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禹东丨邓橙 · 主播 李禹东原创 逢此乱世,摩根的脑子里,却总是浮现出那么一件事、和那么一个人来。 那事儿发生在1890年。那时候,在这年轻的国度里,出现了一个时髦的名词,它念做——“托拉斯”(trust,信任之意)。 所谓托拉斯,通常情况下,人们将其定义为垄断的最高形式——就是由许多生产同类型产品或与此类产品密切相关的企业合并组成的一种庞大实体,其旨在对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以及投资范围形成强而有力的控制,以其绝对的实力垄断一切资源,控制物价,阻断竞争,为己牟利。 众所周知,这样的集团如果普遍存在,其最终将势必打破优胜劣汰的发展环境,也势必会因以其自身的力量,竭尽所能地联手打压劳动者,造成社会中汹涌的阶级对立,从而破坏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 而摩根所想起的那件事儿——1890年,国会的大佬们似乎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藏匿于未来的隐患。共同的担忧催生了共同的决议,一番投票过后,52票赞成、1票反对——美国历史上,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反垄断法》新鲜出炉。 法案规定,凡组织托拉斯等联合企业或二人以上共同策划均属违法。凡垄断或企图垄断、组织或企图组织联合企业、以及与他人共谋洲际贸易、国外贸易者亦属违法——从此以后,在这位华尔街大亨、这位已着手将产业无限扩张的传奇人物面前,想要征服世界,就多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而至于摩根所想起的那个人——1901年,一片惊慌和恐惧之后,时任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倒在了血泊中。现场的人们都还尚未反应过来,一位极端无政府主义者便已为这场刺杀,划上了成功的句点。那是发生在美国历史上的第三起总统刺杀案。只是人死不能复生,国却不可一日无君。接着,一片哀嚎过后,生活还要继续,政府还要运转。一切都不能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前任总统离开了,新任总统必须迅速补上。按照美国法律铁打的规定,逢此特殊情况,副总统将直接从总统手中接过权杖,号令全国。 而这位麦金莱时代的副总统,则正是摩根此刻所想起的人物。 他叫做西奥多·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第26任美国总统) 为了与他的后人相区分,我们习惯上,将他称做“老罗斯福”。 为什么会想起他? 纵观历史,在最初几年时间里,美国《反垄断法》事实上都不过一种象征。法规的调门拉得很高,用以执行这一法律的部门,却只有区区10个工作人员。其原因自然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利益。托拉斯有钱、政府官员有权,一来一往间,各取所需。执行法律的是人,不执行法律的也是人。权钱交易,黑箱操作,你来我往的大小事儿,这么一股脑儿杂糅到一起,什么规则、什么主张,到头来,还不全都化作乌有?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诸如摩根这样的大人物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垄断法》根本就是废纸一张。实在不值一提。 大佬们依然进行着自己的垄断计划、扩张着自己的产业,寻求着征服世界的梦想。 而这梦想却在1901年那场总统刺杀案之后,撞到了难以逾越的西奥多·罗斯福。 没错。罗斯福——对于大佬们而言,这是一个狠角色。 此时的摩根恐怕一定会想起,自从这个人物登场的时候,所有的问题就变得棘手了。这个家伙先是支持为托拉斯集团工作的工人举行罢工,进而,建议对方接受工人的谈判条件。接着,他又成立了一个专门搜集有关托拉斯黑资料的“公司事务调查局”,以便随时将其呈报最高法院,并以此作为与托拉斯集团进一步谈判的筹码。在他当权的日子里,托拉斯的一举一动,都遭到了严格的约束。 就这么的,一时之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面对这样一个狠角色,托拉斯集团顿时乱了阵脚。