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传承人:大漆之艺!带你了解重庆漆器文化

 gs老张 2019-10-25

传承人是民间文化的主体。如果哪一项民间文化没了传承人,这项民间文化就消失了。

——冯骥才

今日重庆推出全新栏目《对话传承人》,用对话形式,讲述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活态记录民间文化艺术和技艺,为非遗传承助力。

开篇走进熟悉又陌生的“大漆之艺”

无尽山房脱胎漆器作品 田华/摄

中华文明尚未成形时,漆器便已出现在长江流域族群的生产生活中。中国漆器可考证时间已有7000余年,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浙江余姚发现的髹漆木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然而,走过历史长河,大漆的器用功能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仅在艺术创作里看到,就连漆器英文翻译都有一项为“Japan”。而漆器是唐宋时间才传入日本的。传承千年的漆艺濒临“失传”,起源于七千多年前,春秋两汉时期盛极一时的传统漆器工艺,如今更是难得一见。

日本木胎漆器作品 吴生林/摄

脱胎漆器工艺,留传至今,在重庆保留完好的便是“传统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也是渝北区第六批非遗项目。

本期专访重庆市渝北区“传统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卢平,听一听他与脱胎漆器的故事,看一看重庆漆器工艺的缩影。

工作中的卢平 受访者供图

卢平

无尽山房漆艺工作室主人

2011年,定居重庆,在重庆开设瓷缘堂陶瓷艺术专营店,从事艺术陶瓷推广,并开始了脱胎漆器的自学之路

2017年,申请成为重庆市渝北区传统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7年12月至今,成立无尽山房漆艺工作室,潜心研究传统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今日重庆:漆器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卢平:漆是从一种名为漆树的树木上取的原材料,我们漆器艺人更喜欢称之为大漆。漆器对我而言,既是艺术品,也能成为生活必需品。

工作中的卢平 受访者供图

今日重庆:介绍一下重庆的漆器历史和胎脱漆艺特点。

卢平:重庆漆艺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发展于秦汉,鼎盛于隋唐,绵延至两宋元明清。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在继承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尤以研磨彩绘、金银粉分光、罩漆、彩色蛋壳镶嵌、夹苎胎、堆漆塑像等极富地方特色的工艺著称。

今日重庆:和其他类别相比,脱胎漆器工艺的特点是什么?

卢平:光亮美观、不怕水浸、不变形、不褪色、坚固、耐温、耐酸碱腐蚀。脱胎漆器最大特点是:轻。比如木胎本身就带有一定重量,而脱胎就只有薄薄的一层或者几层夏布。正因为没有木胎等模型,就需要自己通过想象去塑形,这样出来的作品造型各异,十分美观,而且保存时间更长。

无尽山房脱胎漆器作品 田华/摄

今日重庆:完成一件脱胎漆器作品需要多久?

卢平:一件成品脱胎漆器,从设计图稿到推光,最终成品制作,需要几十道工序,工期至少要10个月以上。光用石膏制胎就需要6-8小时。

制作胚胎 田华/摄

今日重庆:进入这个领域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卢平:漆器界有一句俗语:三分髹,七分靠磨。而这个磨就是磨性子。因此,自从开始制作脱胎漆器后,整个人的性格更沉稳了,对传统艺术认识不同,艺术作品欣赏角度也不一样了。以前是单纯喜欢,比如欣赏一只花瓶,会看它的纹饰觉得很漂亮,工艺精细。现在会多个角度去欣赏,看造型、色彩、纹饰等。

无尽山房脱胎漆器作品 田华/摄

今日重庆:目前这项技艺已经成为非遗受到保护,你作为传承人会选择如何传承这门技艺?

受访者供图

卢平:作为传承人后,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除了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自己审美、提升自己技巧、更多更全面地开发出脱胎漆器的造型、纹饰外,还要想着如何让这门技艺不高冷,让漆器走进千家万户,让文化传承更久远。

所以,我会选择制作更多与生活相关的漆器,比如茶具、花瓶。

在宣传方面,可以从娃娃抓起,走进校园,让孩子从小就对漆器有概念。但大漆这种天然材料有其特殊性,很对人对大漆都会产生过敏反应, 因此,可以在校园里开展审美、漆文化、器物文化的理论推广,让下一代对大漆乃至大漆制品不陌生。包括我自己的孩子,我也是从小就给他讲解漆器的起源,认识各种漆器作品。等他学业结束,会尝试让他接触到这块。

当然,最快最有效的传承就是收徒。只要是有耐心、有学习天分的,我很愿意无偿教授。脱胎和木胎不一样,它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需要靠想象力,自己去塑形。所以,对造型的理解与把握十分重要。

受访者供图

今日重庆:怎么才是有天分?

卢平:其实,只要对对古代器物有兴趣有爱好,就是好的苗子。现在国家提倡文化复兴,博物馆已经成为热门景点了,多深入各大博物馆看古人造物、造像,对于脱胎漆器工艺也有极大帮助。而且不少影视剧也开始关注起漆器,比如前两年大热的影视剧《芈月传》里,就出现过漆案、漆碗、漆梳。

无尽山房脱胎漆器作品 田华/摄

编后语:

无论是博物馆热,影视剧的良心呈现,还是传承人的匠心教授,这些都是非遗的活态传承。愿漆器,这项华夏先民首创的古老器物,在卢平老师这样“传承人”坚守和创新下,不仅是可造之器,也是可用之器。

文/吴生林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