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国发生一场洪水,冲出一块中文石碑,韩国人见后脸都红了

 lpl求知获识 2019-10-26
2019-10-09 21:38

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深刻影响了邻近国家。历史上,朝韩两国所在的地区,曾经以“高句丽”、“新罗”、“百济”等作为对外名字。但不管名字和朝代怎么转变,朝鲜政权都常常是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不过关于这一点很多韩国学者却是不承认的。

而当年韩国曾经发生过一场洪水,冲出一块中文石碑,上面内容不承认历史的人见了必然要脸红。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场洪水是1963年出现的,因为水势很急,卷起了无数深埋地下的东西,其中就包括了一块用满文、汉文、蒙文书写的“大清皇帝功德碑”。

这块碑上说的大清皇帝,指的就是当年的皇太极。早在300多年前,皇太极为了解除入关后顾之忧,也为了把明朝的藩属国变成大清的藩属国,决定征服朝鲜。皇太极军马的到来令当时的朝鲜王朝第16位君主李倧感到措手不及,国都汉城被占领,李倧只好向皇太极投降。

皇太极意在收服人心,他在汉城外面专门设坛,接受投降,只要答应臣服大清,清军就会撤出境内。但李倧需要做一件事证明,这件事同时也是为了彰显皇太极功业:立碑刻字,在汉城外面竖起“大清皇帝功德碑”,作为皇太极征服的凭证,从此他们认大清为宗主国。

清朝撤回中原后,李倧也开始了修建工作。但是,朝内的臣子都将此事视为耻辱,不愿意为这座碑写文章,李倧命令张维、李庆全、赵希逸、李景奭4大文臣分别写一篇,之后将文字送到了清朝,皇太极手下的范文程稍作修改,再送回去,李倧改筑渡坛所,立起了此碑。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查看动态,清廷多次派人去视察立碑的进程,完工之后,清朝历代皇帝派使者入朝,使者都会去立碑的地方看一下情况,后来,朝鲜甚至专门设置了一批军马,用来护卫这块功德碑,不过这种情况在多年后发生了改变。

原因是到了清朝末年,清廷面临危机自顾不暇。1894年,清军在海战中落败,日军控制了朝鲜半岛,清朝不能再左右这块碑的去留,而日本也不希望朝鲜国内再保留清朝的势力,于是从1895年起,不仅这块碑被推倒,清朝残留在那里的宗藩势力也被一一剪除。

从此,这块碑逐渐被掩盖,到了1913年,它被人重新挖了出来,再次竖起。43年后,当时韩国的一位文教部长认为这块碑是耻辱的象征,看到它,就会令人想到当年先辈向清朝称臣纳贡的历史,它就像“迎恩门”(朝鲜国君迎接明朝、清朝使者的地方)一样,应该消失。

于是,这块碑再次被埋到了很深的地底。可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1963年洪水泛滥,它又被冲上了地面,韩国人见后只当天意,决定把它当文物遗产和民族耻辱的象征留下。所以现在这块碑竖立在乐天世界大楼后,过去几十年它曾经多次遭遇破坏,但它依然是历史的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