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淼讲伤寒论条文20桂枝加附子汤

 踏遍青山的中医 2019-10-26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条文中描述了这么一种情景,得了外感太阳病,汗出多了,不管是这个病本身造成的汗多,还是药吃错造成的发汗过多,反正出现了遂漏不止的多汗症状、怕风、小便困难,肢体变得紧张、无力,屈伸不便。

以方测证,咱们先看这个方子,理解了方子之后,用方子反过来推这是个什么问题。这是以方测证研究伤寒论的常用方法之一。因为很多条文交代太简单,所以必须用以方测证来研究。

桂枝加附子汤方,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炮附子一枚。桂枝汤的功效是增加营卫的津液与阳气的温热,这股得到增强的津液与阳气的温热之力,既可以修复中焦脾胃,也可以修复太阳、阳明。在此基础上加一枚炮附子,炮附是大热温阳之药。这么组合使用就知道本方更偏重于恢复太阳的阳气温热之力。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大幅增加体表的阳气温热之力。由此可知,条文中描述的各类症状,一定是以伤阳为主、伤津液为辅。

先有了这种结论,再通过结论反过来观察条文中的症状、解释这些症状、还可以进一步推演条文中并没有明示的症状。

先看一下条文中的症状:

  • 外感太阳病,汗出的特别多,遂漏不止的出汗;

  • 之后出现了怕风,怕风说明伤阳了;

  •  小便难,阳气是有推动的力量,如果温度太凉,热量不够,就会形成寒凝之势,凝固住了,就会影响这股推动之力。这很好理解,天冷的时候,人都会觉得身上紧张、不畅。所以此处的小便难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因为温热阳气不够造成的推动力不够,小便显得无力困难;第二种可能性是因为汗出太多,津液受损,小便无源,这两种可能性都有。从条文的语境来说,第一种阳气受损出现的小便难,更符合本条的语境。但是一定要考虑到汗出太多造成伤津液的小便无源的小便困难,别忘了桂枝汤中的芍药、甘草、大枣都有滋阴、养阴的作用。

  •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肢体感觉到有一些无力、乏力,还有略微的紧绷、紧张之感。“微急”而不是拘急,所以轻微的紧张。后面的条文将会讲到四肢拘急的条文症状。津液伤的特别严重会出现四肢拘急,筋肉紧张、拘急、僵硬。而本条以伤阳为主,伤阴为辅,所以是微急,这个“微”也有无力的意思。因为无力紧张、所以难以屈伸,活动不便。

在临床运用症状鉴别上注意把握几点:

  • 有恶寒症状,条文中用恶风来表示。恶风比恶寒轻一点。风吹着的时候会觉得冷,不吹的时候冷的不明显。

  • 有汗,脉象一定比桂枝汤的浮缓之象更虚弱,因为已经比桂枝汤更进一步伤到了阳气和津液。

  • 从脉位上来说,有可能现出浮脉,也有可能不现浮脉。现出浮脉是因为太阳病有浮象是正理;不现浮象的原因在于太阳的阳气和津液被伤过甚,过度虚弱,所以反而不显。

本方临床常用于修复太阳阳气不足;还有太阳和少阴并病的时候。比如有太阳病的症状:发热、汗出、恶风、恶寒,但同时也有少阴的症状手足凉、或者脉沉;显现出太阳病的症状,少阴病的脉象,这就是太阳病跟少阴病并病。

