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宜昌记忆》:一家面馆和一座城的不解之缘

 宜昌石头书屋 2019-10-26

文|陈晓峰

本文由三峡广电公众号首发

作者简介:陈晓峰,70后男,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业委员会,宜昌市作家协会,兴山县摄影家协会、收藏家协会会员。网名、笔名“百无一用”。初习武,江夏街头力敌“擂肥”群寇,有侠名;后学文,廿年,有专著《短笛无腔》。

曾经,这里只是一个安静的山区小镇,一条乡村公路贯穿其间,通向山外。如今,这座小镇涅槃新生,成为建筑景观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统一的新城镇。本期,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通过一个面馆,看昭君故里兴山的十年变迁。

▲如今的兴山

“眼镜儿,花面(牛肉+肥肠的两掺面)一碗,煮硬点儿。”

清晨,上班途中,张老板迎面看见我,不待开口吩咐,我在这家夫妻面馆惯常的早餐已“照老规矩”按部就班地开始着手准备。

1996年8月,19岁的我从湖北交通学校毕业,分配至位于兴山老县城高阳镇劳动街164号的县公路段工作。那时,高阳古镇是原兴山县城所在地,也叫城关镇。头一回与这对夫妻的遇见,是在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前的县客运站对面的一爿餐馆。

家住黄粮水磨溪乡下的张友斌与在宜昌打工时结识的秭归媳妇小吴经营着这家小店,张友斌亲自掌勺,吴嫂一边择菜一边不时摇晃着脚下的篾制摇篮,摇篮里躺着的他们出生仅两三个月的儿子,婴儿不时被对面客运站周边的人流和小店铺内传出的嘈杂声惊醒而哇哇啼哭。

▲原高阳镇劳动街街景

(图片由王志敏提供)

第二次看到他俩是在同样位于高阳镇劳动街的神兴宾馆对面的另一家小餐馆,依旧是夫妻档,出售萝卜饺子、牛肉面等早点,同时还经营着“十元火锅”、盒饭等中晚餐。“三块五一碗”的牛肉面早餐对于当时月薪仅200多元人民币的我显得十分奢侈,“五元钱一份的荤菜盒饭”诱惑着我这“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懒汉时不时光顾,本人“眼镜儿”的绰号也被他们店铺周遭的人群一直叫到今天。

▲1997年的高阳镇 图片来源:网络

第三番与张友斌夫妇晤面是在兴山县新县城古夫孙家沟,此时已是专营面馆。很多常客不惧路遥地偏,搭乘交通工具赶至,我也往往凌晨6点钟骑着摩托车从高阳镇出发,只为到县城上班前过个吃顺口了的早。

兴山新县城古夫

而今,张友斌夫妻位于古夫镇龙珠路的“满城香面馆”依旧食客盈门,不大的门面,最高峰时一天可卖出150碗以上的面条。时下人们普遍注重养生,讲究“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 “六块钱一碗”的荤面价格虽然比十多年前上涨了近一倍,但仍显得“味道鲜、份量足”、价廉物美。在许多餐馆厨房大门张贴“厨房重地、闲人免进”醒目标识,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今天,张友斌夫妇当众操作煮面流程。在县实验中学就读,长得比父亲还高,上唇已开始悄然生长细密绒毛的的面馆“少东家”经常捧着一碗自家煮的面条吃得津津有味,这不啻为“满城香面馆”的食品安全作了个活广告。

迁城十年来,张友斌卖面条卖出了名气。虽然夫妻俩起早贪黑地围着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生意忙碌,但他们累并快乐着。不仅张友斌在县城里购置了商品房,他面馆里曾经的小伙计,掌握了“核心技术”后的妻弟也在国际知名磷化工企业——兴发集团总部的后门附近开了一家面馆,生意兴隆、安居乐业。

下午收摊后,张友斌经常驾着自备的皮卡车在县城里穿街走巷,带着老婆儿子到古夫后河风情园、古洞口水库等地兜风、纳凉。一次街边邂逅,他兴高采烈地对我讲:“生活在古夫,环境好,空气好,到处鸟语花香。等到河坝里的大型音乐喷泉修好哒,我们县城可供大伙儿休闲的地方就更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