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听到我们班运动会得第一名的消息,你会说什么? 生:喔耶,我们赢了! 师:上海正在召开进博会,走在灯光璀璨,风光旖旎的黄浦江边,你会发出什么感叹? 生:哇,好美! 师:这种感慨,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语言抒情 生:直接抒情。 师:对,我们把内心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这种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可是我们中国人有种抒情的习惯,更喜欢含蓄、委婉、蕴藉地抒情,叫间接抒情。借助景物来抒情就是间接抒情的一种。这和直接抒情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里包含一个动词,是什么? 生(部分):借。 师:对。借助和我们情感有关系的景物去表达情感,是为了怎样的抒情? 生:含蓄地抒情。 一、回顾学过的古诗,感受借景抒情(回顾唐代王维的《杂诗(其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为高校师生的日常研学提供服务。为此,图书馆每年都会花费上千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和各类书籍资料,这其中涵盖理科、工科、文科、艺术等学科,为师生提供信息索取的便捷环境。 师:《杂诗(其二)》借助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生:1:借助寒梅抒发了思乡之情。 师:杜甫《月夜忆舍弟》又是借助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生1:借助明月来表达思乡之情。 师:从小学的《静夜思》,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月亮成了古代诗人寄托思念表达相思之情的特定景物。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又是借什么景抒发什么情呢? 生1:借青青的“柳色”表达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离别之情。 师:“柳”,是什么的谐音?“柳者,留也!”早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后,“柳”就成了古人送别友人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特定景物。从刚才我们温习的古人三首诗歌之中,同学们有没有感受到,我们的古人喜欢借用景物来抒发情感,用特定的景物来抒发特定的情感? 二、选一选,为明信片选择合适的景物教师呈现任务情境: 某同学出国上学即将离校,班主任老师请同学们亲手绘制一张明信片,届时老师挑选其中最好的几份作为礼物寄给该同学作为纪念。请同学们从景物的选择、景物的绘制、含蓄的寄语三个方面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我们要分三个步骤完成这个绘制明信片的任务:(板书)选景、绘景和寄语。朝夕相处的同窗分离在即,此时的你会有些怎样的心情? 生1:悲伤不舍的心情。 生2:还想和他生活在一起,留恋之情。 生3:还可以是一种祝福,希望他在国外能学习、生活得更好。 师:这里的情感,可能还有回忆、留恋、祝福,离别的忧伤,未来美好的祝愿,再次相见的期许。我们按小组,领一份心情,会选择什么景物? (学生分四个小组讨论,四份情感:回忆;不舍;祝愿;期许。交流。) 组1:秋天凋零的枯叶,孤零零的一个人,秋叶可以再生,我们和朋友以后还可再见。 综上所述,中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伴有特殊CT影像学表现,通过对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能显著提高检出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师:既有难舍的忧伤,也有期许之情。一种景物可以寄托相关联的情感。 组2:我们选择的是银杏树,学校曾经举办过一次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在银杏树叶上写“和平”的活动。这是我们经历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回忆。 师:银杏树是你们曾经经历的往事的回忆,是一种景物载体。 组3:我们组选择松柏,因为松柏常青,友谊常在。朋友走的时候松柏是绿的,回来的时候也是绿的,证明我们的友谊也不变。 两人紧紧地缠在一起。良久,一杭抱起雪萤,钻进窝棚。窝棚里,拥挤地放着一张简易单人床。雪萤手里拿着那个手提包,躺在床上后,用脚把提包踢到了床的另一头。 组4:我们选择了蝴蝶。毛毛虫小的时候很不起眼,等它长大的时候,就会变得很好看,希望这位出国的同学,未来能越来越美好。 三、画一画,为明信片绘制美丽的景物师:好,在刚刚的这个环节同学们都选到能表达内心情感的恰当的景物。接下去,你会怎么描绘这个景物呢?你会用什么色彩来描绘它?什么形状?什么状态?除了主体景物,还要画什么呢? 