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为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一般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它是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家庭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只写情,绘景而不只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从宽泛意义上说,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因情造景等都属于借景抒情。如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写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柳宗元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其次,立法原意的把握。对《行政强制法》第53条规定,立法者在相关释义中作了权威解读,“对于金钱给付以外的案件,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在审查后裁定执行的,原则上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相关程序执行,但也不排除在人民法院审查裁定执行后,由行政机关具体组织实施”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释义与案例》,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197页。。结合《行政强制法》修改意见稿第四稿第60条规定的由法院负责执行事后被删除,说明《行政强制法》是为裁执分离预留了空间的,裁执分离合法说是成立的。 二、景物选择与原型意象借景抒情首要的是景物的选择。在几千年文明进程中,有些景物渗透在我们中国文化之中,与中国的人文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它们熔铸了主观感情,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意义,如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我们把这些景物称为原型意象。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原型看作集体无意识和种族记忆,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则拓宽了原型的定义,认为原型即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我们对原型的理解以弗莱的定义为基础,这种反复出现的意象,其中也包含了某些原始意象。在我国古代诗词和戏曲中,像松、竹、梅、兰等都是备受青睐的意象,虽然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但诗词中总会体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渐渐发展成为一种象征模式。在弗莱看来,这种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原型:它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弗莱还认为:“诗歌的意义或定式只不过是具有概念内含的意象结构。”(参看弗莱。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这足以见出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意象要受到时代、环境、情感等很多因素的影响,更受制于意象的传统制约。譬如松、竹、梅、兰等一经赋予意义并被社会广泛认可之后,便广为流传,成为一种特别的概念内涵。它们作为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成为了一种文学象征,按照弗莱的定义,它们也是原型意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这样的原型意象非常丰富,成为中国人阅读和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很多,如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等;思乡类,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等;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杜鹃、猿猴等;爱情类,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等;战争类,楼兰、柳营、羌笛等;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等。这些原型意象,是一种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心中的意象,无论是从古诗词曲中还是从现实意义中看,它体现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审美情感,并根植在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体现的是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对其注入的情感和审美。 三、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程序借景抒情作为一种抒情方式,也作为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外,它内在地蕴含一些基本的操作步骤,这里结合案例来分析。 辛弃疾路过赣州写下了名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如果我们还原这首词的写作过程,大致是这样: HIV感染儿童应尽早开始HAART,如果没有及时HAART,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在出生后第1年达到20%~30%,第2年可以超过50%。 其一,词人来到造口,不觉回想起与此地有关的那段历史,触动了他忧虑国事的敏感神经。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辛幼安词》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 其二,如何表达自己内心激荡的情感呢?眼前有郁孤台森然耸立,有清江水悠悠流淌、船帆来往,有满目青山远去。词人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看到远山,慨叹国家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情以景兴,借景抒情。为了表达这种深广的慨叹和愤懑之情,词人主要选择了郁孤台、江水、青山等景物来描绘。 其三,如何描绘这些景物呢?“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到台下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 其四,语言形式整饬。后人评价这首词结构精巧,和所表达满怀忠愤之情融为一体。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云:“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绘,自抒悲愤。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盖以真情郁勃,而又有气魄足以畅发其情。起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下片,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末以愁闻鹧鸪作结,尤觉无限悲愤。”在音节处理上也颇为讲究,清陈廷焯《云韶集》云:“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梁启超评此词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 也就是说,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大致有三个步骤,第一,情感定向,选择合适的景物;第二,情感着色,描绘景物;第三,情感表达,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归结起来,我们把借景抒情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提炼为三条:1.