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时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型——孔子儒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360QAQ 2019-10-28

导语:在每个人类文明的文化系统之中,都会有一个延续至今,并且处于领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像在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儒学发展学说就是标准的中国化思想的体系核心。

让我们回朔到商、周交际之时,为什么传承上百年的,且文明程度较高的商超会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在当时本身就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所反思。

古时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型——孔子儒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商朝命运诀亡之战——牧野之战)

在周朝的统治逐渐步入正轨之后,无数原先的商朝官员还是会在心中问及自己,为什么强大的商朝会被弱小的周朝所灭杀?思索良久之后,我相信他们最终都会得到一个答案,那就是'周人取得了天命',天命则是由道德的价值观所连接起来的,所谓'天命靡常,惟道是亲',这就可以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上升到超越人类所认知力量的存在。

周人的道德天命观点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所追求的统治,也将商朝投降者的归属问题的到了好的解决,将商周的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华大地上。

古时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型——孔子儒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中国易经与伏羲)

《易经》是一本占卜的书籍,易经我们现在所知的文化体系及书中学说思想可以确定的是应当是在商周朝代交换之际所确立的。《易经》中所涉及到的人类命运的问题,并不完全使当时知识分子的凭空猜想,人类自进化出独一无二的智商之后,就已经对自身的命运由着一定程度上的掌握,人类自此对于自身发展所作出的种种决定,都会潜移默化般的改变自有命运的进程和发展。而这样的理念与周朝人民所倡导的天命归属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契合的。

孔子学说的出现和发展

周朝经过八百余年的发展,最终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覆灭的道路,在礼制崩坏的情况下,周人不再有着过去的文化自信,不再有着过去那样由道德主宰的力量,至此,天命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必须重新改写。

古时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型——孔子儒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儒家大成者——孔子)

这时就轮到孔子的登场了,在论语中,孔子第一次提出了天命是每个人所拥有的的,而并不都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王朝和国家的政治意义。

孔子的学说在当时,并不受人待见,在承载着同时代人民的迫害的情况下,伟大的孔子曾经说过,天给了我这样的任务,天生了我,给了我这样的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对我想加以迫害的人们又能把我给怎么样呢?这是何等的人物才能说出的话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命的意义就此转变。

孔子思想的传承和理解

后来孔子的思想转变成为中国传统正统思想的时候,汉代所编撰的《中庸》中曾经说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许许多多的人对于这段话并没有产生较深程度的理解,但今天的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天,其实真实的意思可能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综合,是一个人命和性的存在承载物。

像后世宋代的教育普及很大程度山和学校的制度有关,这些也大都与孔子学说有关,自从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设立太学等高等教育机构,但其功能却并未像我们设想的那般。宋代前朝战乱年间,政府对于地方和中央教育管辖能力缺失,待得宋代恢复教育,中央地方都建有学校。

古时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型——孔子儒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宋代白鹿洞书院)

宋代自主设立的官学制度也颇有讲究,一是学校专门设立固定的老师,二是太学及各地方学校都有政府专拨的田地、房产,至此,宋代官学再也不是仅为一个有职司教育的办事单位,较汉唐之时,宋代的教育颇有足以自立的基础了。

中古时代之后的知识阶层因为上述种种各项举措的实施与推广,使得自己的自身地位也较过去重要,宋代读书人往往以自己个人的身份,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拥有发言权,受乡里尊重。自汉朝以来,儒家社会伦理深入人心,乡里的读书人都是维护社会乃至国家的重要分子。近古以来,中国读书人的地位如此之高,当从宋代开始,虽经历跌宕,但元之后,一直是封建统治王朝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另一种思想的衍生和发展

儒家的第二位大师孟子,为了要从区别于孔子的墨家学说中争取主流的学说地位,不得不从个人的人性和社会共同的公义中寻找出路。在孟子的思想中,两者是必须有机统一的,同时在墨家的重要思想之中,另一个话题是人性本善,也就是在人类本初的问题上,对于人本来的天性来说,每个人是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仁和义。

古时思想体系的核心成型——孔子儒家学说和诸子百家的辩证发展 

(儒家宣讲的孝义)

儒家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就是荀子了,荀子从儒家学说的教的部分入手,也就是培养人才和教育的方面下手。

荀子的观点是认为人性是空白或是中性的,经过后期不断的自我的训练和修养,即所谓'学'的过程,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仁人君子。在荀子思想之中,仁不是理所当然的禀赋,而是经过后天培养获得的一种特质。这就与其他的学说思想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就让我们了解到,传统意义上的学不仅是可以从从知识方面学习发展,还要符合礼的行为模式,以涵育一个人可能发展的仁。

另外一方面,孟子面对的不仅是从群体公义着想的墨家,也必须面对强调个人主体性的杨朱之学。杨朱之学实际上是后来道家的一部分。它对个人的尊重与人性的肯定,可能与孔子论仁是起于同一源头的。不过在道家的理论,群体几乎不必存在,关怀完全倾向于个人的一面,个人的禀赋有极大的潜力,不仅可以走向善,也可以走向完整,无须依附在任何群体秩序之上。

结束语: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中国孔子学说的发展,这从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系统,一直以来都有两条不尽相同的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人间秩序法则,而另一条则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这两条路在发展的途径上会互相影响。其中一些中心的观点,例如命与性、气与运都不断在后世有所申论和解释。且对中国后世的文化体系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