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雪芹文字里的大观园建筑,蕴含着道教的文化内涵

 kanglanlan 2019-10-27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即融合了现实中的私家园林,又融合了皇家园林的建造灵感,经过文字艺术的修缮,大观园描绘的建筑比历史上的任何一座中国古园林更气势恢宏,精益求精。

道教,起源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公园5世纪园林开始出现正是道教的发展成熟的时候,所以那时候的园林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到到家的影响。园林的产生一开始就源于道家的出世思想,是一种集居住和观赏为一体的建筑。因此大观园的塑造成型其实就是曹雪芹精神寄托的伊甸园,这与道教哲学思想中的庄周梦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仿佛蝴蝶是庄周,庄周也是蝴蝶,两者合而为一,肉体和精神的完美统一。

1.大观园建筑—道法自然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认为,只有尊重自己,热爱生命,认同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才能在美的体验中实现生命境界的追求,大观园的步步为景,浓墨淡彩处处为画,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浑然天成,园林中体现道教的思维意识,追求变化、生动和自然,与官府中追求儒家思想,对称、整齐、有秩序截然不同。

《红楼梦》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又借刘姥姥游园对大观园建筑和空间做了进一步描述:在贾母的带领下,刘姥姥先后到了潇湘馆、秋爽斋、蘅芜苑、藕香榭,最后一头扎进怡红院。“刘姥姥掀帘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眼花了。找门出去,那里有门?左一架书、右一架屏。”由此可见大观园的布局是模拟大自然意境为目的,所以非常注重块面的分割和灵活的布局。即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宛如迷宫,又富有浓郁色彩的艺术气息。

刘姥姥游大观园,总共浏览了十处亭台楼阁,这十处是大观园建筑室内陈设最细致、最生动、做活波的。从本质上讲,大观园的建筑风格特点是流动和多变的,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无一不体现了道教哲学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2.大观园建筑—天人合一

道教中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息息相关。在《红楼梦》中构筑的园林包含了宁国府和荣国府的花园,这些园林建筑包含了亭、台、楼、阁、轩、斋,大观园的造诣体现了作者的情趣和审美,是诗书、绘画的完美结合。

大观园全园以湖为中心,以池塘、沁芳溪作为各个景点的沟通点,重视各个景点之间的互通,构成主次分明,动静结合,湖边设有亭、榭,湖中设曲桥、石灯,溪上设桥亭,形成山重水复、流水人家的园林风光。园中还有暖香坞、芦雪亭等建筑,点缀在山水之间,使全园相互联系,脉脉想通。这些都体现了大观园建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筑思想。

《园治》中所取的造园的山、水、石、植物等各自然的构筑要素,也都富含了丰富的道德象征意义。如林黛玉所住的怡红院看着富丽堂皇,胭脂气息浓重;林黛玉的潇湘馆翠竹环绕,静谧幽凉等,即从自然物的形态和特质中分析出人物的品性或相似的东西。

大观园内的亭台楼阁,碧波荡漾,花木繁盛,水中鱼跃,鸭鹅高亢,尽显红楼意境,巧妙运用隔断,在封隔中求气势流动和内聚中心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有限的空间内安置无限空间,使建筑和环境融合为一,借环境气氛表达人物性格。

《红楼梦》是包罗万象的社会文化聚宝盆,除了建筑文化外,还综合了其他各家文化和思想。《红楼梦》中建筑的总体特征庄重华丽、生动自然,不仅体现了皇家园林的风范,同吋在建筑空间上也把道教文化鲜明地 表现出来,布局上丰富了大观园的建筑空间,表现了中国温柔、含蓄、曲折的民族心理特征,古典园林建筑做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道家的文化和思想,其中包括了宇宙、自然、人生的深沉甚至奥妙无穷的哲学智慧,大观园在建筑上追求自由多变,无不体现了哲学和美学上的道法自然,尊重自然,模仿自然,是艺术和道教文化的完美结合,创造出来独一无二的建筑艺术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