选择景物;2.描绘景物;3.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写作活动整体设计一、总体设想部编本教材七年级第二个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会抒情”。众所周知,从抒情方式上看,可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作者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即为直接抒情;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把情感渗透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由读者慢慢体会,则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属于含蓄表达,涉及的写作内容非常丰富,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还有因事缘情等。就一次写作而言,如果让学生完全学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立足于部编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将本次写作教学聚焦于借景抒情上。 借景抒情作为重要的写作技法,在中学阶段常常被老师们教,但似乎没有教会。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据观察,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大家一直教“是什么”,甚至也教“为什么”,但一直没教“怎么做”。写作是种智慧技能,只有陈述性知识,是学不会的,必须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习和训练。 本设计立足于借景抒情的核心知识,设置情境,以真实性任务为驱动,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怎么进行借景抒情”过程中掌握写作的基本要领。 二、任务情境某同学转学离校,班主任老师请同学们亲手绘制一张明信片,届时老师挑选其中最好的几份作为礼物寄给该同学作为纪念。请同学们从景物的选择、景物的绘制、含蓄的寄语三个方面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经验:学生有描写景物的经验,也了解借景抒情的概念。 6.4.4 花叶病:①及时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鱼藤精乳剂600~800倍液喷雾。②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抗毒剂1号200~300倍液,间隔 7~10天 1次,连喷 2~3次。 主要学习困难:1.如何选择最恰当的景物,含蓄地抒发情感。 2.景物与表达情感的主观性之间怎样产生关联。 3.对表现这种情感关联的语言形式的了解较少。 四、学习目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完成写作任务,抓住景物特点和传统文化赋予景物的情感内涵,切合一定的写作目的,含蓄地抒发情感。 五、学习活动过程(一)情感定向,选取合适的景物 4.情景交际法:各种语法规则的练习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这也是学以致用的一个极好的方法。现代科技为此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我们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出一个个形象直观的、富有趣味性的、生活中真实的画面与场景,给他们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他们可以听,可以读,在听中体会语法,在读中发现语法;他们可以说可以写,在说写中运用语法。由开始的有意识地用语法规则来约束自己,到后来逐渐地、自然而然的口随心声,到笔随心声,能用正确的句子表述出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当然课件得需要教师精心的去准备和设计。 活动1.复习导入,旧知带新知。 1.读背刚学过的几首古诗。 杂诗(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大,况乃未休兵。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简析这几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选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 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借助对异地相见的同乡人询问自家窗前腊梅开花的情况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第二首诗,诗人杜甫在白露节的夜晚,见盈盈清露,心生寒冷而产生幻觉,借助对家乡月亮的天下最明的感叹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我们儿时就背诵的李白的那首经典的《静夜思》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崔陈明月归”,“明月”这个景物在古诗中往往被用来表达思念或者思想的情感。同样的情况出现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诗人借青青的“柳色”表达对即将远行的友人(元二)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新嫩的柳色又有着对友人能拥有美好前程的希冀和祝愿。“柳,留也。”自《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开始,柳就成为了古人诗作中寄托惜别之情的特定景物。 针对建筑信息模型产业联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各地方政府在联盟发展中充当着联盟组建和发展的引导者、支持者,联盟外部环境的完善者,联盟外部监管者,联盟项目发包者以及联盟成果价值的保障者的角色;在参与联盟工作过程中,政府应遵循目标明确、动机公益、适度干预、间接参与、引导为主、资助为辅的各项原则,开展制定引导政策、构建信息资源平台、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制定激励扶持制度、完善联盟法律、法规体系、实施联盟监管等工作,引导各BIM联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通过刑事、民事、行政等审判手段,依法制裁破坏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生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保护好乡村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二是依法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开展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庄“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及开展畜禽养殖退养、耕地污染治理、水域生态修复等工作;依法支持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促进乡村绿色发展。 明确:诗人表达不同的情感会选择不同的景物。同时,古代诗人表达特定情感往往会选取特定的景物。 活动2.呈现情境,选择景物。 1. 呈现情境,提示情感的丰富性。 就公众而言,若要在社会管理中与政府实现稳定的合作,除了应具备平等的地位,相当的素质和参与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能为公共的、长远的利益而牺牲自身眼前利益的理性的妥协精神。近年来,我国公民主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途径参与政府决策与公共治理领域。