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义杰:《顺风相送》与中琉针路

 千秋志 2019-10-26
2019-01-16 22:59

内容提要:中琉之间的海上交通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至迟到明朝初年,随着明洪武年间“三十六姓”闽籍善操舟者的到来,中琉之间的海上交通开始畅通。中国海道针经《顺风相送》中记载了明代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中琉间往返针路。通过对这条针路的释读,再证之以琉球国程顺则的《指南广义》,从而还原出来的中琉针路的原貌,有助于我们充分了解中琉间持续了数百年之久的针路。

关键词:中琉、顺风相送;针路;程顺则;指南广义

作者单位:海洋出版社、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

引言

1639年,时任英国牛津大学校长的威廉·劳德大主教将其个人所收藏中文书籍捐赠给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一部无名钞本由传教士带回欧洲,中国的海道针经同时入藏鲍德林图书馆。1687年,中国人沈福宗在访英期间应约为该图书馆的中文藏书进行编目整理,将该无名钞本命名作《顺风相送》。1935年,向达先生在为该馆的中文藏书进行第二次编目时,将其全文抄录带回中国。1961年,经过向达先生校注的《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以《两种海道针经》为名出版,海道针经《顺风相送》始广为人知。《顺风相送》中有福建驶向琉球和日本的针路,因此在最近几十年引起学者的关注,不少学者对其中的中琉针路《福建往琉球》进行过解读,但因为《顺风相送》是中国古代航海家使用的一种导航手册,在中国有“舟子秘本”的说法,再加上它是一本海道针经的汇编本,抄写者将多条针路汇集在一起,使得众多的释读者往往不得要领,甚至有一些释读是错误的。本文通过对针路的逐一释读,力图还原其所记载的明代甚至更早些时候的中琉间的针路,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顺风相送·福建往琉球》针路

《顺风相送》由于是火长使用的导航指南,其中多为航海罗盘导航时代的专用术语,这本针路簿的钞手是一位不懂航海的文人,他将众多针路簿中从福建驶向琉球的针路以“拼凑”的方式堆放在了一起,其中的《福建往琉球》针路就是这样一段典型的针路。而这段名为《福建往琉球》的针路,其实是《福建往日本》针路,其上半小段为中琉针路,而后大半段则为福建驶往日本兵库港的中日针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就出现在上半段针路中,针路如下:

太武放洋,用甲寅针,七更船,取乌坵。用甲寅并甲卯针。正南,东墙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头。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风,东湧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南风,东湧放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头,至彭家、花瓶屿在内。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用艮针,取枯美山。南风,用单辰,四更,看好风,单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马齿山是麻山、赤屿。用甲卯针,取琉球国,为妙。

明清两朝,中琉之间海上交通,中央朝廷指定福建福州为始发港。由于受季风和洋流的影响,从福州闽江口起航的帆船,要先向东北方向航行,横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北部突出部的基隆,然后向东北航行,经过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过赤尾屿后到中琉分界处,驶向古米山,进入琉球国那霸港。本条即是沿着传统航线走向的针路,它的特点是有不同的起航港及多处候风起航点(岛礁),本条针路中有两个始发港:太武和梅花,两处候风起航点:东墙(东沙岛)和东湧(东引岛)。而终到港也有两处,为琉球国的北木山(八重山岛)和那霸港。

福建往琉球的第一个始发港为漳州月港的外港浯屿港,针路中的“太武”,指漳州的南太武山,它是浯屿港的望山。在《顺风相送》中浯屿港也常写作“太武”,都指漳州月港。厦门湾出海口古称担门,“东西洋出担门,分路矣!”乃明代中叶以后东西洋针路的交汇点。《福建往琉球》针路从漳州月港(浯屿)的望山太武作为始发港的标识,用甲寅针(67.5°)和甲卯针(82.5°)即北偏东方向航向,经福建中部莆田外海的乌坵屿,到达闽江口东南方向的东墙,并以此作为候风起航点,此为本条针路的第一阶段。东墙,又称东墙山、东沙山、东沙屿、东山、东外山,在针路簿中同为一地,即今福建连江外海的东沙岛。东墙(东沙岛)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往返福建沿海的船只都会以它作为候风停泊港,即作为锚地使用。

