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粱河之战惨败之后,宋太宗赵光义心中便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痛,复仇辽国、收复燕云成了他一种近乎疯狂的偏执。他要报仇,他要雪耻,他立志要在武勋上超过自己的哥哥太祖赵匡胤,所以他绝不允许契丹辽国成为阻挡他前进脚步的绊脚石。 很快赵光义得到了一个“天大”的喜讯,辽景宗耶律贤病逝,辽圣宗耶律隆绪年幼,由其母萧绰摄政。在赵光义看来,耶律贤一死,萧绰和耶律隆绪孤儿寡母必然难以压制朝中众臣,辽国现在一定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赵光义已经等待了太久了,报仇的时机终究还是来了,现在是时候挥师北伐一雪高粱河之耻的时候了! 一、三路齐出,再掀国战 宋太宗赵光义大手一挥,三路大军二十万人随即开始北伐。其中北宋名将曹彬领衔担任此役总指挥并直接统领东路军主力部队,而西路军和中路军亦是分别由名将潘美、田重进分别统帅,而这里要特别提到,在潘美麾下还有大名鼎鼎的名将杨业(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的原型),阵容可称为豪华,几乎汇聚了北宋太宗一朝所有拿得出手的高级将领。 此役宋朝方面的部署是这样的,曹彬的东路军做为主力部队沿涿州方向逐步进逼幽州,其目的在于吸引辽军主力;当辽军将主力部队汇聚于幽州南部之后,西面的潘美、中路军的田重进则趁机突破辽军薄弱之处,最后形成三路夹攻幽州的态势。 整体来说,宋朝一方的谋划还是很有想法的。时机选择是辽国景宗去世,战略层面也充分发挥了己方兵力雄厚的优势,看起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胜利将会唾手可得,宋太宗赵光义在部署完一切之后,得意的笑了…… 二、看似顺风顺水,实则危机四伏 一是波澜不惊的开局。北宋的大规模北伐开始了。曹彬的东路军极为有效的吸引了由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率领的主力部队,从而使的辽国在燕云地区有限的兵力都集中在幽州南面阻挡曹彬的推进,从而为潘美的西路军和田重进的中路军赢得了机会。 潘美领衔的西路军先后攻破朔州、应州、云州等地;田重进领衔的中路军则攻占飞狐、灵丘诸地,并且利用“围点打援”的战术重创了蔚州一线的辽兵。中路军和西路军在连战连捷之后,已经快要形成汇合之势。 这一系列进展的取得让太宗皇帝欣喜若狂,然而让赵光义没有想到的是做为主力的东路军竟然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先后攻取了固安一线沿途州郡,已经要渐渐逼近幽州了…… 这个时候赵光义也有些疑惑了,辽国究竟在干什么呢? 二是错误的判断。实际上赵光义从一开始就判断错了。首先辽景宗耶律贤去世之后,辽国不仅没有乱,反而是在太后萧绰的经营之下展现出空前团结的一面,国力更是蒸蒸日上。其次,面对着气势汹汹而来的三路宋军,辽国一开始便打算直接对东路军下手,一举打垮了宋军主力,那么其余两路人马便不足畏惧了。第三,辽国恰恰有实现其战略构想的能力,其燕云铁骑的超强机动性完全可以在宋朝三路军队之间打个时间差,集中优势兵力将宋军逐个击破。所以,其实辽国一直在等,等宋军露出破绽…… 三是破绽恰恰出在东路军身上。一开始,幽州一线的辽国兵力确实空虚。耶律休哥采取逐步退让的方式先后放弃了固安、涿州以南的各个州郡,从而诱使宋军逐步拉长战线;转而他又利用燕云铁骑的机动能力迂回到宋军后方截断宋军粮道,迫使曹彬近10万人马不得不撤出涿州,退回新城。 然而这个时候,曹彬及其麾下的众多将领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而这个变化是致命的!眼看着中、西两路人马接连奏凯,曹彬他们也开始眼红起来,毕竟战功才是武将最快的晋升途经!于是曹彬在略作休整之后,立刻又带着中路军近10万人再次孤军深入进攻涿州。此时此刻……辽国人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三、一系列溃败接踵而至 面对曹彬的进攻,耶律休哥利用小股游骑沿途对宋军进行不断袭扰阻击,使得曹彬所部疲惫不堪,当他们再一次推进到涿州一线的时候,部队的士气已经低落到了极点。而这个时候,由太后萧绰亲自率领的10万辽军主力已经到达了幽州一线,并迅速挺进到曹彬所部的东面,与耶律休哥一起对宋军形成了夹击之势。 这个时候就是傻子也看出来要出大问题了。曹彬咬着牙命令士卒冒雨南撤,然而这个决策又是极其错误的。实际上不撤还可依托涿州城防坚守,现在却突然这样往回跑,宋军的步卒有哪里跑得过辽军的快马? 耶律休哥的部队便一路追杀而来,在岐沟关追上了宋军主力部队。这次追击使得宋军的主力部队从撤退变成了溃败,耶律休哥沿途追杀至拒马河,全无抵抗力的宋军在混乱中自相踩踏死者不计其数,辽军又趁势掩杀,使得宋军主力部队彻底崩盘,损失至少在五万以上。 紧接着辽军又把主力投向西线,接连攻下原先丢下的蔚州等地,宋朝西路军、中路军眼看着主力已经溃退,正在逐步退往定州、代州一线。原本这样,至少西路军和中路军都能够有序撤退、全师而返,但是偏偏宋太宗一道命令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名将饮恨 正当西路军即将撤回代州的时候,宋太宗突然脑子发昏命令西路军返回去,将云州、朔州、应州等地的老百姓都迁回宋朝境内,避免这些人口被辽国所掳掠。 想法是好的,但是行为很愚蠢! 现在整体战略已经呈现出一泻千里的溃败态势,现在不仅不将注意力集中在保全有生力量上,还要把数万百姓拉进来成为军队的累赘和负担,这样的做法无疑是让宋军去送死。 面对这样的情况,西路军副帅杨业提出辽人势大,应当派机动部队佯装进攻应州,吸引辽军主力;同时安排弓弩手守住朔州南面的要害路径,从而确保百姓南迁。这个计划可行,但是并不保险,万一辽军主力没有上当直取朔州,则大批的老百姓估计就走不了了,但是宋军部队不会遭受太大损失。 然而潘美为了迎合赵光义的命令,十分干脆的让杨业率领一支孤军顶上去拖住辽军主力,然后自己率领大部队守住后方,待百姓过去之后再接应杨业。而实际作战时,杨业的部队在朔州遭到辽军重创撤回到“陈家谷口”这个地方的时候,潘美的大部队却早已经违背原先的约定提前撤了,杨业在辽军重重包围之中浴血拼杀,伤重被俘。 当然,这里没有《杨家将》故事中头撞李陵碑那般悲壮的故事,不过老将军杨业被俘之后坚贞不屈,最终在牢中绝食而死…… 至此,此番北伐之役以宋军完败告终,一代名将杨业也只能含恨埋骨北国! 小编写到这里也不禁感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
来自: Yitwlvxjzzdcpw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