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经听过一个段子。 不太符合女权主义者们的价值观的段子。 有一次,家里不受宠的姨太太问起来,为什么老爷一个人,要娶这么多房老婆?完全不公平嘛。 老爷正在喝茶,指着桌子上的茶壶和茶杯说,你看,一只茶壶,配四个茶杯,自古就是如此。 这番话当然充满了某种色彩。 但它也说明了一个切实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茶壶和茶杯,在现实生活中,数量是不对等的——它们的匹配度,并不是由数量决定的,而是由容量。 茶壶是做什么用的呢? 是泡茶用的。 茶杯是做什么用的呢? 是装茶汤的。 (画外音)李麻花:茶杯也可以用来吓唬漂亮女主持人! 一壶茶泡出来,它不仅仅只分给一只茶杯——一个人喝茶是极无趣的,得一群人在一起喝才有意思。 为了让在座的人都能喝到茶,茶桌上,只一个茶杯,是肯定不够的。必定要按人数放茶杯,且,每只杯子不能太大,大了,茶壶里的茶汤不够分。 这样,才算是达到了某种平衡。 《2》 茶杯是用来喝茶的。 废话,茶杯茶杯,可不就是喝茶的杯子吗? 怎么不是用来喝茶的呢? 当然不是。 茶杯可以用来砸! 比如,某年,某两大互联网大佬吵架,争夺终端用户。 抢得白热化,正在宫心计勾心斗角的时候,最终失败的那一方的老大,听说在办公室里,摔了一套极精致的细瓷茶杯。 而另一方的老大,听说在办公室听了半个月的梵音。 这当然纯属江湖传言,是在争夺战尘埃落定之后,媒体写就的稿件里,一个不重要的细节。 彼时村姑陈正端着杯子喝茶,看到这个桥段,再看了看手里的杯子,做势想试试砸杯子的快感。 然而这只杯子,是著名的景德镇青花,还是手绘的满花,单独定制,世间仅此一只,犹豫再三,终究没舍得砸。 看,村姑陈这小女子,拿不起放不下,眷恋的东西太多,果然成不得互联网大佬。 最近,又听闻一位互联网大佬,砸了杯子。 这次的砸杯,比前几年两大佬大战时传言砸的那只杯子,分量更重——不仅砸出了公众的哗然,而且,砸出了另一个更大的瓜! 上次是两大佬互撕,这次是两大佬夫妻互撕。 因为是枕边人,因为曾经一起奋斗过,一起起于微时,故而,现如今的这场大战,更令人唏嘘。 就像岳不群手撕宁中则,不仅是岳子剑形象破灭,更是江湖上的神仙眷侣,伉俪情深的神话彻底破碎。 《3》 所以说,杯子是摔不得的。 还是老实用它喝茶吧。 喝茶的杯子,该怎么选择呢? 村姑陈的经验来看,首先,是不要选择太大的。 有道是,一杯为品二杯为饮三杯即为饮牛饮马,既是好茶,喝的人多,量便少,量多的必定烂大街不是好茶。 茶的量少,那用一只大号的杯子,视觉上就显得不太好看了。 有些茶友喜欢选择某些产瓷地区推荐的“主人杯”——硕大的一只杯子,跟个小汤碗似的,得多少茶汤,才能把这个杯子喂饱啊。 拿着这种杯子去喝茶,估计掌柜会很尴尬——若是都倒给你喝吧,那在座的其它客人便没茶喝了。若是每个平均分配吧, 那这么大只碗,只能倒一点点茶汤,漫到杯底一小截的位置,看起来,杯子是空荡荡的,显得掌柜不怎么舍得分茶给客人喝的感觉。 大杯还有个缺点,就是茶香易散,而茶汤易冷。 尤其是冬天,大杯的口通常很大,茶汤倒进去,没几分钟,香气就被大敞口给散掉了。 并且,杯口大,茶汤与空气的对流面积就大,如果是现在的北方,茶汤进去没三分钟,该凉透了吧。 去年元旦在上海的时候,下雪。一盖碗茶冲出来,没几分钟,盖碗便已经凉透了——连盖碗都凉了,何况杯子里的汤呢? 尤其是大块头的“主人杯”,更是凉得快。 