从漳州始发的航线到闽江口外南边的东墙(东沙岛)后,与从福州港驶往琉球的航线汇合,此后的前往那霸港的针路与福州驶往琉球的针路完全重合。针路中“正南”后阙失“风”字,即利用正南风的有利风向,从东墙起航,用乙辰针(112.5°)东偏南航向,横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北端的“小琉球头”——基隆。明以前,我国有关文献中,往往将琉球国称为大琉球,将台湾岛称作小琉球,而位于针路重要转折点上的台湾岛北部突出部,在针路簿上往往被称作“小琉球头”。只有郑舜功在《日本一鉴》的《桴海图经》中将台湾岛称作“小东岛”,将小琉球头称作“鸡笼山”。清代以后,则多取“鸡笼”、“圭笼”、“鸡笼头”、“鸡笼屿”和“鸡笼山”等。针路经台湾岛北端的突出部富贵角后,分出一条针路前往琉球国的北木山(八重山岛)。这条支线针路仍然使用乙辰针,即继续向东偏南方向航行,前往“木山”,“木山”为“北木山”之误抄,琉球国人程顺则说:“北木山,即八重山岛。”照此针路,就有了一条从漳州月港(太武、浯屿)驶向八重山岛的针路。因为从漳州港始发的针路在东墙与福州港始发的针路汇合,因此,也意味着这也一条从福州港(东墙)始发至北木山的针路。

中琉间的主要针路则是从福州的梅花港(今长乐市梅花港)起航的针路,一般要先到另外一个候风起航点东湧今东引岛等候风向,东湧位于东墙的北面,是从福州港起航的船舶候风港。在这里起航的船舶,要根据风向采用不同的针位驶向那霸港。如果是北风,“北风,东湧开洋,用甲卯(82.5°),取彭家山”,这是不经过台湾岛北端小琉球头(基隆)的针路,继续用东偏北的甲卯针或正东的单卯针(90°)驶向钓鱼屿,这是从东湧(东引岛)起航的针路之一;

如果遇到的是南风的话,“南风,东湧放洋”,从东湧(东引岛)起航后要用东偏南的乙辰针(112.5°),取小琉球头(基隆),这条针路要经过彭家屿与花瓶屿;

如果风向合适的话,则不必到东湧候风,直接从梅花港起航,“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针(112.5°)取小琉球头”,经小琉球头后,用单乙针(105°),“取钓鱼屿南边”,即以钓鱼屿南边作为针位的修正处,此时要改针位为单卯针(90°),驶向赤坎屿,再往前驶,即将到达中琉分界处。钓鱼屿,今名钓鱼岛,明代针路簿中多用钓鱼屿名。又有钓鱼台、钓鱼山别名。赤坎屿,今名赤尾屿,又称赤屿、赤尾屿、赤洋、赤礁。过了赤尾屿,用北偏东的艮针(45°)驶向中琉分界的“枯美山”。郭汝霖在《重编使琉球录》中指出:“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姑米山矣。”枯美山,又称古米山、枯米山、枯美山、姑米山,即今久米岛。陈侃《使琉球录》中说:“古米山,乃属琉球者。”琉球国人程顺则在《指南广义》中绘有“琉球国三十六岛图”,其最西南方岛屿就是姑米山(久米岛),故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中引用《指南广义》的针路后说:“姑米山,琉球西南界上镇山也。”由此可见,赤尾屿与古米山是中琉两国用来分界的两座岛屿,赤尾屿属中国,古米山属琉球国。

从福州驶向那霸的针路,一是从东湧(东引岛)起航,根据风向又分出两条针路,一条不经过小琉球头(基隆)从台湾岛东北方的彭佳屿经钓鱼屿、赤尾屿到那霸,另一条则经过小琉球头(基隆),经彭家山(彭佳屿)、花瓶屿、钓鱼岛与赤尾屿到那霸。二是直接从梅花港起航,经过小琉球头(基隆)、钓鱼屿(钓鱼岛)、赤坎(赤尾屿)到那霸港。

