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吉神道密记》记载,公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1162年荣西阐释从福冈出发,在中国宁波港登陆,认识了同在中国留学的重原,两人结伴前往天台山,目睹了罗汉献茶的仪式,遂钟情于茶。1191年他带回若干珍贵的树种,其中包含茶树。他引进的茶有部分种在福冈的背振山,还有部分献给了拇尾山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开始了京都种植茶的历史。 日本茶道以村田珠光为始祖,经武野绍鸥,至千利休集大成,公元十六世纪是茶道发展最为重要蓬勃的时期。珠光将佛教导入茶道,以他为首开创了古朴的奈良流茶风,从而确立了“禅茶一味”的理念道路。《禅风杂谈》记载了他的“云遮月,月更美”一辞,意思是若有若无的缺憾美更动人心弦。他认为想拥有足利幕府珍藏的那些“唐物”绝非易事,一味迷恋不可得之物,沉浸于奢华的茶会,这显然毫无意义。
他曾给弟子的信中谈述:“日下,人言遒劲枯高,初学者争索备前、信乐之物,可谓荒唐至极,要得遒劲枯高,应先欣赏唐物之美,理解其中之妙,其后遒劲之心从心底发出,而达到枯高”。他主张合唐物与和物为一体,茶人提升境界,仍需心上大量中国艺术品。他还有句名言“草屋前系名马,陋室里设名器,别有一番风趣”,选配茶具要注意色彩、形状,未必要表现均整匀称,在粗陋的茶室里摆上高雅的差距,会赋予茶室幽深的氛围。
继珠光后是绍鸥,他对珠光的茶道补充完善,将歌道理论与茶道结合起来,这对茶道民族化颇富意义。以前茶室壁龛里皆是唐人名画和名僧墨迹,和歌进入茶室,挂轴多样化起来,像色纸、短册、怀纸、俳画、名人手稿等均可被选用。他使用的茶具有内向签核的风格,色彩趋向淡雅。千利休被称为茶道法祖,他将茶道、花道、香道结合一起,确立了茶室、茶具、礼节、美学意识等诸多方面,他提出的“和、敬、清、寂”,融会到茶道仪式里,就是通过一系列茶道活动,最后完成时使亭主和主客、从客静心清志,由内到外自然涌现出一种“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略带寂寥。进而思考人生的离合、相聚的欢娱,使参与者的的精神境界接受一次洗礼。 茶碗名物1,(重要文化財產) 木葉天目茶碗 12~13世紀(南宋)2,3國寶 曜變天目茶碗 12~13世紀(南宋)4,大名物 灰被天目茶碗 13世紀(南宋)5,國寶 玳玻盞天目茶碗 12~13世紀(南宋)6,國寶 大名物 大井物茶碗 銘 喜左衛門 15~16世紀(李朝)7,黑織部菖蒲格子文茶碗 16世紀(桃山)8,本阿彌光悅 赤樂茶碗 加賀光悅 17世紀(江戶)9,本阿彌光悅 赤樂茶碗 銘乙御前 17世紀(江戶) “唐物”与“和物”
利休身为堺市富商之子,十几岁便出入上流阶层的茶会,21岁拜绍鸥为师学习茶道。因为茶道的前身是唐物鉴赏会,差道具举足轻重,有些客人赴会归家,常把主人家展示的宝物记下来。1543年3月24日绍鸥在堺市举办的茶会,为了满足客人要求特例展示了两件精品,其一是宋末元初诗画僧玉涧的《波浪图》,另一件是雅号“松岛”的粗陶大缸(烧制于中国福建)。
《天王寺屋会记》 1574年3月24日织田信长为笼络堺市商人在京都相国寺举办隆重的茶会,参加者包括千利休、今井宗久(绍鸥的女婿)和津田宗及(茶会执笔人,茶道家),壁龛上挂着北宋画家赵昌的《五果图》,摆设有雅号“松本茄子”的茶馆,盛放在四方雕漆盘上,点茶架上陈列着建盏及盏托。同年4月3日信长仍在相国寺举办茶会,这次壁龛上挂着玉涧的《万里江山图》、摆置名为“初花”的茶罐和名为“安井”的茶碗,以上所述的茶器均为“唐物”。
就在这两次茶会千利休和津田宗及被迫成为信长的茶头,堺市富豪中的唐物几乎都改籍信长的名下,其实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利用权势命令绍鸥与他合作,互通茶事(借机侵占或购买宝物)。绍鸥无法接受此条件,便在1555年被置于死地,几天后信长派人抄家没收了奇珍异宝,这里大部分为绍鸥收藏的来自中国的精品。 茶道具 ①染付葡萄棚水指 17世紀(明)②繪唐津耳付花生 16~17世紀(桃山~江戶)③名物 四方釜 16世紀(桃山)④尾形乾山 色繪槍梅茶碗 18世紀(江戶)⑤尾形乾山 銹繪瀧山水圖茶碗 18世紀(江戶)⑥重文 本阿彌光悅 黑樂茶碗 銘 雨露 17世紀(江戶)⑦重文 長次郎 黑樂茶碗 銘 大黑 16世紀(桃山)⑧重文 古伊賀花生 16世紀(桃山)⑨重文 油屋肩衝茶入 13世紀(宋)
