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世界都在喝茶,却只有日本人喝出了茶道

 经与纬 2019-10-28

作者简介


徐静波

复旦大学日研中心教授

研究方向

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

主要著作

《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

(1923—1946)》

《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

 

日本的茶道到底是什么?


茶道这个词的诞生是相对比较晚近的事,它在当初被称为“侘茶”,又被称为“茶汤”

“侘”在日文中的解释有三种,一是“烦恼、沮丧”;二是“闲居的乐趣”;三是闲寂的风趣。茶中的“侘”,主要取第三种释义。“侘”字古汉语中也有,意为失意的样子,现已不用。

在日语中,原本也是失意、沮丧的意思,后来在连歌中渐渐演变为一种闲寂的美,与茶联系在一起,就使茶上升到了一种空灵的哲学境界。

那么顾名思义,“侘茶”应该是一种具有闲寂情趣的饮茶文化

它是对镰仓后期喧闹、奢靡的上层武士饮茶之风的一种反省和反动,甚至与室町幕府的将军所举行的茶会也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新的饮茶精神不再追求豪华的楼宇、争赢斗胜的刺激和呼朋招友的热闹,甚至都不在意茶质的优劣和艺术品陈列的排场。

而是非常注重内心的宁静和愉悦,体现了对自我、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既比较完整地包含了日本人的价值观,也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这种新的饮茶精神的核心部分便是禅。

这样的新的饮茶精神及相应的礼仪规范等大概就可以称之为茶道,日本近代美术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冈仓天心(1862~1913年)在用英文写成的《茶书》(The Book of Tea)中称茶道是一种审美的宗教

它不只是具有审美的意义,而且还包含了宗教、伦理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在日常的俗事中找到了一种审美的价值。

冈仓天心著《茶书》

(The Book of Tea)


“茶汤(或译为茶之汤,在日语中是日本茶道的代名词——引者)是禅的仪式的发展”,“正是这种发源于中国的禅的仪式发展成了15世纪的日本的茶汤。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茶道与禅宗的关系,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说,日本茶道是禅宗精神在饮茶程式和礼仪上的一种表现。

茶道在日本的发生、发展和完成,主要经过了三个人的努力,一个是村田珠光(1423~1502年)。

是他首先创立了茶道,一个是武野绍鸥(1502~1555年),茶道在他手里有了很大的发展。

还有一个就是声名最响的千利休(1522~1591年),他最终全面建立了茶道的体系和宗旨,现在日本三大茶道宗派的里千家、表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派,都是千利休一脉的沿承。
 

村田珠光

村田珠光少年时曾到京都大德寺跟随著名的一休和尚(1394~1481年)去学禅。

一休和尚是临济禅的高僧,他不循传统的礼法,狂放不羁,人称狂僧,却是独树一帜,对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观物察事,往往胜人一筹。

一休赠送给珠光一幅中国宋朝僧人圜悟克勤的墨迹,作为入门的明证,后来这幅墨迹被珍视为茶汤开祖的墨宝。

珠光大概在一休那里悟到不少禅的真谛,他尤其欣赏一休视富贵如粪土的平常心。

他决心将茶事从奢华的世风中解放出来,而使其成为常人修身养性、提升品性的一种方式。

总之,珠光后来被传为“侘茶”的创立者。珠光认为,不完全的美是美的一种更高的境界。这一审美意识对日后日本人审美理念的最后形成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武野绍鸥

武野绍鸥虽是商人家庭出身,却喜好文艺,1525年他25岁的时候来到京都,拜当时极有名的文化人三条西实隆为师,在听他讲《和歌大概之序》过程中深有所悟,此时正是下京茶汤相当兴盛的时候,于是他在此学茶参禅。

后来他在京都营造了一处茶室曰大黑庵,脱去了上层武家讲究装饰的传统,茶室的“座敷”改为四帖半,墙面只是俭朴的土墙,他将枯淡美引入茶汤中,在将书院茶发展为四帖半的草庵茶的过程中发挥了指导性的作用。

绍鸥后来又到和泉南宗寺学参禅,从而开创了茶人参禅之风,最著名的是,他还提出了茶禅一味的主张,将茶与禅连为一体,或者说在茶中注入了浓郁的禅的精神。

由此,在他的努力下,初步形成了一种极具禅意的、崇尚简素静寂的“佗茶”。
 

千利休

在整个日本茶道史上,千利休的名声最为显赫,他被看成是茶道的最终完成者,茶道在他手里,才最终成为一种道。

与绍鸥一样,他也出生于堺,并且是绍鸥的入门弟子。不久他便在茶事方面蓄积了不浅的造诣。

利休是一个在感性和悟性方面都非常出色的人,在茶事的实践中,利休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侘茶”的理念和具体的程式。

“侘茶”在利休那里的具体表现就是“草庵茶”。利休推崇的“草庵茶”,希望是一种出世间的茶,“将心味归于无味”,真的具有很浓郁的禅意。

为了洗去讲究格式法式的上层武家茶会的贵族风,他把原先4帖半的茶室再加以缩小,一举改为2帖(不到4平米),以追求主客之间的更加近距离的交流。

一直保存至今的京都妙喜庵的待庵,相传是利休的作品,从外观上看,实在是非常不起眼的一间小茅屋,而且没有门,只有一个低矮的躏口,人必须弯腰或屈身才得以进入

其目的是让人有一种紧张感,以拂拭人的世俗性或日常性,来使人的精神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京都妙喜庵的待庵