过了赤尾屿后抵达琉球国境内的枯美山(久米岛),久米岛到那霸港之间是一段很短的针路,“南风,用单辰,四更;看好风,单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马齿山是麻山、赤屿”,经过赤尾屿后,也是根据风向,使用单辰(120°)和单甲(75°)针驶向那霸港的外港古巴山,其中的“古巴山即马齿山是麻山、赤屿”为钞手混入或误抄的一句话,在我国针路簿中,马齿山专指渡嘉敷岛,座间味岛则记为马岊岛,依风向不同,或经马齿山,或经马岊山,均可驶入那霸港。本段针路较为简单,即从枯美山(久米岛)到那霸港,如无异常,一般经过庆良间列岛中的东马齿山(渡嘉敷岛)入那霸港。文中“是麻”为琉球语,为“岛”的记音,“是麻山”即为岛的意思。剔除乱入的文字,从枯美山(久米岛)到那霸之间的这段针路应为:“用艮针,取枯美山。南风,用单辰,四更,看好风,单甲,十一更,取马齿山。用甲卯针,取琉球国,为妙。”马齿山,按从久米岛用单辰针(120°)针位走向,则应为今那霸港西面不远处庆良间群岛中的渡嘉敷岛,过此岛后,改用甲卯针(82.5°)向东偏北方向航行即可进入那霸港。

可见,从福建起航驶往琉球国的针路到闽江口外时共有5条,其一:东墙(东沙岛)—小琉球头(基隆)—彭家山—钓鱼岛—赤坎屿—枯美山(古米、久米岛)—马齿山(渡嘉敷岛)—那霸港;其二:东墙(东沙岛)—小琉球头(基隆)—北木山(八重山岛);其三:东湧(东引岛)—彭家山—钓鱼屿—赤坎屿—枯美山(久米岛)—马齿山(渡嘉敷岛)—那霸港;其四:东湧(东引岛)—小琉球头(基隆)—彭家山、花瓶屿—钓鱼屿—赤坎屿—枯美山(古米、久米岛)—马齿山—那霸港;其五:梅花(广石)—小琉球头(基隆)—钓鱼岛—赤坎屿——枯美山(古米、久米岛)—马齿山(渡嘉敷岛)—那霸港。

图一、《福建往琉球》针路示意图

如图所示,明代福建驶往琉球的针路,主要由漳州月港(浯屿)和福州港(梅花)起航,其抵达的目的港有两处:一处是琉球国的离岛北木山(八重山岛);一处是针路的主要目的港——那霸。历史上,这也是一条持续时间最长的航线,从明洪武年间开始到清朝光绪末年止,这条航线持续的时间长达400多年。

二、《琉球回福建》针路

《顺风相送》中从琉球那霸港返回福建福州港的针路为《琉球回福建》,这是从琉球国那霸港起航到福州港另一外港“定海千户所”的航线,与《福建往琉球》针路不同,没有从那霸港返回漳州港的针路。从琉球那霸港回福建福州的航线,因受季风与洋流的影响,航线不能按前往那霸的航线原路返回,而是利用季风和洋流的作用,先以偏北的针位航行,在到达浙江南部的南杞岛(今南麂岛)后,再南下沿闽北海岸回到福州,回程针路如下。

港口用坤申,一更半,平古巴山是麻山。用辛酉,四更半;用辰戌,十二更;单乾,四更;单辛,五更;辛酉,十六更,认是东路山,望下势便是南杞山,坤未,三更半,台山,三更是乌麻山,坤针,见官塘。五更,平官塘,取定海千户所前,抛为妙。

从那霸港回程的船只先用坤申针(232.5°)向西偏南方向行驶一更半经过古巴山是麻山。“古巴山是麻山”为那霸港出港时经常经过的一处岛屿。程顺则《指南广义·福州往琉球》的“回福州”针路中,出那霸港后,“见古米山并姑巴甚麻山”,此“古巴山是麻山”或“姑巴甚麻山”都是同一座岛屿,在《福建往琉球》的针路中,抄录者误判“古巴山即马齿山”。在郑若曾《郑开阳杂著》中的《福建使往大琉球针路》“回针”中将它记作“古米山并麻山”,亦误。周煌《琉球国志略》记作“古巴汛麻山”,《指南正法》写作“包尔是麻山”,都是同名异写而已。我们以琉球国人程顺则的针路为准,从那霸港起航返回福州港的针路中第一个经过的岛屿是“古巴山是麻山”或“姑巴甚麻山”,按针路推算,或为那霸港西北方向的度那奇岛,今渡名喜岛。

