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巷(46)高师巷 薛亦然先生曾在《苏州小巷》一书中提到:“不认识苏州小巷,就等于不认识苏州。”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风貌,如胡同之于北京,里弄之于上海,而小巷之于苏州,亦是整座城市的底蕴所在。
苏州城内,千年小巷很多,其名称来历大多有迹可循,或出自一人,或一条河浜,或一段历史,或一个传说。位于马大箓巷北侧的高师巷,便是因巷内名人而得名。 高师巷东起王天井巷,西出中街路。据《宋平江城坊考》记载,巷内曾住过宋朝名官高定子。 高定子自小聪颖,博通六经,有济世之才,考中进士后,从县主簿一路官至端明殿学士。他为官以教化为先,常常发廪粮以济灾民,百姓对他很是爱戴。因为他晚年退居吴中,整日以著书自娱,著有《存著斋文集》,学者称他为“著斋先生”,高师巷便是由此而来。 不过这巷子里,可不止一个姓“高”的名人,据《吴门表隐》记载,北宋高俅旧居就在这里,所以也有一说,高师巷是因高俅而得名的。 高师巷长不到300米,但这里旧宅古迹遍布。巷内原有明代文震亨的故宅“香草垞”,以及崇义寺、仰家桥等,只是如今皆已不存。 高师巷2号、4号,原为近现代藏书家许厚基的宅第。许厚基家庭富裕,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个富二代,因此当地人讥笑其不学无术。许厚基一怒之下,发奋读书,斥巨资数万购书,广收宋、元、明古籍,并将藏书楼命名为“怀辛斋”,成为近代苏州的藏书大家。 后来抗战爆发,许厚基家业凋敝,开始以变卖藏书来维持生活,他本人又不事生产,坐吃山空,最后病故于巷内老宅。 高师巷内,不仅有藏书楼,还曾创办过报纸。苏州老报纸《吴县日报》是当时销量最高、在读者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其前身《吴语》就是1916年在巷内6号诞生的,初创时日出只500份,后在众编辑的齐心协力下,销量渐增。 销路打开后,《吴语》更名为《吴县日报》,原来的报名作为副刊名,规模变大,内容充实,业务也蒸蒸日上,是当时苏州三大对开报之一。 巷中段还有两处里弄式建筑群,一处名泰仁里,一处为同乐里。泰仁里连通高师巷与曹家巷,外部为西式,内部为中式。 ![]() 同乐里亦是中西结合,一溜的青砖外墙,在一众民居中十分显眼。两处建筑内部都有过街楼,居民在此往来说话,晾衣晒被,侍弄花草,显得十分热闹。 ![]() ![]() 巷内还有陪伴了老苏州人多年的和平书场、清末建筑顾宅,它们的正门皆在南侧马大箓巷。(详情点击“打卡'宝藏’小巷,听你未见过的苏州!”) ![]() ![]() 高师巷 ![]() ![]() 马大箓巷 高师巷22、24号是经畲堂张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现为私家园林。门前被芭蕉等绿植环绕,假山石隐于绿叶之后,白墙黑瓦,精雕细刻,看着很是气派。 ![]() ![]() 苏州小巷气质恬淡,绿树成荫,花影婆娑。巷中老人多,闲来无事,便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孩子也多,到了放学时间,便三五成群往家走,欢声笑语盈满整条巷子。苏州古城的悠悠岁月,令人感到心底恬然。 ![]() ![]() 在这样的小巷生活,想必也更多一份安然与随意吧。 ●苏州市姑苏区,东起王天井巷,西出中街路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