利休的生前,正是日本的战国时代,人们深深感叹生命的无常,人生的无常,于是就有了利休的“一期一会”之说。

意为人生如萍水,相逢是一种缘,此次相会,不知何时再能重聚,因此要珍惜偶尔一次的相会。

后世利休的继承者,往往都将他抬举得很崇高,但利休本人虽然对禅具有较深的参悟,却似乎并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当时的一代枭雄织田信长(1534~1582)旌旗浩荡长驱直入京都之后,利休就有意亲近信长,信长便起用他担任茶头。

信长在获得了地盘金银之后,也开始仿效足利义满等室町幕府的将军,对中国传来的各种文物珍品颇为馋涎,在大肆收集之后,也不免附庸风雅,召集些茶人,举行几次茶会,同时展示自己收集的珍奇宝贝。

1584年信长在京都本能寺遭到部将的袭击,自杀身亡,不久另一个枭雄丰臣秀吉(1537~1598)率兵崛起,平定了天下。


于是利休又成了秀吉的亲信,担任了他的茶堂。

1583年,丰臣秀吉建成了大坂城,并在城内建造了名曰“山里丸”的茶亭,取市中的山里之意,似乎多少有些利休“草庵茶”的意味。

但丰臣秀吉显然无心追求“闲寂枯淡”的境界,他更在意称霸天下的权力和炫目辉煌的排场,于是1586年在宫中小御所内营造了贴满了金箔的黄金茶室,里面装饰了纯金打制的一套台子茶具。

在1887年10月于北野天满宫举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茶会中,利休等人是主要的角色。

北野天满宫

秀吉这个人物犹如中国的曹操,既有雄才大略,猜疑心也很强。利休受到了宠信,也就有了些狂妄。

1589年在为其亡父做50年忌的时候,出钱在大德寺山门上增建一层,并在楼上安置了自己的木像,这不免引起了秀吉的猜忌,于是下令利休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堺,并对利休的行动处处加以限制。

利休终于意识到自己触怒了独裁者,但他不愿意请求秀吉的宽恕,于是在70岁时悲怆地自刃身亡。

利休一生浸淫于茶事中,也有了很高的修养,留下了不少足以供后人学习的言行,最终却未能看明白世态炎凉,心境不能完全平静,时时有浮躁之举,说来也很有些讽刺意味。


茶道文化在江户时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其第一个标志是诞生了沿承千利休一脉的“三千家”、以古田织部(1544~1615年)为创始人的“织部流”和以小堀远州(1579~1647年)为始祖的“远州流”等影响深远的茶道流派,并形成了以茶道为中心的演艺方面的所谓“家元”(也许可以译为“宗师”)制度。

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1578~1658年)1648年在京都建造的“今日庵”,仅有三平米左右,窄小素朴,为其晚年的隐居地。

他拒绝了江户幕府请他做茶道示范的邀请,比其祖父更为彻底地坚持了“侘茶”的精神。

今日庵

此后,宗旦的第三个儿子宗左继承了利休的茶室“不审庵”,自立门户,创立了“表千家”

而宗旦的第四个儿子宗室则继承了宗旦的“今日庵”,又自立一流派,因其居所在传统老屋的里面,称为“里千家”

宗旦的另一个儿子宗守则自己创建“官休庵”,严格遵守宗旦的家风,这一流被称为“武者小路千家”

以上就是日本茶道界影响最大的所谓“三千家”,名义上,都遵奉千利休为始祖。如今,以“里千家”的势力最为兴盛。

另外,每一家的历代“家元”即宗师或曰掌门人,都沿袭最初创立者的名号,以体现其一贯性。


严格地说,在千利休手中最后完成的茶道是日本本土的产物,虽然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国文化明显的影响。

中国古代对茶的种种讲究,还只是一种茶艺,而非现代意义上的茶道。

在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曾出现过“茶道”一词,但细读全文,就可知这里的茶道显然不是今天意义上的茶道,而是指饮茶的风尚。

陆羽的一部《茶经》,详述茶的起源、种类及茶的采摘、煎煮和茶具的选用、茶的饮用等,具有相当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但还只是就茶论茶,显然还不具有哲学的底蕴,还没有上升到一种“道”的层面。

《封氏闻见记》

尔后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一直到明代顾元庆的《茶谱》等几十种论茶的著作,大抵都重在茶的选用和烹煮上。

只有明代屠隆的《考磐余事∙茶》中讲到了人品,但强调的是好茶须有具有清风雅趣的人才能辨识和欣赏,而非通过茶事来修行人品。

倒是明代以后,随着叶茶的兴起,在江南一带,饮茶染上了浓郁的文人趣味,在茶具的选用和饮茶的情趣上,更多地与琴棋书画融为一体。

但这种由饮茶体现出来的文化情趣依然不能归之于茶道。

虽然日本的茶道在形成的过程中明显地可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痕迹,茶具的种类和样式也沿袭宋的物品,禅宗的精神更是直接来自中国。

但将禅与茶连接在一起,在茶中寄予了人生的哲理,并通过茶来透现出比较完整的审美意识,则是日本人的创造。


茶道形成之后,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

从茶庭的设计、茶庵的营造、茶室内的格局和装饰、茶具的选用到点茶的方式、茶礼的制定,都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缜密细致的规范。

乃至于有《山上宗二记》《南方录》《宗春翁茶道闻书》和《茶道旧闻录》《茶汤古事谈》等多种茶道经典的问世。

“和、敬、静、寂”的茶道精神的确立,都说明了日本的茶道有自己的源流。


编辑 | 登  登
图片 | 登  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