出了古巴山是麻山,用辛酉针(277.5°)向西偏北航行,航程中因黑潮洋流的关系,需要不断调整针位,变换航向,所以这里出现了五处调整针位的情况,但基本持西偏北的针位航行,到浙江南部的南杞岛(南麂岛)附近后,开始转向坤未针(217.5°),即南偏西方向行驶,然后是一段沿浙江、福建沿岸航行的航线,福建浙江交界处的东台列岛,由东台山和西台山岛组成,针路中的台山或是其中的东台岛。乌麻山,郑若曾《郑开阳杂著》记作“黑麻桑山”,《指南正法》则记作“霜山”,程顺则《指南广义》说,“里麻山,又云霜山”,里为黑误写。按航路推算,乌麻山应是是四礵列岛中外侧的东礵岛。由乌麻山用单坤针(225°)向西南方向航行,抵达闽江口外的官塘附近海面,“平官塘”,说明船只仅经过此处,处于与官塘岛并行而过的船位。官塘,又作竿塘,即今马祖列岛,此处官塘指列岛的北竿塘岛,与连江定海所南北夹持,构成闽江口外从东北方向进入闽江的航道。从琉球国回程的船只从闽江口的东北面回来,到达的停泊港是闽江口北岸的连江定海所。定海所,今为福建连江县定海村,元明两朝均在此设千户所,故名定海千户所,是闽江口的重要海防水寨,从琉球回程船舶须先到定海所报关。所以,明清两朝,所有从琉球和日本来福州的船舶,均以定海为停泊港。定海所与梅花所,正好处于闽江口的南北两岸,同时成为中琉航海的起航港和回程港。

回程的针位是:那霸港—古巴山是麻山(渡名喜岛)—南杞山(南麂岛)—台山(东台岛)—乌麻山(东礵岛)—官塘(北竿塘岛)—定海千户所(福州港)。

由于受黑潮潮流和季风的制约,从福州(梅花所、广石)起航的船舶需在闽江口的东沙岛和东引岛候风起航,横渡台湾海峡的北部,经基隆、彭佳屿、花瓶屿到钓鱼屿,过了钓鱼屿后继续航行到赤坎屿,再向东北方向航行就到了中琉分界的枯美山(久米岛),然后经马齿山进那霸港,这是《福建往琉球》针路中主要的航线,也是持续数百年之久的中琉间航线。如本针路所示,从福建前往琉球的不仅有福州港起航的船舶,还有从漳州港起航的,它们北上到闽江口外的东沙岛后的针路基本就与福州起航的针路重合了。在福建驶往琉球的针路中,主要的目的港为琉球国的首都那霸港,琉球国的八重山岛也是目的港之一,即针路中误录的“木山”。从琉球那霸港返回福建的针路,从那霸港起航后,先向西偏北的航向行驶,横穿黑潮的支流到浙江温州的南麂岛附近,转向南偏西航行,经台山岛和四礵列岛后回到福州连江位于闽江口北岸的定海千户所,完成航程。针路在福州—那霸—福州之间形成一个东北、西南走向的椭圆航线。在清代徐葆光和周煌等册封使绘制的中琉《针路图》(图二、 清《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上,可见其呈环形的针路图像。

图二、清《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

从《福建往琉球》针路中截取出来的这半段福建到琉球之间的局部针路上看,这段针路是综合采用了福建本土火长和琉球火长针路簿结果。如将琉球国的渡名喜岛称作古巴山是麻山,是用汉语记音琉球语;而我国福建的东礵岛又用琉球语记音为乌麻山,显示出针路来自不同的针路簿。抄录者在整理过程中仅进行了简单的归并,又不了解针路使用的实际情况,于是就出现了去针中“古巴山即马齿山”的乱象,向注本未能察觉,又将“是麻山”分解出来作为一处地名,更是乱上添乱。另外,从福建起航驶往琉球国那霸港的港口有漳州月港和福州梅花港,因为风向和海流的原因,还有将东沙岛和东引岛作为候风的起航港。从梅花港始发的船只也可以直接驶向台湾岛北部的基隆或彭佳屿,然后经钓鱼岛列岛和赤尾屿到达中琉分界的久米岛,这样一段貌似简单的针路,由于这些原因变得非常复杂,再加上抄录者的疏失,将来自不同体系的针路簿混编在一起,就难上加难了。