这样一来,那些高沸点的香气,就闻不到了,真是遗憾呐。 《4》 村姑陈的选茶杯经验之二,不要选择毛孔粗大的茶杯。 修正一下,如果喝茶只是为了风雅,为了姿态好看,为了显得自己有格调,那选什么材料都没关系。 但如果要试茶,品茶,认真喝懂茶的香气和滋味,是真正奔着喝茶的味道去的,那还是建议选择白瓷茶杯,或者玻璃茶杯。 玻璃茶杯通透,便于观察汤色。白瓷茶杯有底色,能衬得茶汤颜色更饱满。 在上一个段子里,前几年那位互联网大佬摔的,便是一套名贵的细瓷茶杯。 如果这个砸杯传闻是真的,可见这位大佬在喝茶的段位上,还是很高的。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细瓷,在茶具界,是高配。 瓷质的茶杯喝茶,有很多好处。 首先,它表面光滑,不像粗陶那样有颗粒感,人人都能接受。 其次,它毛孔小,不吸香不吸味,能让茶汤的滋味,得到完整的保留,能让喝茶的人,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没有修饰过的茶汤。 再次,它的风格多元,可素白,可手绘,可写字,可画花鸟虫鱼,也可绘山水人物,可青花,也可斗彩粉彩 .....能满足各种性别,各个年龄段的用户的需求。 第四,它的器形,就是通行的“杯”的器形,没有那么多怪异的造型,无论跟什么样的盖碗,什么样的茶席,都可以搭配。 第五,它的内壁颜色,大多是白色。白色百搭,无论是哪种茶类的茶汤,都能跟它搭配得极好。 另外,白色的茶杯内壁,还适合观察汤色,观察汤的纯净度和透明度,能辅助辨别一款茶的品质。 可以说,瓷杯,是品茶鉴茶,最好的选择。 《5》 村姑陈的选茶杯经验之三,不要选杯壁太厚的。 杯壁薄的茶杯,散热快,不烫手。 而杯壁厚的茶杯,散热慢,热量一直积在杯壁里,端握时,容易烫手。 这是村姑陈的经验之谈,被烫过无数次的血的教训,请一定要相信。 另外,杯壁薄的茶杯,重量轻,端起来手不累。 杯壁厚的茶杯,沉实而厚重,端起来手很容易酸。 有茶友说,不对,我又不会长时间端举杯子,怎么会手酸? 此言差矣。 我们若是认真品茶,必定会端起杯子,闻茶香,看汤色,尝茶汤,再细细啜,小口慢咽,当茶汤喝完,还会搓动杯子,闻杯子的挂壁香........ 这一套流程下来,时间不会短。 若是重量级的杯子,一直拿着,手不酸才怪。 若是再加上杯壁很厚,散热慢,那更惨——想趁热闻一闻高沸点的茶香,结果杯子重,并且杯子很烫手,端起来一会儿就得放下去,岂不很沮丧? 好好的一趟喝茶之旅,便被一只不趁手的茶杯,败坏了兴致。 《6》 茶杯的作用,是喝茶的。 当然它也可以砸人,用以表达愤怒。 不过,当茶杯被当成发泄情绪的工具的时候,可能,这位砸茶杯的人,也会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故而,选择茶杯,要谨慎。 要选对材质,要选对器形,要选对厚薄。 最重要的是,要多喝好茶,以茶养身,以茶养性。在茶香袅袅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秋天,应该多喝白茶,润燥养生,平肝火。 也许,这一杯白茶,就能改变互联网的未来。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19年,小陈茶事白茶系列品鉴文章 …… 作者 | 村姑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