总结一句话就是:只要出现了少阴阳不足,同见太阳营卫偏虚都可以使用这个方子,不管症状表现出什么奇奇怪怪,可能是感冒、可能是皮肤病。比如我曾用此方治好过皮肤病的风疹、带状疱疹,感冒之后体温偏低、多汗症、身体疼痛证。六经取法只要确定了这一经的病位问题,什么性质的问题,你便可以根据症状规律取方运用,不用做过多深入思考,在临床中也会取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就像当年初学中医,以桂枝汤加炮附治好了带状疱疹,虽然治好了,但是当时并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这个方子能治带状疱疹,只是患者现出了体表溃烂、疱疹的症状。在表的皮肤病都属太阳;同时患者出现了手足不温的症状,手足不温是少阴的主证之一;同时患者表述:暖和后疼痛减轻,得温则缓;同时身上是有汗的,并非无汗。当时仅是如此简单的思维就开了桂枝汤加炮附,令我很惊讶的是,两幅之后疱疹流汤、流水的蔓延就停止并且结痂。这当然是寒毒疱疹了,如果是热毒疱疹再吃了桂枝汤加炮附,不定得严重到什么程度。所以确定了病位,有表证的太阳、里症的少阴。确定了病性:喜温阳的寒症。方子就出来了,当然还要鉴别有汗无汗,无汗就得使用麻黄剂。思维如此简单,但有着明确的临床疗效,背后的道理就是恢复六经的功能。六经功能得到恢复后,病去正复。

再说一个例子,曾用此方治过感冒的低温症。正常受了寒感冒后应该发烧,但是此案例体温偏低,浑身无力、犯困嗜睡。脉两寸有点浮,关尺都是沉的,就是太阳病的浮脉和少阴病的沉脉都有,还有明显的怕冷症状,摸额头和脖子汗不多,是润的,不是麻黄汤的那种干燥皮肤。

少阴病但欲寐,少阴病的主证之一就会出现神智上的症状:昏沉、昏睡。因为少阴主藏,心藏神,肾藏精。精神藏的功能受损就会出现但欲寐,睡不醒,全身乏力、无力。这就是二十条说的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既然有太阳病的浮脉,也有关尺脉偏沉的少阴病的沉脉,同时有少阴证的但欲寐,体表有无力、犯困,所谓的微急,只不过不是四肢微急,是全身都有这种微急的症状。有发紧、紧皱感,又觉得无力,也是用的桂枝汤加炮附,两剂明显好转,三剂彻底好了。用量按照一两等于三克的比例,汉代的一两是12.625克,但是咱们现在很少按这个量去用。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有这么一句话:“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明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乍听之下,又像咒语,咱先给换成白话。六经从太阳到厥阴这一个循环,一个圆,以太阳三阳为表,以三阴为里。比如,太阳跟阳明的关系,那太阳就比阳明更偏表一点,阳明就比少阳更偏表一些,三阴三阳整体来说三阳是表,三阴是里。

“阳明之右,太阳治之”意思是阳明有了问题,通过阳明的右——太阳来治阳明。就是通过外在表的那一经来治偏里的那一经。这什么道理?其实就是保护。就以太阳而论,如果太阳卫外固里的功能老是不得恢复,那么阳明就容易受邪。同理,太阳卫外固里的功能受损,三阴也容易受邪,就看这人体质强弱。所以为了使阳明,或者更里的三阴不受邪,就要在合适的时机把太阳护卫住。太阳护卫住了,外邪不得入侵,那么阳明、少阳、三阴才能养的起来。这就是从外护里、从外治里的治疗思路。

但是“太阳之右,厥阴治之”该什么解释呢?太阳是最外的一层,厥阴是最里、最根本的那一层,所以咱们说六经的顺序更像是一个圆环,而不是几层楼的结构。这要从厥阴的功能:阴阳交接说起。阳至极则升阴,阴至极则升阳。这需要有厥阴正常的功能才能完成。气血升到最表需要回敛,气血津收敛到最深处则需要升发,这也是由厥阴来管的,用术语来总结就是厥阴管的阳极升阴,阴极升阳。升极而降、降极而升这都是厥阴的功能。那么太阳不能往里固、往里收则求之于厥阴。再推演一下,少阴主藏,少阴藏的太狠不能升了,那也求之于厥阴。只不过讲这个道理的时候用五行学说更容易一些:水生木。所以不同的学说是对人体以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并且语言表述。因为人体过于复杂,只从一个角度去表述他,经常表述不清楚,也经常无法真正的理解。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不同的处理方法。也由此诞生出了不同的医学流派。就像以六经为基础,恢复六经的功能来治病;也有以藏腑为定位基础,通过恢复藏腑的功能来治病。