生:背景。 生:数量。 师:好。描绘景物时可以考虑得很多,我们不妨从形状、数量、颜色这三个方面入手来描绘。小组讨论下。 在他的观念里,做任何事情都分两个层次,基础层和提升层。“一件事情做到某种程度是底线,是必须达到的60分;而从60分到100分,需要不断提升,是需要一直思考的事情。” 生:一只蝴蝶,五彩缤纷的,在采蜜,寓意未来生活甜甜蜜蜜。 生:一堆松树,22棵松树,翠绿色,体现我们永恒不变的心意和青春。 生:银杏叶,金色,因为是回忆,暖色调;数量是两片;形态,金色中泛青,在空中飘荡,浪漫的感觉。 生:秋风中,一棵大树,22片梧桐叶,上面那片梧桐叶代表那位同学。 师:在用语言绘制景物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景物颜色、数量、形态等方面的描绘使情感的表达较先前理由阐述时更细腻、深邃了。下面请看李白的《送友人》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看看从中你有什么启发。 过片分换头与不换头两种,《卜算子》属于后者。对于《卜算子》这样的精简小令来说,过片于一首词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该词调过片方式丰富多样,常以递进、承接、转折为主。 (屏显李白《送友人》、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媒体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相互依存,发展模式是在发展路径基础上的形塑,发展路径则是发展模式的外在铺陈。根据江西本土报刊融媒体发展,笔者认为在探索报刊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师:你看,李白《送友人》里“横、白、绕、孤、浮、落、班”等词,作者的情感蕴含其中。你再看鲁迅笔下的景物,“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肥胖的黄蜂、轻捷”等等,充分把作者的好感和美好记忆体现出来了。感情不一定需要直接表达,借景抒情也能把情感表达出来。对于景物,作家们从不是客观地描写,而是蕴含了他们丰富的情感。 四、写一写,寄语里满含你深深的情谊师:我们接下去写寄语。怎样的语言形式能够使得情感表达更感人至深的呢? (屏显鲁迅《社戏》、刘成章《安塞腰鼓》) 师:《社戏》中写山是怎么写的? 生:完全写出了山的形态。 师:刚才同学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我请同学们来关注语言形式。 2.2.2 Decomposition of vanillin to small carboxylic acids 师:《社戏》中的句子是一个长句,它只有一个中心词,只不过用了很多形容词去形容它。而刘成章《安塞腰鼓》中间有一组短句。长句表达情感比较深邃绵长,短句表达的情感就比较激烈明快。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李清照《声声慢》和《迢迢牵牛星》。第一首用7个叠词写出了李清照愁苦一生的悲凉心绪;第二首,“皎皎”“札札”,叠词不仅能够摹声,还能摹色,表达的感情更充分、真切。此外,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大家都会背诵吧?请大家齐声背诵。(生背)这首诗对仗语句匀称,有节奏感,增强了表达的效果。老师刚刚给大家举了三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感受,语言形式的不同对表达情感程度的区别。当然可能还有更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这里只是老师想到的三个方面的例子。 (屏显寄语样例见P19页活动2呈现样例) 师:第一首通过十个景物名词的堆砌没有写一个“秋”字,却把“断肠人”思乡的情感写得是肝肠寸断。第二首,通过“蓝天”“白云”“大海”“小溪”“原野”“小草”的对比,通过排比的句式,表达了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敢于为自己的生命发声,在生命长河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接下来我给大家三分钟来写寄语。 (学生写,写后交流) 生:翠绿的颜色是我们青春的梦,常青的松柏是我们不变的心,灿烂的阳光是我们欢乐的笑。愿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愿你我再相见! 生:秋天还是那么凄凉,窗前的那片金黄色的梧桐叶,慢慢飘向远方……是啊,无论你身处何方,我们依旧等着你! 共享经济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劳动者过度依附商业组织的状态,劳动者也获得了主动性,可以直接向需求者提供服务和商品。共享经济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了帮助,帮助他们解决资金和办公场地等问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随着全民移动化的发展,出租车司机、民宿短租等行业开始和互联网对接。