信长死于本能寺事变,为明智光秀包围自害。1582年丰臣秀吉继任战国霸主,同时继承了信长收藏的宝物,秀吉比信长更热衷茶道,茶道对于统治者而言,在下克上风起云涌战事不断的时期,可以成为生死焦灼的武士,慰藉心灵的所在。京都、大阪、堺市茶会不断,特权阶层垄断茶道具牟取暴力。当政局稳定,茶道可以作为安抚人心的手段,利休与秀吉合作十年,草庵茶道正是在此间开花结果的。
1585年出身平民的秀吉获得了天皇授予的“关白”官位,这是稳住江山的标志,为庆祝这一封号获得,秀吉举行皇宫献茶会,利休自然是茶会的策划和主持人。为了这次茶会他特意定制了新茶具,并在茶盒、茶釜上设计了天皇专用的菊花图纹,秀吉也安排利休点茶,目的是向天皇展示自己珍藏的唐物珍宝。1587年秀吉平定九州的岛津势力,慑服了关东地区的北条氏和伊达氏,为了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地位,他决定在京都北野举办市民大茶会。先是发出布告,定于十月初一至初十,无论家臣、商人还是平民都可参加,均可携茶釜一只,水瓶一个,饮料一种参加,并且邀请中国旅日商人参与。此举为了满足贫困茶道爱好者要求,若此次拒绝出席此茶会,今后将被取消茶人资格。参与者只要光临均可喝到秀吉亲自点的茶,介时还可看到他藏的唐物珍品。秀吉采取恩威并施的方式,展示了一位平民成为将军的复杂个性。
茶席那天出现了茶道史上著名的黄金茶室,位于北野神社正殿的中间,左右两席摆设他的宝物。利休对此引而不发,内心却是鄙夷不屑。他正致力于将“和物”代替“唐物”的实践,自己的草庵茶道如何深化。随着茶道文化发展,上流社会几乎无人不习茶,唐物是压倒性的存在。利休设计制造符合日本自然环境和审美特点的新茶具,他透过自身影响力和人格魅力,逐渐令茶人认同典雅古朴清丽简约的“和物”。
【茶室】1)利休喜歡的 殘月亭內部 京都 表千家 2)利休喜歡的 妙喜庵待庵內部 京都 山崎 3)江岑喜歡的 不審庵內部 京都 表千家 4)金森宗和喜歡的 惠觀山莊茶室內部 神奈川 山田家 5)一翁喜歡的 官休庵內部 京都 武者小路千家 6)織部喜歡的 燕庵內部 京都 藪內家 7)織田有樂喜歡的 如庵內部 犬山市 8)佐久間將監喜歡的 三溪園聽秋閣 橫浜 9)藤村庸軒喜歡的 澱看席內部 京都 西翁院
关于利休传说颇多,有些难辨真假,列几件了解下他的个性和艺术魅力。记得有次秀吉拿来个扁平口大的铁钵花器,里面注满清水,旁边方一株红梅,秀吉想为难下利休,看他如何插花,不曾想利休没有思索就将梅花轻轻摘下,洒落清水中,梅花枝横放在铁钵上,营造出“流水落花”触动人心的意象。另一则是展示他对唐物的看法,他买下双管耳的唐物青瓷花瓶,因为完美与自己简陋的茶室无法相容,他便砍掉一边管耳,并在残缺的花瓶里插上两朵白色的山茶花,此举意图打破“唐物唯美”的鸡丁观念,昭示人们修正对器物奢华的倾向。
利休是位颇有创意的茶道家,他与秀吉随军,在小田原战场上,将竹子锯成一重切的圆筒和还有制作的尺八开始被流传,前者作为茶席花和抛入花的花器为插花者喜爱;他买下渔翁腰上别着的小鱼篓做花瓶;他防止修鞋匠的工具箱制作茶架。在一次以“赏枫”为主题的茶会上,他将枫枝插进花瓶高挂,将零散的枫叶洒在茶炉周围,待热茶釜在茶炉端下来,添完炭,又放上去,随着几片枫叶也被带进炉中,顷刻炉中发出一种清雅香气。原来利休在茶会千就把那几片散叶用檀木香水浸泡过,在座者不禁为他的鬼斧神工喝彩。 【茶室壁龛挂画和插花】 “唐画”的鉴赏变为专门室内辟出一块艺术鉴赏空间(“床间”)比如慈照寺、东求堂等,除挂有画轴外,还装饰陶瓷器、插花。观赏视点不仅停留墙壁上,还延伸到挂轴前面的摆放空间。鉴赏本身也由单纯集中于绘画,发展为对绘画、陶艺和花道的共同欣赏。在极有限的空间里,艺术创造与自然美得到高度统一。
建州窑的天目茶碗和宋代青瓷碗受人追捧,可利休觉得茶器虽端庄精美,却无法展现自己的茶境。利休找来质朴的陶工长次郎,与他指导设计,共同创造了乐窑茶碗,这种茶碗属于软陶,制作时完全用手拉胎,成品分为红黑两色,感觉厚重,却正是一只手承受的重量,碗壁成直筒型,碗口稍向里,没有任何花纹。人们面对唐物注重的是工艺精良,利休则对和物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就是手艺人与物衍生的关系,引导人们注重个性、风格和特殊的经历。草庵茶道在利休的倡导下,乐陶茶馆得到普及,他的美学精神散播,也令美浓地方的黄濑户、濑户黑、志野、织部等产品,以此为代表,在备前、信乐、伊贺、丹波等地,以茶碗为中心,陶器生产兴盛不衰。