想要四处延伸的手臂,此时却碰上了石头。征服世界的梦想,几乎就要化作泡影。 1907年,摩根的思绪中,那件事、那个人,在这一刻,全都一股脑儿涌上心头。老罗斯福,那是这位华尔街传奇人物多年以来,第一个真正的对手。多年以来,这位铁腕总统,一直都是他都无法逾越的屏障。 也是阻隔他勃勃野心的一颗顽石。 而如今,危机降临——先是2500万、又是1000万,为了救市,他打光了手中所有的子弹。 然而,混乱还在继续,崩溃还在进行。 而摩根的脸上,却又一次挂起了微笑。 是自信,还是故作镇定? 此时此刻,没有人弄得明白。 1907年10月25日。2500万用完了、1000万也用完了——当文明的手段不再适用之时,那华尔街的传奇大亨——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终于以其独有的智慧,将他对问题的思考,推向了事物的反面。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美国银行家 说来也简单——这优雅的绅士,带头耍起了无赖。 既然没有钱,那我就借点钱。可大家都没有钱——没有关系,我向大家的未来借钱。 无赖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 这天中午,按照这样的思路,摩根又一次给大佬们开会了。这次会议的参与者——第一国民银行、以及著名的花旗银行均在其列。经过一番研究、又经过财政部的批准,会议结束,摩根财团与之达成协议,他们将共同向市场发行一笔价值1亿美元的债券,以此来弥补当前这危局中,难以填满的大窟窿。 纸钞本就是“欠条”,只因所有人都相信它对应的是真金白银,这欠条就具备了真金白银的支付能力。而这债券,则是那“欠条”的欠条,与之同理——只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这欠条的背后,对应的是钞票,它就同样具备了钞票拥有的支付能力。 在这疯狂的挤兑潮前,银行真的没有钱了。而这没有本钱的银行——它实在没有理由不接受这仅剩的救命稻草。 在这样的背景下,债券真的拥有了现金的功能。与摩根构想一致的是——此时此刻,为了保命,就连银行间的清算市场,也同时发表了声明,表示其郑重支持以债券代替现金的这种支付手段。 没有加印钞票,却似乎获得了钞票——一时之间,债券的发行,大大的缓解了市场的压力。那副古怪的笑容,再次浮现于摩根的嘴角。自信,从容——此时此刻,望着摩根的笑脸,终于有人开始相信,应对这场危机,这华尔街的传奇大亨,早已是胸有成竹。虽然崩溃仍未止步、灾难还在降临,但对于这样一个曾拯救国家于危难的大人物来说,他也许早就做好了准备。 是呀,在这混乱的日子里,他依然那样古怪的笑着。 即便一切都还在继续,纽交所里的经纪人,依然还在焦急地注视着头顶的屏幕。 天崩地裂的危险,也依然随时可能发生。 但在他心底,一盘意义深刻的大棋,却已到了即将收获胜利的时刻。 灾难——那是谁的灾难? 胜利——又将是谁的胜利? 生存在大萧条的日子里,每一个人、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极其艰难。每一次哭泣、每一滴眼泪,都仿佛失去了生机。 从2500万、到1000万、再到1亿美元的债券——一切都在如此这般强拖硬拽之下苟延残喘着。 企业依然在倒闭。 纽约的股市,依然在剧烈的震荡之下,苦苦地挣扎。 令人无比厌倦的是——在这心力交瘁的日子里,旧的问题往往尚未终结,新的、更严重的问题,就会打着滚奔涌而来。而这新问题混合着旧问题,旧问题催促着新问题,所有的问题搅拌在一起,公司一座接着一座破产、企业一家跟着一家倒闭,悲惨的命运、又要轮到谁的头上? 没有人能够预测。 如此厄运,究竟何时才是个头? 没有人敢去猜想。 一切都显得浑浑噩噩。 那场面,实在是太惨了。 而就在这副惨相中,1907年10月底,厄运又一次如陨石坠落般,砸在金融世界的交通要道上——一笔2500万美元的巨额债务,将一家名为“摩尔与斯莱”(Mooreand Schley)的信托公司,拖进了深不见底的沼泽。 那时,在美国,还有那么一家公司,手握田纳西州、亚拉巴马州以及佐治亚州规模庞大的铁矿和煤矿资源,是这个行业里雄踞一方的巨无霸——既是一方霸主,它就势必与一方民众的就业、生产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个公司的名字,叫做田纳西矿业和制铁公司。 但很不幸的是——这巨无霸企业的主要债权人,却正是那濒临破产的“摩尔与斯莱”公司。 环环相连,环环紧扣。 