三、《指南广义》中的中琉针路

自明洪武开始跟琉球国建立宗藩关系后,两国的海上交往甚是频繁,不仅在《顺风相送》这样的海道针经中记载有中琉间的针路,在琉球国的文献中也有不少中琉针路的记载,如清康熙年间琉球国人程顺则的《指南广义》,就有14条中琉针路。据程顺则在《指南广义》中介绍,他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得到一套福建航海家赠送的针路簿和航海图,经过编辑整理并吸收了琉球国内的针路,撰成一部专门用于中琉间航海的这部导航工具书。程顺则在《指南广义》中辑录了册封使记录的4条中琉针路,还有10条针路则来自于明朝洪武年间受命移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人所流传的《针本》。其中由那霸港起航驶往福州港的针路有6条,琉球国前往福建的针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从那霸经钓鱼屿到福州,另一部分与中国航海家使用的回针针路一样,经浙江沿海南下到福建福州。

(1)二月﹐古米山开洋﹐用辛戌并辛酉针,四十五更,取东涌山为妙。

(2)又三月﹐古米山开洋﹐用辛酉针,二十七﹑八更,看墨鱼骨成阵流系是洋心﹐用单酉针,一日就见山。如不见山﹐海水变绿色﹐又见白色。夜间可防近山。使开针﹐候至天明观是什么山﹐真无差也。

(3)又三月﹐古米山开船﹐用辛酉针,十五更;又用单酉针,二十更,见钓鱼台。又单酉针,七更,取彭家山。又用辛酉针,取官塘。

(4)又成化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午时﹐古米山开洋﹐用庚酉针,四更;又乾亥针,三更;又单乾针,四更;又辛戌针,三更;又单戌针,四更;又辛酉针,十九更,见台山。

(5)又古米山开舟﹐东北风,用单戌针,十更;又辛戌针,五更;又单辛针,五更;又单酉针,十更,见水色浑白﹐远看有山﹐又用庚酉针,认是南杞。

(6)又十月﹐古米山开洋﹐用乾戌针,十更;又用辛酉,五更;又用单酉,十更;又用辛戌,五更;又用单酉,五更﹐见台山为妙。

这6条针路都是经过程顺则整理过后,以中琉分界处古米山起航港,其中的前3条针路是经我钓鱼岛列岛到闽江口外的,与我国航海家使用的去针相近;后3条针路则与我国航海家使用的回程针路一样,也是经南杞山(南麂岛)、台山(台山列岛之东台山),针路不如我国航海家使用的那样完整,显得零碎。另外还有4条琉球国人从福州返回琉球那霸港的针路,冠之为“福州回琉球”,针路如下:

(1)梅花及东沙开船﹐若正南风,用乙辰针,十更,取小琉球头,便是鸡笼山圆尖。又用乙辰,五更,花瓶屿并彭家山;又用单乙,七更,取钓鱼台。离开流水甚紧。北过,用乙卯并单卯针,四更,乌屿。前面黄毛屿,北过,用单卯针,十更,取赤屿;北过,用单卯针,十五更,取古米山。北过,用单卯针,三更,取马齿山。用甲卯并甲寅,三更,收入那霸港,大吉。

(2)又东墙山开船﹐南风,用乙辰针,直取小琉球头。用乙卯针,五更,取花瓶屿并彭家山。用乙辰,取北木山即八重山岛。

(3)又东涌山开船﹐北风,甲卯针,取彭家山。若南风,用甲卯并乙卯针,取钓鱼台;北风,用甲卯并乙辰针,取太平山即宫古岛。

(4)又钓鱼台开船﹐北风,辰巽针,取北木山尾、小琉球头;又用乙辰针,取沙洲门;又用乙卯针,取太平山。太平山开船﹐用艮寅针,直取那霸港口,大吉。

这4条针路,第1条针路是从福州返回那霸港的针路,与中国针路簿中相关针路高度相似。其中(2)针路是从福州东墙(东沙岛)经小琉球头(基隆)驶往琉球国的八重山岛(北木山),与《顺风相送·福建往琉球》中驶往北木山的针路基本一样。(3)针路从东湧(东引岛)起航,经我钓鱼岛(钓鱼台)驶向琉球国的宫古岛;(4)针路大约与(3)衔接,从钓鱼岛驶向八重山岛(北木山),然后从八重山取那霸港。这4条针路确实都是从福州(东沙岛、东引岛)驶向那霸港的针路,但琉球国人会更多地中间取道前往琉球国南面的八重山岛和宫古岛,再回到那霸港,显示出与我国针路簿的差异。