在这些参与途径中,参与各方应按政府和法律规定的程序,尊重彼此的利益诉求,心存积跬步以致千里的气度,消除短视与歧视的狭隘心理,寻求利益的共同域,从而在协同治理的广场中建立起和谐、理性、包容的关系,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某同学要出国上学了,班主任老师请同学们亲手绘制一张明信片作为礼物送给该同学。请想一想,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呢?说说理由。 谷氨酸能靶向的抗抑郁药物研究基础源于NMDA受体阻断剂氯胺酮抗抑郁效果的发现。氯胺酮是一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供人类使用的麻醉剂,同时也是毒品“K粉”的主要成分,它于2000年被报道能在治疗后数小时内引起抑郁症核心症状的明显临床改善; 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重要发现,这一发现也引发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大力研究,以了解谷氨酸信号在抑郁症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并用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教师提示:朝夕相处的同窗分离在即,此时你都会有些怎样的心情? 既有往昔情景的回忆,又有离别难舍的忧伤,还有再次相见的期许,或许还有美好未来的祝愿。 2. 小组讨论,想表达什么情感,会选择什么景物并说明理由。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 活动3.分享交流,明确景物选择的情感定向特征。 分小组交流,关注理由的合理性和充分性。 明确:借景抒情,景物的选取由情感来定向。 (二)情感着色,描绘你眼中的景物活动1.给范例,感受景物描写的主观性。 1. 在活动1中你已经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选取了景物,接下去你会怎样绘制呢?数量、颜色、形态上会有怎样的考虑呢? 2. 范例讲解:古诗词方面和课文中的例子。 于化疗前1天开始,2组均给予地塞米松(口服,4 mg/次,3次/天),维生素B12(口服,1 mg/次,1次/天)和叶酸(口服,0.5 mg/次,1次/天)。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送友人》首联点明了送别友人的地点,“青”与“白”是对景物“山”和“水”的色彩描写,青白相见,色彩明丽。“横”和“绕”是对“山”和“水”的形态上的描写,“横”写山之静,“绕”写水之动,动静结合,生动传神。紧接着,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古人常用飞蓬、转蓬、飘蓬来比喻漂泊的生涯,因为此物有着屈从大自然,不能自主的共同特征。一个“孤”字既是从数量上,也是从形态上写出了李白对友人前程不定的担心与疼惜。“浮云”的“浮”,再次从云的状态上做比,形容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落日”的“落”也是一种对景物形态的描写,但是包含着“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前路阳光灿烂,圆满遂心。“班马”指载友人远行的马,马儿懂得主人的心情,发出了萧萧长鸣。诗人借助对诗中景物的数量、颜色、形态的描绘,将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画面温馨,感人肺腑。 鲁迅先生的这段经典的写景片段,通过对菜畦和桑葚“碧绿”“紫红”颜色的形容,对石井栏和皂荚树、黄峰以及叫天子“光滑”“高大”“肥胖”“轻捷”形态的形容,写出了百草园景物的可爱,进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原因。 明确:景物描写不是客观描写,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活动2.描绘明信片中“我”选择的景物。 1.选择心中的颜色并用相应颜色彩笔在表格景物中打√,并阐释给景物选择颜色的理由,记录在表格“景物名词”的后面。 2.用形容词和数量词进一步描绘你要画的景物的数量和形态,填写在表格景物名词的前面。 明确:景物的描绘除抓住特征外,要充分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 当我信步来到了一栋教学楼前时,透过玻璃门,我看见大厅里一侧的桌子旁坐着一位年轻的保安,当时他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文学书籍,正在旁若无人地阅读着,显得温文尔雅。 (三)情感表达,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活动1.给范例,感受不同的情感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1.景物已经绘制完成,根据所绘的画面,还要在明信片上配上一段含蓄的寄语。 2. 范例讲解:古诗词方面/课文中的例子。 (1)长句表情绵长,短句表情明快。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在此,恩格斯谈到的整个怀疑论论证,我们可简称为“表征论”,这种怀疑论承认“感官向我们提供的报告”是认识的基础,此感官报告即心灵表征,我们直接知道的只是心灵表征,因此无法知晓外部事物本身。为了有更直观的理解,我们可图示如下(图1): ——鲁迅《社戏》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 ——刘成章《安塞腰鼓》 (2)叠词既可摹声,又可摹色,表达情感更加充分真切。如李清照《声声慢》、迢迢牵牛星。 (3)对仗语句匀称,有节奏感,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明确:不同的语言形式往往会表达出不同程度的情感。 只听“三、二、一,奔跑吧,小主人”,我们的“战斗”便开始了。大家你追我赶,我们边防守,边组织进攻,玩得不亦乐乎。很多人都是在撕别人名牌的时候被另一个人偷袭,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最无奈的是我的好友杨宜凡,因为体力不支,实在是跑不动了,只能主动放弃,一个男生便过去把她的名牌撕了。我虽然也很累,但我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要为集体荣誉“战斗”到底。有个男生一直围着我转,我见情况不妙,“啪”的一声躺在了地上,那个男生见无机可乘,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活动2.学习寄语的样例,学会含蓄表达。 1.呈现样例。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 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 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有小草的翠绿。 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2.解析样例。 1.2.2 起搏器干扰 医院和家庭内使用的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微波炉、电磁炉等,可抑制起搏器发放电脉冲而停止工作,对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构成一定的威胁。 马致远的这首元曲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小令虽短,一共二十八个字,无一“秋”字,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小令的前三句十个景物名词堆砌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用这样独特的语言形式描绘出了断肠人真实的生活环境,也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样例二则是通过一组排比句,借助不同景物的不同风韵比兴,抒发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主宰者的情感。 明确:借景抒情,除了选择合适的景物,描绘景物时融入自己的情感,还要找到合适的语言形式。 活动3.写寄语,文配画,点评修改。 1.学生尝试各自独立写寄语。 2.选择两三个学生练习点评。 3.学生修改。 作业:课内已经尝试了明信片的制作,课后请同学们每人亲手完整绘制好明信片,届时老师挑选其中最好的几份作为礼物寄给该同学作为纪念。注意要从景物的选择、景物的绘制、含蓄的寄语三个方面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