本方中的炮附子是由生附子炒制而成,以前说过炮制方法,此处不再多说。但提一下生附和炮附药力的区别,生附有很强的通阳、宣阳、行阳的力量,正是因为这股力量,如果量用大了,会让人觉得身上发麻、发僵、发硬,就是所谓中毒症状。把生附通阳、宣阳、行阳的力量减弱就变成了炮附,炮附就成了温里、温阳、温热的功效。去掉了宣阳、行阳之力,所以炮附不容易出现身上发木、发麻的症状。宣通阳气的力量,经常是咱们需要的药力,所以这时候就需要用生附。他的主要功能就是攻寒,所以炮附攻寒功效比生附差很多。用生附温里显得有些激烈。如果即要阳气得以宣散,又希望不要宣散的过快怎么办?加甘草。像四逆汤里,炙甘草量是最大的,有了炙甘草的制约,那么生附宣阳、散阳的力量就会变得有所和缓。再如果不想宣阳、行阳、散寒攻寒邪,就想温里,那四逆汤就用炮附。

用附子的时候,必须提一下用量。有的药叠加反应并不强烈,但是附子这味药,在药量叠加之后,药力的叠加作用也及其明显。咱们举一个想当然的例子,十克的生附,不管是四逆汤还是附子理中汤,开一剂喝一天,这是一笔账。第二笔账,二十克的生附也开一剂,喝两天。按照数学一除,应该第一方和第二方是一样的,实际很不一样。其实更形象的比喻是,比如说榔头,十斤的榔头砸两下所造成的破坏力跟用二十斤的榔头砸一下,所造成的破坏力是不一样的。比如这面墙,完全可以承受住拿十斤榔头砸两下他也不会坏,但是用二十斤的榔头砸一下就会裂。所以附子用量要谨慎,寒邪很重的时候,以生附子的攻寒量不要超过15克。15克都会有很多人出现发麻、发木,那些所谓中毒的难受症状,最合适的量是让患者吃到略微发麻,但是这个最合适的量,因人、因病、因季节都不一样,所以只能是测试,比如先从10克试起,吃到略微发麻,如果10克吃完之后也不麻也不热,就是量小了,量小也会有效,但是就像刚才举的榔头的例子,就要花更多的时间,本来一榔头就裂了,力量减少一半,10克的榔头可能得砸五回或者十回,这当然指的是攻邪。附子攻的就是寒邪,如果你用附子并不是为了攻邪,而是温阳、扶阳,那用量就要小,所谓猛药缓用。

怎么判断是要用大量的附子去攻寒,还是少量的附子温阳?方法很多,各种诊断方法,咱们在此介绍一种最省事的方法:就是看脉。虚脉自然用少量的附子,猛药缓用。如果是实像的脉,那量就要大,就要用攻邪之法。

尽量自己炮制炮附,以前也提过,用沙子在火上加热消毒,等沙子里那股河泥的腥臭味、异味消除的差不多后,就可以用来炒附子。如果是整个的附子,炒到八成,皮开裂,就算成功,这个药力是最好的,我反复测试过。如果是片状的,炒到一半的附子出现发黄,就可以出锅。如果炮制时间过长,附子里面的药效也会被破坏掉。所谓炮制的过程就是把里面散阳的力量给去掉。这股力量去掉之后,人就不容易发麻、发木。之所以发麻、发木是因为宣阳之力过强,阳气过去了,津液、血液没过去,一时有阳无阴出现了发麻、发木、发僵。

治虚证久病,一般天黑后不吃附子这种热药,因为反正不是一时能治好的病,何必要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晚上阳气该收敛的时候还要激发阳气?老是这么违背天时,肯定会有祸害。但如果是近病,急病,患者正病的难受,那就不用管晚上、白天,因为急症也不可能吃很多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