《指南广义》中总共收录了14条针路,除上述10条来自琉球国的“闽人三十六姓”所传的《针本》外,还有4条针路来自册封使,两条从福州港始发,1条是从琉球回福州的针路,1条从漳州港始发的针路,从福州驶往琉球的来回针路如下:

(1)福州往琉球 东沙外开船﹐用单辰针,十更,取鸡笼头。北过,花瓶屿并彭家山﹐用乙卯并单卯针,十更,取钓鱼台。北过,前面黄麻屿﹐北过,用单卯针,四更,黄尾屿。北过,用甲卯针,十更。赤尾屿﹐用乙卯针,六更,古米山。北过,用单卯针,马齿山。北过,用甲卯及甲寅针,收入那霸港,大吉;

(2)又,五虎门开船﹐取官塘﹑东狮﹐用辰巽针,十五更,小琉球头。北过,用乙卯针,十五更,钓鱼台。北过﹐陇﹐单卯针,十更,赤洋。又单卯并甲卯,十二更,古米山。用单卯兼乙卯,至那霸港。

(3)回福州 十月十日巳时,出那霸港﹐用申针放洋﹐用辛酉针,一更半,见古米山并姑巴甚麻山。用辛酉针,四更;用辛戌针,十二更;用乾戌针,四更;单申,五更;辛酉,十六更,见南杞山。用坤未针,三更取台山﹐打水二十托﹐西边有横礁出水﹐用丁未针,三更,取里麻山﹐一云霜山﹐用单申针,三更收入定海。

(4)漳州往琉球 太武开洋,用单艮针,七更,乌坵。用艮寅针,四更,牛山。又用艮寅,五更,东涌山。用单辰针,如西南风,用乙辰针;东南风,用辰巽针,八九更,小琉球鸡笼屿外,平彭家山。如南风,用单卯针;东南风,用乙卯针,十更,钓鱼台。北过,南风,单卯,四更,黄麻屿,赤礁。北过,南风,单卯并甲寅针,又用艮寅;东南风,用甲卯针,十五更,古米山。北过,南风,单卯及甲卯针,四更,马齿山。甲卯,三更,收入那霸港口。

针路(1)以福州外港东沙山起航,针路与其他针路相似。针路(2)从五虎门起航后却取官塘、东狮,可能有误。此处官塘应为衍文,而东狮应为东湧,也就是说,这条针路是从东湧(东引岛)起航的。针路(2)中将赤尾屿自作“赤洋”,针路(4)又记作“赤礁”。针路(3)为从那霸回福州的回针,与《顺风相送·琉球回福建》相似,针路中将“黑麻山”误记作“里麻山”,但又说“一云霜山”,证实黑麻山为四礵列岛的总称。针路(4)为漳州驶往琉球的针路,但程顺则又说来自“封舟针路”,不知何据,因为明清两朝册封使从未从漳州始发的,或为误记。

值得注意的是,《顺风相送》及其他明代文献著录的针路中都将钓鱼岛称作钓鱼屿,而程顺则的针路因始于清康熙年以后,所以开始将钓鱼屿称作钓鱼台。

结 语

由于明清时期琉球国为岛国,中琉间的交往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得经过海上交通,由于中国帆船航海时期有优越的导航技术,其海道针经中记载了大量的中琉间海上交通的针路,即便在琉球国,中琉间的航海交往也多依靠“闽人三十六姓”中的善操舟者得以完成,所以,考察明代的中琉海上交通保留下来的针路记载,可以发现中琉间的针路从形式到内容都一脉相承。中国最著名的海道针经《顺风相送》中记载有中琉间的多条针路,通过释读,再证之以琉球程顺则的《指南广义》,说明历史上在福建与琉球之间有极为顺畅的多条针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