古田织部身为利休的弟子,后来成为继千利休之后天下第一的大茶人。他的茶道雄健、明亮和华美,与师父枯淡纤弱的风格大异其趣。他创造了织部陶器,与师父谦和、内向的风格也有些背离,他用鲜艳的绿釉和铁釉描绘纹样,产出的茶碗歪斜不一,造型怪拙奇趣,而且数色并用,组成大胆奔放的图案,表现了自由、豁达的风格。他有的还融入了西洋元素,集创新与流行于一身,开辟了审美的心情去,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侘寂美人 侘寂茶道美学
禅宗重视心性,依靠内省的方式修行,“自解自悟”、“不着文字”,主张直视事物本质,排除一切矫揉造作的修饰,追求绝对空灵、单纯、纯粹的精神世界。禅宗美学传达一种枯与寂的意念,是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侘び,本意是“清贫、幽寂、安静、简朴”,表示一种生活方式;寂び,本意是“古雅、绿锈、残缺、有瑕疵、时间留下的痕迹”。室町时代“侘”和“寂”两个汉字组合成“侘寂”, 强调唯有自我方可感知的深邃意境,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和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这也是现在和风美学的原点所在。
在禅宗中安于简陋被认为是一种美德,战国时代利休创造了侘び茶,提出“侘”是茶庭的灵魂,便把这种精神与茶道追求的美学结合了起来,就是所谓:麁相。麁相的日文原意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内在完美)”,寂び逐渐产生出了一层美感的含义:从老旧的物体(人)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甚至会加强)的一种震撼的美。 金毛阁是利休本人向大德寺捐献,大德寺为感谢施主,才会在金毛阁安置一座利休的木像,秀吉以此为借口逼迫利休自杀,有人讲是因为嫉妒利休的才华,实质是利休推崇的和物上扬,秀吉苦心搜罗的各色奇珍滞销,令这位霸主大怒。据说利休死前仍按照侘茶仪式进行最后一次茶会,安然坐在自己的草庵茶室,拂去一切晨姐,闭目倾听茶锅开沸的水声,这是一位艺术家保有的尊严,也是对权势者用无言进行反抗。 利休过世后,并不意味茶道的衰落,而是获得空前的繁盛。秀吉眼前没有了利休,顿感清寥。没过几年就将利休的次子少庵召回京都,允许他复兴利休茶道。在大德寺避难的少庵的儿子宗旦也回到家中,被没收的利休茶道具被还了回来。宗旦汲取祖父教训,终身不仕,在京都构筑宅邸,专心茶道,对千家茶道进行整理补充。让他的三儿子宗左继承千家家督,继承他的茶室不审庵,成为本家的表千家。他的四儿子宗室承袭了宗旦隐退时代的茶室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二儿子宗守在京都武者小路(地方)建立了官休庵,自立为武者小路千家,此为三千家之始,此后三百多年都是茶道的栋梁和中枢。利休的子孙和弟子至今形成了大约二十几个流派。 利休独特的审美,包括他的理念,使日本形成了自己系统的茶道具,他使用过和亲手制作的器物,现在都成为大名物。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茶道的范围,扩展到建筑、庭园、料理、服饰、工艺、美术等诸多领域,日本人将利休喜欢过物品,或按照利休审美观设计的物品,都冠以“利休”的名字,比如利休灰、利休栅栏、利休缎子、利休木屐、利休豆腐等等。
与利休茶道相伴的乐烧已经传承到十五代,今吉左门卫家族与利休家族依然保持着往来,他们的家和窑址距离不审庵不远。乐烧茶器,无论黑乐,还是赤乐,如今仍然是诸多茶道流派(包括三千家)的首选。进入今吉左门卫家,走向房后的土窑,院里杂草丛生,常有野猫的身影,几棵大树显示出一种虚幻的时空感,土窑和陶土都在草棚里,这种景象与利休侘寂之风契合。用的仍是自然地土,烧窑用的还是柴火,保持着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现在土窑一年只烧两三次,每年最多不超过三十只,完全出于随机,不为外界订货生产。
第十五代继承人提到自己的祖先长次郎,说他并不是朝鲜人,长次郎的父亲是福建人,把福建的制陶技术带到了日本。他还阐释乐烧的审美标准,“虽然茶碗都是人的作品,可是每个作品要能体现的不仅是此时此刻的人生状态,最好还有自然地秩序,宇宙的秩序。人要和茶、和器物对话,感到茶碗在和他说什么,这就是乐烧存在的理由”。
|
|