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作高深,实则平庸——评范曾书法

 三平斋 2019-10-27

范曾大名可谓妇孺皆知,画确实不错。

书法作品也不少,水平呢也就那样。说句大实话,我认为他的书法也就书法爱好者中的中等偏上水平。

故作高深,实则平庸——评范曾书法

范曾

书法爱好者中的中等偏上是个什么水平呢?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写上几笔的大有人在,过年时写个对联,写个福字啥的也是挥洒自如。谈起王義之柳公权这些个书法家们,很多人都讲的头头是道,可以说是最靠近百姓的艺术形式。

活跃在有名的书法网站、论坛上的网友非常多,晒作品、评名家、论书风等等,每天热闹非凡,不亦乐乎。这其中很多人书法水平是不错的,有一定基础,一看就是写了好多年。

在这些爱好者中也分高中低档,低档的也就是信笔由性写,也没怎么临过帖,也想写的像那么回事,也往古人上靠,因为没有基础,写出的字博大家哈哈一笑,全当娱乐。

中档的呢有点基础,一看也练过几年欧颜柳赵,多少有点古人的影子。也就是俗话说的'有点体'。当然技法,结构和章法啥的有不少毛病,可提高的地方还有许多。

高档的爱好者水平就很不错了,其中一部分介乎爱好者和专业水平的边缘地带,有不错的临帖功底,具备较好的书法功力,对书法艺术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和认知,只要走对了路子,其中有的人会达到专业水平。

范曾的水平呢比中档爱好者稍好一点,但距离高水平爱好者还很远。有多远呢?静下心来临个三年五载帖吧,以范曾的艺术天赋来说差不多能赶上。

故作高深,实则平庸——评范曾书法

范曾书法作品

我想有人会说我胡说八道,范曾那样的鼎鼎大名的大师,书法水平怎么在你嘴里就那么不堪?

艺术这东西本不好评价,因为没啥具体标准,你爱阳春白雪,他爱下里巴人。有人拿个坐便器摆在艺术展馆里,有人还就管那叫艺术,说'好'!说'有创意!'

所以呢有人就利用了艺术的这一特点,弄些个东西来装模作样唬人,故作高深。

有些名家在某一方面搞的挺不错,比较擅长,在另一艺术领域本没下过功夫钻研,但是呢也想涉足,也想露一小手,以显示他的博学全才。

可是基本功太差,太一般,按理说搞艺术也好,做事情也罢,都要讲实事求是,这是艺术家该有的坦荡胸怀,也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一贯教导我们的做人道理。

可有些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我在这个艺术领域已经是名家大师了,艺术感觉和艺术天赋一定比常人高一大块,在另一领域我自然也行,不用像普通人一样从头开始苦练,就能达到很高的高度。

然后呢,他们感觉良好,以自己的方式改造艺术固有的东西,他们因为没有下过功夫苦练,写不上来的东西,他们就说那是不好的,守旧的。他们自以为是,搞的不伦不类的东西,叫开拓性的,美其名曰为'创新、求变'。

他们觉得站在了艺术的制高点上,起点就比别人高,可以不走寻常路,信手一挥就是经典大作了。 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的国画家,理所当然也应该是个书法家,因为'书画同源'。

但是他们忘了一点,就是有些东西是唬不住人的,好就是好,不好不能非说好。

有人捧你唠,说你不但是大画家,还是大书法家。你在书法上下没下过功夫,有多高水平,够不够格,自己应该有正确认识,不能人家捧你,你就认。

书法和其他艺术不同,有它独自的特点和特征。不通过勤学苦练掌握这些特点和特征就想凭地起高楼,自建空中楼阁是行不通的。

那书法的特点和特征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古代的书法家们经过不断的继承、发展将书法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达到了艺术顶峰,后人们学习它,只能踏着先贤们的脚印向上攀登,去领略他们的精华,去感受书法的魅力。

一代代的书法家们无一不是在继承学习先人传统精髓基础上,再变化发展新风格的。

所以说继承、学习传统就是书法艺术的特点和特征。 人们通过临摹古代书法家的名帖,在临帖苦练中提高书写功力,从帖中感受艺术魅力进而在创作实践中寻找灵感,才能写出'不错'的书法作品。

请注意我使用了'不错'这一词语。因为我觉得在古代名家众多经典书法作品面前,当代的学书者的作品称得上'不错'已经是很高的赞扬了。

所以现在稍懂书法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评价一个人的书法作品的好坏,书法水平的高低,要看他是否有扎实的书写功力,而书写功力来自于临帖功底。