移动支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普及,使共享经济平台的服务和功能更加完善,保障了平台的快捷性和中介性。人们的出行与生活得益于共享经济的发展,开始变得更加便捷化。 生:抬头一望,蝴蝶正飞去你离别的方向,希望蝴蝶能带去我的思念。 为了提高全面预算的编制水平,在铁路运输企业的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预算编制方法。比如,对于铁路运输企业的收入、支出和利润总预算,则可以采用弹性预算编制方法;对于各类设备的维修支出预算、运输支出预算、营业外支出预算等则可以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能够进一步节约成本;对于预算期与会计年度相脱离的,或者是现金预算等,则可以采取滚动预算的编制方式。 生:金色的叶子,金色的回忆,瑟瑟的秋风拂过那金色的杏树,两片金色的树叶在空中飞舞,格外耀眼,那是我们永恒不变的友谊,那是我们一起奋斗的美好时光。 师:在刚刚的环节中,大家所用的语言在语言形式上有了一些雕饰,如要呈现更深情的寄语,请大家还是要在语言形式上更多地琢磨和思考。今天带大家初步学习怎样借助景物含蓄而真切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希望大家能有一些启发和收获。现在请看课后作业: (屏显) 1)当污水流速增加时换热系数随之增大,当污水流速为0.15 m/s,污水侧换热系数约921 W/m2·K;当污水流速增大到0.25 m/s,污水侧换热系数约1 280 W/m2·K,污水增大67%,换热系数增大约38%. 课内已经尝试了明信片的制作,课后请同学们每人亲手完整绘制好明信片,届时老师挑选其中最好的几份作为礼物寄给该同学留念。注意要从景物的选择、景物的绘制、含蓄的寄语三个方面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成果展现: 在产妇分娩前,医师需要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要对产妇的身体状态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进而选取最佳的分娩方式,主要的评估内容包括,对产妇上次分娩方式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同时需要结合产妇自身现状选择分娩方式。 寄语: 再一次走在那条樱花小径上,已不复当时伙伴们同游时的生机盎然。樱花瓣显得如此脆弱,风儿仅仅是吹拂过,瓣儿却是纷纷落下。 1.加强饲养管理。饲喂母猪全价日粮,加强母猪在妊娠期的运动管理,增强体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给予充足青绿多汁饲料。产前一星期每天按妊娠后期料量递减,产仔当天禁食或少喂,产后1星期之内每天按0.5 kg的饲料量递增。产后第8天至断奶前3~5 d,在保证旺盛食欲的基础上足量供食。断奶前3~5 d迅速减料。 回忆起那时是走在这条小径上,站在路的尽头,回首向后望去,眼前是两排浓密的樱花树,嫩粉的花就像一张张同学无邪的笑颜。深褐的枝干就像你一样,虽离开了我们,但也要一直保持坚毅的精神。 你是花,我们是叶,我们只是你人生中的过客,美好的未来将由你自己创造! (上海市浦模实验学校;201208) 专家诊断与分析 专家点评:胡根林 朱建军 近年来,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对任务情境写作情有独钟,不少语文教师开始尝试在写作教学中探究真实的“写作任务”,并形成写作教学的另一种有意义的形态。同时,写作教学的这种探究,也带来了另一种变化:教师从个体学习者的身份开始转向合作学习者,从一个学校的语文老师,转向多个学校的语文教师共同探究写作教学。于是,人们发现,写作教学变成了语文教师共同学习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尽管如此,教师们发现,要想设计出有效的真实“写作任务”,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上面的这个课例,在某种程度上,对解决我们实践中的很多困惑,有一定借鉴意义。 灾难性事件可以彻底改变一个栖息地的HSI,令物种数量偏离均衡值,EMBBO算法中模仿这一过程的操作,即突变操作。描述每个栖息地发生突变的概率为突变率 一、从阅读中选择与理解有意义的写作任务我们知道,借景抒情是我国传统文学创作的一种最常见的写作方式,而借景抒情的最高标准往往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也是“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之意了。因而,情景交融的作品,自然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这节课展示了学生曾经学过的三首唐诗——两首王维的诗,一首杜甫的诗。这三首诗显然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也就是说,诗人眼中的这些物——寒梅、明月与柳树,一经摄入笔端便带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展现出它们的魅力,表达了特定的情感。 