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什么?《内经》告诉我们这3点

 谷山居士 2019-10-27
小编导读

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一直为人所重视,对于它的学习和研究从未中断过。《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揭示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那么,这份理论体系到底是什么呢?它又为何独特呢?文中为您解答。

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于西医理论体系。

一、形神整体观

《黄帝内经》提出了“形与神俱”的生命双结构整体观,“形”是父母遗传给的先天形质躯体,“神”是出生时天地气味生成的后天无形生命体。形神合一,常有天年。《灵枢·天年》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所谓“神气舍心”,就是营血归心,就是后天气、味化生之营卫血气注入心脉,先后天就合一了,即神与形体合一了,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形与神俱”,并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神”与“肌肉若一”,即形神合一。因为这个“神”来自于自然界四季阴阳变化,故需要“四气调神”(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神生于天地阴阳气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二、形神疾病观

“形与神俱”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唯一健康标准,也是生命存活的唯一条件。形神合一则常有天命,形神分离则生病,甚则死亡。《灵枢·天年》说:“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又说:“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形骸即形体,没有了“神气”,只有“形骸”就是尸体。先天“形骸”得不到后天“神气”的滋养,就会死亡。为什么“神气皆去”呢?《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因为“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损伤了营卫血气,故而“神去”。《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天气为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有“神”则“强”,故“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关键在于升降出入的“神机”。

三、形神防治观

在形神疾病观基础上,中医提出了“养神”和“养形”的观念,并说“粗守形,上守神”。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帝曰:何遇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病在形,诊在经脉,治在神。

神随四时阴阳而生,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正常的生理顺序是先有形体,后有神气。病理则逆之,先神气病,后形质病。

内伤发病,神病指后天胃肠道黄庭太极方面的疾病,是本病。张仲景指为血痹虚劳病,李东垣指为脾胃病。

气指形的“生化”方面疾病,包括“生化”的情志疾病,指现代说的功能性疾病。

最后是形质——器质性疾病,最重了。

神病引起了气病,最后是形质病。

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素问·脏气法时论》说:“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内经知多少?

《黄帝内经》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一代一代的医者、学者甘愿为它献出大把的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