要看其字的线条质量。从线条质量上能看出学书者书法水平的高低。

那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看看范曾的字,评判一下他是否就是我说的爱好者中的中上水平。

范曾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在网上一搜一大片,可这么多的作品几乎一样,也看不出哪些是早期作品,哪些是中晚期风格。 这也从一个方面看出他书法学习上的不足,也就是不像其他书家那样,早期在某一家或几家上下过功夫,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深入,书法功力逐渐老道,风格逐渐成熟,中晚期作品和早期作品区别变化比较明显。

故作高深,实则平庸——评范曾书法

范曾书法作品

范曾的作品风格始终变化不大,颤颤巍巍的笔画,平正的结构,毫无变化的墨色,中规中距的章法。

其中辨识度最高的是颤颤巍巍的线条,这个特点可以理解为他对书法艺术的个人探索,也是'求变'的最大体现,因为他的字在结构上、章法上乃至墨色浓淡变化和用印、题款上都没有什么特点,更别说什么新意和不同。

很显然,古代书法家们在书法的结构上的艺术精华:或险峻,或俯仰,或顾盼生趣的结构安排,范曾大师还没有领悟到,他的字结体上四平八稳,一层不变,不以势取人,不在结构上巧妙安排,采取以不变应万变之势,或称为顺其自然的天然之势。

他的作品章法上亦平淡无奇,没有值得注意的神来之处,也可以称为取顺其自然之法,懒得布白或还没学会怎么弄险。

按理说,范曾是国画大师,在用墨上应当非常有心得功夫,可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他全然忽视了墨色浓淡自然变化这一重要书法艺术表现手段,整幅作品光亮油黑,一般无二,颇得馆阁体遗风,也算是沾上点传统。

故作高深,实则平庸——评范曾书法

范曾书法作品

所以看来看去只能在他的书法笔画上,也就是线条上来讨论他的书法作品。

书法已然被古人们所研究透,可以说古人们留给后人的已经是一个完全密不透风的艺术形式,能变化创新的空间已被填满,一根针都难以插入,以至于后人被逼迫得另起炉灶,搞什么现代书风,因为搞发展创新实在是难以入手,所以只好另辟蹊径。

范曾的书法作品也能看出他想搞出点与众不同之处,估计也是无处下手,想来想去只好在笔画线条上作作文章,试图有点新意,以抖笔作法,不论横、竖还是转折笔画均抖动变化,以不规则锯齿状展示于人。

这个是否具美感,是否在艺术表现力上是加分项实在是不好妄言,因为笔者才疏学浅,是否有出处也难考证。不过这种用笔方法范曾实算不上创新,因为早有人已用相同用笔方式实践过,这人就是书法家康殷,他的晚年的一些作品在用笔上就用抖动之法,不知范曾是否借鉴了他的经验。

故作高深,实则平庸——评范曾书法

康殷书法作品

范曾的字很多笔画纤细如发,但却难寻褚遂良般的灵动坚韧之气,显得呆滞脆弱,似乎随时会折断,写不出那种高质量的线条质感,这也是他书写功力不足的表现。

在以古为师上,他的作品也看不出有哪位先贤书家的影子,有人说他的作品中有魏碑的痕迹,但有生拉硬靠之嫌,因为实在是感觉江湖气更多一些,自以为是的东西更多一些。

所以范曾的书法作品格调不高,水平功力也就一般般,更不像他自吹的那样已达到什么高深莫测的境界,在书法爱好者中也难以算是佼佼者。

他的书法既无传承也缺少功力,有的只是他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但因为缺少书法功力的支撑,这些经验也没能得以很好展现。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厉声断喝:'范曾乃堂堂艺术大师,他的书艺岂是你等无名之辈所能领悟,贬低的?'

我们评价一个人和他的作品只看他的艺术成就,看他的作品是否符合艺术的基本规律,是否能给人带来艺术享受。

我们只用艺术的眼光去衡量品评其水平和作品的高与低、优与劣,与其职位权利、地位影响等其他因素无关。

不论是皇帝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在艺术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写出作品就要任由他人评头品足,开放性本身也是艺术的一大属性。


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川流不息,流淌了二千多年,想在其中翻点浪花,搞出点名堂必须静下心来,远离名利,刻苦练习。

还是少做一些虚张声势,自吹自擂的无用功,以免沦为众人的谈资笑柄,最终被历史长河所淹没,不留一丝痕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