这节课的意义在于:要想理解“借景抒情”,可以通过阅读;要想学会“借景抒情”,可以通过阅读来选择有意义的写作任务。 二、设置任务情境,调动学生写作动机本节课设置的任务情境是完成明信片的制作。依托这个写作任务完成来实现借景抒情的学习。这个明信片制作分三个步骤完成:选景、绘景和寄语。这三个步骤依次使用了相应的策略,我们看: “选景”策略:小组讨论; “绘景”策略:小组讨论; “寄语”策略:例文展示,学习语言形式。 从明信片制作的任务来看,这三个步骤及其使用的策略,均是合宜的,能够促成学生完成任务。这表现在:写作对象是班里到转学离校的同学,临别赠言是人之常情,也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应该学会的事件;图文并茂也是一种极为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学生的作品,的确也不错。 三、为写作而阅读,形成读写结合的综合效应这节课,分层引用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力地促成了学生的写作。我们知道,为写作而阅读,与单纯的阅读不是一回事。为写作而阅读,学生会重新思考阅读的意义,这不仅促使学生认真阅读,也从阅读中获得了自己写作的材料。比如,王维的《杂诗(其二)》,他显然描摹了一个朋友在故乡时的一个有趣场景:靠在窗前,欣赏梅花。因此,他就问:“梅花开放了吗?”他的朋友回答与否,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问题早已在这句话中隐含了——王维关心家乡的所有变化和人事。那么,我们学生的写作,也完全可以写出这样有趣的场景,然后,配上有趣的图画,明信片就显得情趣盎然了。 上述是这个课例精彩的地方,但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讨。比如明信片制作和寄语写作,基本属于实用类文本写作,不太像想象类文本写作。明信片制作,对于“借景抒情”的要求可能也不那么强烈,其主要追求的恐怕在于想得妙,写得巧,甚至可以是:想得奇,写得妙。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首先,设置的任务情境,要真正能够调动学生的写作动机。本节课的任务情境,虽说也可能是真实的情境——一个同学要转学离校——但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可能并不见得特别有效,他们可能有更为复杂的想法,是不是必然会写“寄语”,值得推敲。 其次,要有文本展示策略。但这些文本的阅读必须有效,就是要从用的角度研究透文本,用足文本,不轻言放弃。客观上说,这节课选择了很多“文本”,但聚焦不够,因而对写作明信片寄语没有形成直接影响。 最后,这节课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开头导入的部分,需要斟酌。比如,该部分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就是“借景抒情”概念理解,完全可以单刀直入,不需要弄什么花样: 师:这种感慨,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1:语言抒情 生2:直接抒情。 教师的提问有点奇怪——如果没有课堂的情境,学生几乎难以回答老师的提问。与其让学生猜,不如直接提出“借景抒情”这一议题为好。 ★诗学诗艺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 ◇许 结 《文学硏究法》是桐城派末期主要作家姚永朴任北京大学教席时所撰写的文学研究教材,也是一部继刘勰《文心雕龙》后有关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力作。该书不仅在新、旧学术交替之际试图以桐城派古文的“义法”说,重新阐释文学的原理,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而且植根于经史传统之学,从语义、语用及篇章结构、风格等方面,对作为“杂文学”特征的中国文章学体系的建构做出了有益的探讨与贡献。 一是对桐城派文学创作理论的继承、总结与发扬。 从大体上来看,《文学研究法》基本上是传统文章学理论的继承和总结,其“发凡起例,仿之《文心雕龙》”(张玮语),故引述前人文论语尤多,所以由其理论的传承来看,从方苞的“义法”说到姚鼐“阴阳刚柔”及“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再到曾国藩的“文章四象”说,成为姚氏文章批评理论的一条承续的主线。 二是对古代文章辨体理论的梳理与闻发。 《文学研究法》之目的就是弘扬自《文心雕龙》以来所建构的“文体论”思想,将“体类”与“体貌”“体性”进行综合考量,其对桐城古文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究其根本是对文学本源的探寻。他以“宗经”思想对文学本质与特征的思考,以“文类”为中轴对文学发展与体裁的探究,以“体性”的原则对文学的批评与风格的品鉴,既是对《文心雕龙》的规仿,也是对传统辨体理论的总结与反思,而突出桐城古文理论的现代意义,更是其综合前者的理论旨归。 ——发表于《国学讲堂》2010年第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