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读史
在阅读三国的历史的时候,想必大家都会为街亭的那一场失败,而扼腕叹息。毕竟这可是最惨烈的一次,也是最让蜀国无法翻身的一次失败,而这一次失败的主人翁,就是马谡。我们要知道,其实马谡本身并没有半点儿战功,就是他还没有做过什么将军,更没有半点在蜀国的元老资质,可是为什么在这样的紧要关头,诸葛亮会选择这样一个人来重用,导致自己一生出现这样的大败笔,还间接地害死了马谡呢?
我们要知道,其实马谡并不是什么凤凰,而真正让卧龙当年重视的,还是马良。马良一直是在关羽身边做事,后来关羽没了,还跟着刘备一起办公过,可以说本来会是个很好的苗子。但是很可惜啊,这马良命不太好,很快就英年死去,这样在老马家,剩下的几个孩子里,就是马谡,还颇有一点小聪明,所以诸葛亮才会心有怀念的,把他从一个并不知名的职位上抬起来,用心加以教导,认真地培养。
但是另一方面,实际上马谡还是有过一定的能力表现的。不要忘记,在刘备死后,孔明没有把马谡赶走,而是有了一定的信任,而最初让信任得到提高的地方,是那一次南征。孔明在对付蛮族的时候,还没有告诉将领们自己的想法,于是恰逢马谡到了,就把马谡请进来,一起商议,马谡说的攻心为上,实际上正中下怀,这就是后来为什么要那么多次地擒拿孟获,不是为了攻城,而是为了让蛮族心服口服。
马谡也并非完全不顶用,在北伐的阶段上,实际上马谡也有过一定的贡献,而之所以这一次这样的惨败,也源于对司马懿的不了解。孔明自己真的就了解对手吗?恐怕也不是的。孔明重用马谡的另一个缘故,还在于想要让马谡有一定的锻炼,从而可以凭借这一次的胜利,来巩固马家的地位,在朝廷培养自己的忠心臣子,避免被别人泼脏水。可是他也想不到,马谡却是不怎么样。
在北伐的时候,为何马谡会一直跟在孔明身边?其实这也是孔明重用他的缘故,当时除了内政的一帮文臣以外,谋士这个职业,已经越来越缺人了,在不久前才得到的姜维,还没能完全训练出来,孔明一时也不能太过重用,不然军心不服,容易生乱子,在当时那样的情况,实际上任用魏延也是可以的,只可惜孔明觉得已经没什么可以用的人了,于是才出此下策,让马谡到前边去顶着。
在这个阶段,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马谡对于兵书的了解,的确是无人能比的,他的理论能力很强,就像是当年的赵括一样,如果让他提出建议,而后上边的人选择,那么事情肯定会很好的实行,可是如果他就是决策方,那么很明显,他无法做到把事情理清楚的时候,一时间,反而会失败。
马谡本身本来可以说,就算是做到一个不错的文官,也是可以的,只是奈何诸葛亮也有揠苗助长的时候,他太过急于表现自己这个学生的能力,完全不顾及整个军队的胜利,于是错失了自己的北伐,也是一个教训吧。说到底,还是要认清人的本质,不要太过沉迷表象,这样才能避免前后出现问题,像孔明一样,终是得不偿失。反而落得别人没了人头,自己也不好收场,只得默默地放弃已经拥有的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