺乏对世界本真的客观认知。一切不能掌控或者理解的自然现象,都将成为商人幻化的鬼神世界。 隐秘的丛林、烟雾缭绕的山冈、以及繁星钩织成复杂图案的星空,都让人们难以琢磨,似乎那里面都有鬼神的存在。 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恐惧,犹如空气般萦绕在人们生活中。 据说,鬼神对食物没什么兴趣,却对酒的香气格外敏感,闻着味就来了。 史曰:“芬芳香气,动于神明。” 酒的香气,让神明鬼怪都为之一动,足见酒的魅力。 翻了翻《神农本草》这本古书,才知道夏代开始就有人酿酒了。 不过,那时人们是在山地中采花酿酒。 而真正用谷物酿酒,是从商代开始的。 可能,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农业繁荣了,耕种技术先进了。 人们开始大面积种植谷物,肚子吃饱后,还有不少余粮。 那时,没有什么保鲜、通风、防霉变、防发酵等储存粮食的先进技术。 搭个茅草屋,将谷物堆在里面,就算妥了。 风吹雨淋、太阳暴晒,慢慢地谷物发霉、变质,悄然地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发酵过程。 进而,散发出一阵阵芳香,令人迷醉。 随之,又流出一种芳香四溢的液体。 有人斗胆尝了尝,有点辣,喝多了,晕乎乎的,天旋地转,神志模糊,身形飘忽。 那一刻,谷物在人们不经意间生出了酒。 酒是用谷物酿造出来的,原料来自于大自然。可是,那种味道却不是大自然原有的,而是人们制造出来的。 酒让谷物克服了播种、生长、成熟和死亡的轮回,可以在时间中长存,历久弥香,回味无穷。 “酒是粮食的精华。” 在商代时,人们把现实中没法解释、无法解决的问题,统统一股脑地抛给了神去解决。 而神的存在却是无影无踪、虚无缥缈的。 人喝点酒,也会晕晕乎乎、有点飘飘欲然的感觉。 因此,酒给人制造出来的幻觉,使得人与神灵有了近距离交流的可能。 自然,酒就在人与神之间架起了一个桥梁,成了人与神沟通的媒介之一。 “酒壮怂人胆!” 在商代,不光是怂人,人人都须酒来壮胆。 一壶浊酒解千愁,也解掉了古人内心的恐惧,暂时获得了心灵的安宁。 酒穿越千年时光,依然芬芳迷人。 现在的人们在觥筹交错中,依然热衷于“无酒不成席。” 攒格局、吃个饭,没喝酒,等于饭没吃。 酒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陌生人顿时熟悉起来,也能让善于伪装的人,卸下面具,说几句真心话。 要不然“酒后吐真言”,也不会流传至今。 这种酒香的味道一经产生,就让人依赖、眷恋,使人从身体到灵魂都感到兴奋、战栗和迷醉。 酒,真是个好东西! 有了酒,就有了各种酒器。 不然,酒何以安身? 有了嗜酒如命的商代人,才有了花样翻新、品种繁多的青铜酒器。 一下子,把人类带了一个全新时代。 那时的酒器五花八门,有觥、爵、尊、角等,一个也不能少,示威似的,彰显那个年代的豪气,令人眼花缭乱。 青铜器无限的耀眼、无限的复杂,就连今天专家们也难免头疼和迷茫。而其中觥和筹因“觥筹交错”一词,至今被人们熟知。 觥和筹作为古老的酒器,基本上都是古人酒场上的器物。 如今,它们成了博物馆的标本,对现实的热闹袖手旁观。 觥是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的一种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筹是古人行酒令时用的筹码,就如筛子。 那种古老酒香的千年芬芳,不光是从斑驳的青铜色中散发出来,也从商纣王的“酒池”中溢了出来。 上帝想让谁灭忙,必先让其先疯狂。 在那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里,商代灾难来临前毫无征兆。 从来没有听闻过的,一支以周为名的小股部队击垮了商朝。 五百年的商代,在酒精带来的眩晕和快感中摇摇欲坠,终究以商纣王“酒池肉林”为结局,晃晃荡荡地倒了下去,再没站起来。 而取代商朝的周代,对酒可就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了。 在商代,那些精美的青铜酒器,不仅作为礼器,用在隆重而庄严的祭祀仪式上,有些也作为生活中的饮器。 也就是说,青铜酒器不光是可以拿去孝敬神神鬼鬼的,人们也拿来款待自己,尤其是高级贵族。 在几个世纪前,有无数的商人,像雾像风又像雨,帝王、百官、宫女、士兵、能工、巧匠,在那里饮酒作乐,喝得五迷三倒。 只是他们的奢侈生活轨迹,被时光一层又一层的覆盖了。 至今,我们仍然能从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文物中,看到当时贵族现实人生的丰腴和高贵,还夹杂点糜烂和狂热。 可以说是,喝坏了国风喝坏了胃,喝坏了身体喝坏了家庭。 这些都无所谓,关键是喝掉了江山。 商纣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酒池子里葬送了江山。 这下,酒从神与人的交流介质,一下子跌落成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 不禁酒,要亡国! 鉴于酒的负面作用,周武王掌握政权建立周朝后,立即下了史上最严禁酒令,比咱的“八项规定”还要苛刻。 周朝《礼记》规定: “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洒如”是肃敬之貌,“言言”是和敬之貌,“油油”是悦敬之貌。 “洒如”了,“言言”了,也“油油”啦,就该“退”下去了。也就是说,喝了三爵酒,那儿凉快就该去那儿歇着啦。 此乃“三爵之礼。” 喝酒可以,但只能喝三杯,三杯过后再喝就是“非礼”,即要承受国家法律的严厉惩罚。 西周早期 牺尊 不光是周朝老大作了硬性规定,作为周朝制度即“周礼”的设计大师周公,也亲笔写了一篇《酒诰》,告诫天下,少喝酒,多做事。把喝酒的危害掰开了揉碎了讲了个透彻。 这篇诰词,仍然能从记录古代历史经典著作的《尚书》中查到。 在酒精的作用下,商朝没了,周朝来了。 一个是以酒池作乐,一个禁酒。 酒亦载舟,亦可覆舟。 酒是个好东西,可不能贪杯,适可而止。 来源 / 靠谱文青 作者 / 秦石 总监制 / 海云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张燕 制作 / 兰宇 跃升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