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田渡碑被韩国人视为“耻辱碑”,为何政府却加以保护?

 天亲馆 2020-02-25

这块石碑,中国称之为“大清皇帝功德碑”,韩国则称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以地名简称,则称为“三田渡碑”。

至于“国耻”,这就好比某甲暴揍了某乙,某乙不单要认某甲做大哥,还要自费立块牌子,歌颂某甲的功德,牌子上记录了自己被暴揍的全过程,而且还要挂在自家的墙上。

两国对石碑的称呼不同,做工也不同,国内的碑体雕刻大多比较精致,而这块碑则非常粗糙,这其中有工期的原因,也有对于这个被视为耻辱的石碑,朝鲜大概也不会认真打造的原因,实际上碑体安置没几天,其中一个就被破坏了。

这块石碑可谓命运多舛,安置不久就被人为的破坏了一个,一八九五年还被丢入汉江,但十八年后又被打捞上岸,到了一九五六年,石碑再次遭难,被人埋入土中,但八年后被洪水冲出······

一六一九年,萨尔浒大战爆发,杨镐兵分四路向努尔哈赤老巢赫图阿拉推进,最终的结果就是大败亏输,只有李如柏的军队见机较快得以保全,但主帅不堪舆论压力,不久自杀谢罪。

朝鲜国王为了报答大明帝国曾经的抗倭援朝,同时也是藩属国的义务,派出朝鲜军队参战,可惜战力如渣,实际上,清兵一个冲锋,几千人明军残余势力就或死或降失去战斗能力,朝鲜军看到后尚未投入战斗便已缴械投降。

注:历史上的这段场景的描述是被俘虏的朝鲜军官叙述,未必真实,因为只有夸大清兵的战力,才能给自己不战而降找到合适的借口。

虽然朝鲜军队并没有如期发挥任何作用,但当时尚未被推举继位的皇太极却看在眼中,毛文龙的皮岛势力尚且让人不胜其烦,何况领土面积不小的朝鲜呢,自己逐渐逼近关内,而后背可是全部暴露给了朝鲜,一旦自己的主力在明边战事中陷于胶着状态,而大明的部队由天津或者山东直达朝鲜,联合朝鲜部队可能会让老窝片瓦无存呐。

十几年后的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完全平定蒙古后,为了让朝鲜承认大清宗主国的地位,同时也是要对朝鲜小惩大诫,集结十万大军,针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说是暴揍也成,因为朝鲜根本不具备抵抗能力,没办法,要不是为了保住脑袋,谁也不想投降大清,因为入关前的满洲,文化水平很低,对此,朝鲜人是非常看不起的,但动刀也的确打不过,只能被迫接受这个现实。

朝鲜国王李倧最终在南汉山城投降,为此清军特地举行了受降仪式,地点就在三田渡渡口,为此朝鲜国王还制作了“大清皇帝功德碑”为皇太极歌功颂德,这也是三田渡碑名称的由来,就是投降的地点。

石碑总体高5.23米,碑体高3.24米,宽1.47米,厚度39公分,正面以满蒙两种文字雕刻,而石碑的背面的有着900多个汉字,先是叙述了当年的战争情况,中间部分表明了大清攻打朝鲜有理有据,后面则是歌功颂德等等,因为其中详细记述了朝鲜挨揍的全过程,所以这对朝鲜来说确是一种屈辱,这也是绝大多数人不想看到石碑的原因。

与其说是“皇帝功德碑”,不如说是一份控诉状,直接记录:

过程

大清崇德元年冬十二月,宽温仁圣皇帝(皇太极尊号),以败和自我始,赫然大怒,以武临之直捣而东······

当时,我朝鲜国王在南汉山城躲避了五旬(实际上是45天),整日担惊受怕如履薄冰,当时山城被围,四方勤王部队欲救不能,全部被清兵击溃,清兵迫近山城,他们的威势好像霜风卷起的秋箨,好似炉火烤鸿毛般轻松,皇帝(皇太极)表示要以德服人,投降,我放过你,抗拒只会换来屠城。

朝鲜国王召来诸位大臣做了深刻反省和自我检讨,由于我的昏聩,遭受天罚,致使百姓任人鱼肉,罪过全在我一人。皇太极说他不想屠城,他这么说,我怎么敢拒绝,为了宗室社稷,也为朝鲜子民不受涂炭,我决定投降。

大臣们都同意,几十人骑马陪着皇帝到皇太极军前乞降。皇太极以礼待之,言谈间推心置腹,所有人都得到了赏赐。投降后,朝鲜国王回到了都城,集结军队,一路向西,安抚民众恢复生产,有因战争逃难的民众也劝回老家,安居乐业,不幸中的大幸吧。

论罪

萨尔浒大战,朝鲜军元帅姜弘立助阵大明,兵败被擒,努尔哈赤只留下姜弘立等数人,其余近万人全部释放,对你们朝鲜的恩情很大。(但皇太极对此表示理解,因为抗倭援朝的时候毕竟明朝帮过你朝鲜,你朝鲜想报恩这没有错,当时出兵也是你藩属国的义务,你无法拒绝。)大清俘获朝鲜后宫妃嫔王子和大臣们的眷属,特地交待好生看护,并无骚扰,也算对你们仁至义尽。

但朝鲜在大清与大明两大势力间反复,对大清来说这种降而复叛的行为毫无信义可言,虽然你们不大听话,我们却屡次放过你们,所以做为报恩,你们要在三田渡立碑纪念,彰显皇太极的功劳和德行。

后面就是歌功颂德之类,但相对来说大清对朝鲜确实比较仁慈,不似对大明的杀伐果断。

归根结底,大清与朝鲜关系恶化,最终导致大清出兵讨伐的原因是朝鲜对大明的忠诚度过高,始终不愿意上皇太极这条船,皇太极认为朝鲜的行为是纯粹的挑衅,是把大明的灾祸转移到朝鲜自己身上。

第一个发现“大清皇帝功德碑”的西方人是一名海军中尉,1884年向美国汇报了此事,并将碑文拓片提供给美国的汉学家。

美国的汉学家们以文献、报告、论文的形式发布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广泛的赞扬,也对“太宗实录”进行相应的勘误,在汉语言的环境下能取得如此成就,身处美国的汉学家们备受追捧。

这件事的意义在于,当时的美国人获取了碑文的拓片,致使后续韩国专家曲解碑文惨遭打脸。

对石碑的损坏从未停止,厌弃程度更是与日俱增,石碑树立不久就被朝鲜人破坏,他们不愿接受这个屈辱的标志,当时的朝鲜一直是中国忠实的藩属国,他们崇尚历史悠久的中原文明,事无巨细无一不在模仿着中国,即使大明国灭,他们也还沿袭着崇祯的年号纪年。

2007年,三田渡碑被人喷上红色油漆,“철”(韩文“撤”)、“370”,背面“거”(韩文“去”)、“병자”(韩文“丙子”),当事人被抓,油漆被洗去,当时韩国人的意识形态已经改变,这种行为不再与大明有关,而是纯粹的泄愤行为。韩国的专家们,也刻意曲解了碑文的意思。

其实,韩国政府的意思很明确,虽然没有干预专家不负责任的言论和充斥着鸵鸟精神的洗白,但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尊重历史,尊重文物,不忘国耻,奋发自强,相对来说政府的态度比所谓的专家们要负责任的多。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