可怕的灾难,又一次悬在头顶。 问题已经非常清晰——如若“摩尔与斯莱”公司,因破产而被迫清偿,那本就危在旦夕的纽约股票市场,必将轰然倒塌。然后,更多的事业、更大的崩溃——所有的一切,必将如巨浪般,呼啸而至,进一步吞噬那早就不堪重负的公民生活、进一步催生这年轻国度若隐若现的政权危机。 回顾历史,也许人们会倍感庆幸——大萧条中的美国,好在还有摩根。 没错。这位来自华尔街的大亨、这位力挽狂澜的“救世主”——就在这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带着脸上那副古怪的笑容,他又一次出手了。 还是那座奢华的图书馆,还是那位面带微笑的主人——1907年11月2日,在一场不算太漫长的紧急会议上,来自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精英们,得到了摩根的明确指令。后者态度坚定地对他们说,为了救信托公司于水火,更为了挽救整个信托业,他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想方设法,筹集到一笔巨额资金,以填补那个由“摩尔与斯莱”公司所造成的、2500万美元的大窟窿。否则,危机进一步蔓延,金融世界进一步坍塌,此情此景继续下去,在场的所有人,恐怕都将在这场灾难过后,化为灰烬。 没有太多余地,没有任何退路。对于摩根提出的要求,他们知道——迎接自己的,不是接受,就是灭亡。 而后,他们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摩根的脸上,又一次露出了古怪的微笑。 自信、或是故作镇定——这时,一切都显得不再重要。 11月3日,白宫内,老罗斯福一脸诧异地抬起头。只不过,站在他面前的人,姓甚名谁、身高几尺——这一切,都显得并不重要。对于远在纽约的摩根而言,一盘大棋终于到了行将收尾的时刻。纠缠了这么久,所有的答案都终将揭晓。此刻,他派出的代表,就这样平静地站在老罗斯福的面前,而那托拉斯集团难以逾越的狠角色,在这危机重重的岁月里,却难以在布满皱纹的脸上,挤出一个象征礼貌的笑容来。 通过这位代表,摩根表达着自己强硬的态度。他认为,在这个不可救药的时刻,想要遏止危机,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由他所掌控的美国钢铁公司强势介入,并从行将崩溃的“摩尔和斯莱”公司手中,买下其所掌控的田纳西矿业和钢铁公司的全部债权。 但这样做,就必须要经过总统的批准。 老罗斯福诧异地抬起了头。 任由美国钢铁公司购买田纳西矿业和钢铁公司的债权,就意味着后者将被前者兼并。 而作为一个坚决执行《反垄断法》的总统、一个白宫里的狠角色,老罗斯福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来自华尔街的商人,居然敢以这样的态度对自己说话。因为摩根自己想必也非常清楚,提出这样的要求,他早已破坏了这位冷酷的总统、苛刻的原则。 可那又怎样? 经过一番精密的算计,摩根相信,面对成千上万失去了积蓄、愤怒的人民,即便这尖酸刻薄的老罗斯福,为了维护国家的大局,也一定会做出必要的让步。 这是他摊牌的最好时机。这也是他敢于正面暴露野心的底气所在。 而那番强硬的表态,也正是他对这老对手,郑重的宣战。 没错。他就是要把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 他就是要做那个掌控一切的托拉斯。 为了整个国家的安定,那个强硬的总统,终于软弱了下来。 11月4日,经过长久的思索,他最终批准了摩根的请求。面对公众,老罗斯福郑重宣布,为避免特殊时代背景下,所造成的、更大的市场灾难,那部诞生于1890年的《反垄断法》,从即日起,不再适用。 摩根以4500万美元的超低价格,一口吞并了那个手握三地资源、潜在价值至少高达10亿美元的巨无霸。 接着,便是一场惊天的大逆转。 ——纽约股市顷刻间暴涨了起来。 濒临绝境的银行和信托公司随之起舞。 奇缺的资金回来了。 奄奄一息的经济,随着正在重塑的良性循环,逐渐恢复了生机。 游行的人潮退去了。 纽交所里满头大汗的经纪人,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一切,那样艰难,却又那样容易。 而面对这一切,在那奢华的图书馆里,那副古怪的微笑,却依然挂在那传奇的、摩根的嘴角… … |
|
来自: 扫地僧一一 > 《1629、美元霸权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